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定胜天:5000年来,中国人与瘟疫的战斗史!

 以史为鉴v 2020-02-12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这个春节,大家都被疫情所困扰着,我们看到许多地区都采取了封城,最大情况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有无数医务人员在前方冲锋陷阵,有无数科研人员在后方研究病毒疫苗,还有无数人在紧急加班修建医院、制造口罩……上演了一幕可歌可泣的“人民战疫”!

对于这次冠状病毒疫情,我本人虽然宅在家中,响应号召自我隔离,但对于战胜疫情还是持乐观态度的。因为从历史上看,中国人有史以来就是在和各种天灾人祸的抗争中才延续至今,在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关于瘟疫的文字记载;

在《小屯殷虚文字乙编》上,商代的巫师在向上天卜问的两件事,一是商王是否染上瘟疫;二是卜问疫病是否会扩散流传。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瘟疫的记载。

更近一步的《尚书》、《素问》等古书中,则记载了很多关于“(lì)”字的描述,比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里就写了:厉大至,民善暴死。

《诗经·小雅·节南山》记载,公元前781至前771年,周幽王时期“天方荐瘥[jiàn chài],丧乱弘多 。

在古代,人们对于致死率极高,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极为恐惧,因为缺少对于疾病的认知和防治方法,都将之归于上天的惩罚,或者是神鬼之说,比如民间传说中带来瘟疫的就是瘟神和疫鬼。我们如今过年期间要燃放烟花爆竹,贴桃符,吃饺子、喝屠苏酒等等习俗的来历都和防止疫情有关。

比如除夕夜要喝屠苏酒,据说就是华佗发明的。传说华佗看到当时瘟疫横行,民不聊生,就把一包药包好教大家在除夕夜把药泡在井里,大年初一把泡了药的井水放在酒缸里让全家喝,可以避免得瘟疫。后来又据说经过唐代神医孙思邈的推广传播,成了除夕全家必备的屠苏酒。

昔人有居草庵,每岁除夕,遗闾里,药一帖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疫。——《岁华纪丽》

再比如在四川、甘肃、贵州等地流传,如今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傩戏,就是源自于上古时期的方相氏驱鬼。

据说疫病的来源其实是颛顼帝的三个儿子死后成为疫鬼,一个居住在江水,为疟鬼;一个居住在若水,为魍魉鬼;一个居住在别人宫室里,专门惊吓小儿,为小鬼。

黄帝后来就专门挑选了一个长相非常凶悍的人,任命为方相氏,专门在正岁的时候负责驱除疫鬼。据记载,方相氏头上蒙着熊皮,有四只金色的大眼睛,穿着黑色上衣红色裤子,手里拿着戈和盾,率领手下驱除疫鬼。

《周礼·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郑玄曰:“蒙,冒也。冒熊皮者,以惊驱疫疠之鬼,如今魌头也。时难,四时作方相氏以难却凶恶也。

除了春节,其实如今流传很广的端午节绑五色线也和防止瘟疫有关系。根据东汉泰山太守应劭的《风俗通》记载,胳膊上绑的五色线都有自己的名字,一根线叫长命缕,一根叫续命缕,一根叫辟兵缯,一根叫五色缕,一根名叫朱索,不但可以避免兵祸和鬼怪,还可以避免瘟疫。

从当时老百姓的朴素愿望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老百姓心中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三个就是战乱、鬼怪和瘟疫。

“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风俗通》

从汉代开始,史书中就多次出现关于各地爆发疫情的记载了,汉文帝后元元年爆发疫情,老百姓因病死的太多,导致棺材都涨价,贵的不行了,疫情到了秋天才算是逐渐好转。“民大疫死, 棺贵, 至秋止。”

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时候,发生旱灾、蝗灾,民间发生大疫病,汉平帝下诏要求:为置医药。

《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旱蝗,民疫疾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东汉时期疫病更加频繁,特别是东汉末期到三国时期,百姓因为战乱、疾病人口损失大半,曹操在诗词中就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而著名的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曹军水土不服,全军得了疫病,战斗力急剧下降。

而到了建安二十二年,一场席卷全国的大瘟疫更是造成了十室九空的悲惨局面,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就是巡逻军营,照顾士兵时染上瘟疫死的。著名的建安七子,除了早逝的阮瑀,被曹操所杀的孔融两人之外,其余五人全部死在这场瘟疫之中。

曹植在当时写的《说疫气》一文中就详细记载了这场大瘟疫造成的惨痛后果。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说疫气》

当时的神医之一,身为长沙太守的张仲景对于恐怖的疫情也是记忆犹新,在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里面记载了张氏宗族被伤寒病传染,死亡者多达三分之二。“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 

三国之后,“瘟疫”在各朝各代都是频发,有的是“伤寒”,有的是“虜疮”,致死病例动辄以十万记。

唐永淳元年(682年),根据《旧唐书·五行志》、《旧唐书·高宗纪》等资料记载,唐朝关中地区爆发大瘟疫,从陕西到洛阳,死于瘟疫的人不可胜数,死者枕籍于路。

宋代因为战乱的原因瘟疫也是频发,根据《宋史·五行志》记载,南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冬天,来自淮甸地区到江南躲避战乱的二三十万老百姓,因为在山谷里聚集,爆发瘟疫,加上冻死饿死的,仅有一半人活了下来。

冬淮甸流民二三十万,避乱江南,结草舍遍山谷,暴露冻绥,疫死者半,仅有还者亦死。是岁浙之铠饥民疫者尤众——《宋史·五行志》

元朝元顺帝时期,他在位35年,史书中记载的瘟疫有12次之多。平均每三年就有一次疫病发生,死人无数。

到明朝末期崇祯年间,各地瘟疫一场接一场。

崇祯十年(1637年),山西瘟疫导致“瘟疫盛作,死者过半”。河南地区“瘟疫大作,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京师鼠疫大作,造成“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的惨状。这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到了清代,清代的天花疫情更是影响到了皇位的继承,康熙皇帝正是因为年幼的时候种过痘,虽然生了一脸的麻子,但是却因此获得了免疫天花的能力,这才被选择继承皇位。

而天花这种疾病最早也是晋代的医学家葛洪在著名的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就做过详细的记录,根据四库全书修订版本记载,天花最早被称为虏疮,据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在南阳战争中因为外来的俘虏引发的,所以被称为虏疮。

葛洪记载了虏疮的发病情形是“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剧者多死。

但是当时对于这种疾病几乎无法治愈,当时的封建王朝最多也只能是负责死者的善后,减免疫区的税赋和徭役,根本无法做到大规模的预防和治疗。

以天花病毒为例,从晋代被葛洪记载,一直到北宋时期,才有医生尝试用人种痘来治疗天花。在北宋真宗时期有四川峨眉山一神医,为当时宰相王旦之子王素种痘获得成功的记载。

到了清代康熙时期,康熙皇帝因为自身对于天花的恐惧回忆,直接下令全国各地要种痘预防天花,康熙在《庭训格言》写道: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

康熙时期这种人痘后来被俄罗斯、日本等国学习,俞正燮《癸巳存稿》载:康熙时,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医”。此后种痘法后经俄国又传至土耳其和欧洲国家。

后来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琴纳将人痘改良为牛痘,从此牛痘成为了天花的克星,天花也在上世纪80年代,公认为在全世界被消灭,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消灭的惟一的一种传染病。

可以说五千年来,中国人就一直在和各种疾病做斗争,如今我们对于病毒有了科学的认证,有了方便的物流和信息传播,有了更加专业的医护人员,有全民齐心、众志成城的信心,相信这次疫情很快就会过去!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文/以史为鉴

图/网络

参考资料/《小屯殷虚文字乙编》《周礼·夏官·方相氏》《旧唐书·五行志》《宋史·五行志》《肘后备急方》《庭训格言》《汉朝疾病流行及救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