分享

燕守平也有看谱伴奏的时候

 cxag 2020-02-12

   重阳节京剧演唱会上,京胡圣手燕守平为上海名演员陈朝红伴奏黄派《春秋配》选段,居然戴着老花眼镜,头也不抬地看着谱子拉,就没见他瞟过演唱者一眼。

    我想,可能是黄派的这段唱比较冷僻,没有哪位琴师熟悉,而一般琴师又不愿意上台看谱拉,怕跌份儿,只有燕大师这样的权威才不受陈规制约,因为没人能对他指手画脚的。

    其实,对不熟悉的唱段看谱拉,也属正常。我曾说过,琴师不是CD机。即便是燕大师,也有不熟的戏。

    依我听来,燕大师尽管看着谱拉,仍然严丝合缝,不见撒汤漏水。这又应了赵景浩先生说的话:“伴奏看谱与否不能成为衡量伴奏好坏的标准,琴师与演员演唱伴奏结合主要是两者的音准和节奏的统一。一段唱腔上千上万音符,要想丝丝入扣,不是琴师看着演员唱就全能解决的,更主要提高演员和伴奏员的音乐素质:音准、节奏。”

    但不知那些对看谱伴奏嗤之以鼻、一概否定的人,看了燕大师的伴奏,作何感想?该不会瞠目结舌吧?

附:赵景浩先生的文章《京剧演奏杂谈》

   近来媒体发表了对伴奏看谱与否的很多不同观点,有的提法还很尖锐,我认为不要以看谱反对不看谱的,也不要以不看谱的反对看谱的来长期意见分歧打内战!琴师应该掌握看谱和不看谱的两条腿走路伴奏方法。三四十年代京剧傍角时代,演出机会多(一年要演三四百场戏)曲谱自然背的滚瓜烂熟,造就了不看谱(有的也不识谱)常规伴奏方法。而现在时代不同了,剧团演出机会少,琴师又都是吃公家饭,不能只为一个演员和流派服务,加上京剧剧目多、行当多、流派多,有时遇到冷戏和新戏不看谱伴奏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

     应该明确伴奏看谱与否不能成为衡量伴奏好坏的标准,琴师与演员演唱伴奏结合主要是两者的音准和节奏的统一。一段唱腔上千上万音符,要想丝丝入扣,不是琴师看着演员唱就全能解决的,更主要提高演员和伴奏员的音乐素质:音准、节奏。现在不光有些文场音准难统一(呈现出几个乐器声音音差)而且和演员结合的节奏前后不统一。这主要是京剧演员和乐队没有经过严格听唱练耳,和严格音乐训练,不是不看谱伴奏就能解决的!我在京剧演唱“一百三十八法”和京胡演奏“七十五法”,首先提出音乐法来严格训练演员和琴师音乐素质,提高他们听觉对音乐的敏感度,而不是提高他们的眼睛的明亮度!戏曲长期产生一种误导,演唱节奏由演员掌握,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演奏节奏有琴师和鼓师决定,想快就快想慢就慢的自由发作,节奏大都是凌乱不统一的。传统京剧就有这样的实例:《杨门女将》灵堂老旦那段唱、《上天台》老生那段“王离了龙书案”忽快忽慢,凌乱不一!这种凌乱有的是演员引发的,有的是演奏引发的,此外也有唱腔创作问题,我在“一百三十八法”和“七十五法”规范了音准四级,节奏五型,主要是对演员和乐队进行训练,提高戏曲人音乐素质。音乐素质不提高,伴奏和演唱合作完美效果是很难实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