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瘟疫暴发在哪个朝代?

 咖啡随笔 2022-11-04 发布于江苏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瘟疫从未停止过。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中国殷墟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疫疾的记载。

1971年,在殷墟小屯西地发现一个灰坑中的牛肩胛骨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发现了一段文字,记录了一位商王疑似感染了瘟疫:

乍 (疫),父乙 ,妣壬豚,兄乙豚,化口。御众,于祖丁牛,妣癸卢豕。

白话可译为:疫情突发,为众人御除疠疫举行了一系列祭祀先人的行事。

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瘟疫的文字记载了。

有学者研究发现,从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的2154年里,我国发生重大疫情共352次,平均6.1年发生一次。

每次瘟疫暴发,导致几万、几十万人,甚至几百万人死亡。

而我国有史记载第一个死于瘟疫的名人,当属西汉名将霍去病。

当时,匈奴为了对付汉军,常常将死亡的牛、羊放入水中,时间久了,引发病菌,产生瘟疫,很多士兵因为饮水发病死于瘟疫。

据说霍去病就是因为喝过这样的水,从战场上回来不久就暴病而亡,年仅23岁。

而在史书上首次被大规模记载的则是东汉时期的大瘟疫。

东汉大瘟疫一共发生了两次,一次是从光武帝刘秀即位开始,发生了7次大瘟疫,另一次是在汉灵帝时期,发生了5次大瘟疫,之后一直延续到汉献帝时期的整个建安年间。

从史书上的各种记载来看,东汉大瘟疫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

此次瘟疫是什么传染病?亲历此瘟疫的医圣张仲景称之为伤寒。

从现代医学来说,伤寒即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写到: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

也就是说,这场瘟疫导致了全国三分之二的人口死亡,十分之七的人口感染了瘟疫。感染即死亡。

此次瘟疫传染之烈,死亡率之高,死亡人数之多,堪称中国之最。

大约死了多少人?

在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前,东汉人口全国人口约为5650万,期间经历群雄割据和天下三分,至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三国后,全国人口仅存1600余万,人口锐减4000万之多。

这固然和近百年的战乱有关,但主因却是大规模的瘟疫。

建安七子,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站在当时文学的顶峰。

其中,孔融于208年被曹操捕杀,阮瑀病死于212年,其余五位,即徐斡、陈琳、应场、刘桢、王粲都死于217年。

他们都死于建安二十二年(217)的那场在江淮地区暴发的重大瘟疫。

此次疫情在曹植笔下凄惨非常:“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也死于217年。

在疫情发生后,司马朗亲自去军营为士兵治病,不幸染病去世。

而瘟疫高发期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南北朝的351年里发生了77次瘟疫,发生率达到了22%。

到了唐代,在贞观时期,应刚结束战乱,瘟疫发生也比较频繁。

太宗一朝,发生了六次瘟疫,但皆被强有力地扑灭。

之后有唐一朝,从贞观十年有关瘟疫的记载开始,到了最后一次发生瘟疫的大顺二年,合计255年里,共发生了21次较大规模的瘟疫,而小规模的疫情则无法统计。

唐代灭亡,五代纷争,之后历史进入宋代。

宋代社会繁荣、文化与经济高度发达,但两宋300多年间,天灾和战乱不断,引发的疫病大大小小多达200多起。

苏轼的红颜知己王朝云,就是死于瘟疫。

王朝云多才多艺,容貌绝丽,秦观夸她“美如春园,目似晨曦”。

苏东坡对她百般宠爱,作《浣溪沙·端午》云: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仅“佳人相见一千年”一句,便道出了苏轼对王朝云的无限深情。

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前往惠州安置,众多侍妾散去,唯有朝云相随。1096年七月,惠州暴发瘟疫,王朝云感染疫病去世,年仅34岁。“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唯佛是归。”这是苏轼亲自为她写的墓志铭。

两宋之交频繁发生的瘟疫,加速了北宋的灭亡,也让李清照失去了丈夫赵明诚。

《宋史》记载:“建炎元年(1127)三月,金人围汴京,城中疫死者几半。”

李清照在她所著的《金石录后序》中则讲述了赵明诚感染疫病而亡的过程:“……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屦之意。葬毕,余无所之。”

原来,赵明诚赴湖州上任的路上就生病了,虚弱的身体不敌瘟疫的入侵,很快就卧病在床,病死建康。李清照生活支柱和精神支柱皆无存。

在中国历史上,明末大瘟疫的规模仅次于东汉末年大瘟疫。

这场瘟疫的首发地是山西,开始于崇祯六年,即1633年,持续时间多达十余年。

而病毒,首先来源于跳蚤。

跳蚤叮咬老鼠,大量的鼠疫菌进入被叮咬的老鼠体内。

病毒在进入一个比跳蚤大数十倍的寄体后,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

过不了多久,被叮咬的老鼠,就会出现发热,紧接着内脏溃烂出血,然后死去。死去的老鼠,身上的病毒,开始传染到其他老鼠身上。因为当时缺水干旱,食物减少,老鼠们身体也虚弱,免疫力下降,而这个病毒就以飞快的速度,席卷了整个地区的老鼠。

事偏凑巧,1637~1643年间,明帝国北方又发生了500年不遇的一场特大旱灾。

大旱造成大面积饥荒,老百姓把树皮、草根吃完了,就捉老鼠吃。

于是,起源于山西的鼠疫,开始传至河北一带,随着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爆发,以及清朝的军队,鼠疫不仅传入了大明的都城北京,还有全国的更多地方。

鼠疫在1640年大暴发。

被感染的人情况极为惨烈:"病者先于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

据史料记载,当时:"(北京)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

仅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的八月到十二月的四个月间,死亡人数就已经占了全城总人数的五分之一。

故此,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四月份,李自成带着起义军如入无人之地,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北京城。

然而攻占北京后,他面对的并非是帝都繁华,而是一座哀嚎遍野的"死城"。

之后,李自成还未好好享受胜利的果实,就被清军击败了,大明的江山最终落入清人之手,背后原因还是这场鼠疫。

原来,进入北京城的李自成军队亦被鼠疫感染了。

明末史学家夏燮在《明通鉴》中记载:“京师大疫,死者无算…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

据不完全统计,死于明末鼠疫者多达千万,首都北京死去20多万人,几乎占全城人口的四分之一。

故此,现在许多学者认为,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包括鼠疫在内的天灾、饥荒、瘟疫等非战争因素。

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也是死于瘟疫。只不过不是鼠疫,而是登革出血热。

清康熙元年(1662)五月,郑成功偶感风寒,身体发热,服用汤药后病情加重,狂躁不安。

半月后,他登台点将完毕,回至书房,一边饮酒,一边诵读《皇明祖训》,失声泪下,捶胸顿足,乃至双手抓面,自咬其指,大呼而死。

曾经猖獗一时如今基本被人类控制的瘟疫还有天花和肺结核。

明清时期,还有天花肆虐,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清朝入关后十位皇帝中,顺治、同治直接死于天花,康熙与咸丰虽然侥幸从天花的魔爪下捡回性命,但脸上却留下了麻子。

而肺结核则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有“白色瘟疫”之称,民问称为“痨病”,因为患者“面色苍白、身体消瘦、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咳嗽……”

有学者考证,三国名将周瑜就是染上了开放性肺结核而死的,年仅36岁。在现代名人中,郁达夫在二十几岁时染上肺结核,差点丧命。而鲁迅、萧红、林徽因等人却没有逃过这一劫,都死于肺结核。

“疫,民皆疾也。”从古到今,瘟疫就是一个社会难题,在殷墟了出土的甲骨文,说明了中华民族战“疫”历史已有数千年。

瘟疫是灾难,也是一种警示。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事实明证,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愈挫愈奋,意志弥坚。

当下新冠疫情猛于恶虎,但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制度优势,坚定信心、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战疫必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