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跨文明对观·比较符号系列之一:古希腊陶罐和战国铜壶的那些异曲同工之妙

 鸣歌 2020-02-13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艺术的风格从严峻狞厉的风格逐渐转向了写实。此时期的器物逐渐抛弃了早期青铜艺术对异兽的“迷恋”,出现了大量写实风格的动物形的器物及纹饰。

尤值一提的是,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上出现了一类特殊的写实纹饰——“水陆攻战纹”。此类纹饰集中出现在铜壶之上,除装饰作用外更记录下了当时的宴乐、狩猎、战争、农耕等等活动细节。为历史研究留下了大量物证。

▲典型的“水陆攻战纹”,图片来源于网络

郭沫若曾评价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已脱去神话传统之束缚, 而有自由奔放之精神。”

巧的是,西方自由奔放精神的源头——古希腊,恰也在差不多的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瓶画”。这些“瓶瓶罐罐”上内容恰大量记载了战争、宴乐等等活动,一些陶罐的绘画风格也与“水陆攻战纹”颇为相似。

▲赫希菲尔德双耳喷口瓶,出土于雅典凯拉米克斯遗址公墓。就纹饰风格而言,此类纹饰与“水陆攻战纹”颇有几分相似。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一时期的中、西的“罐罐”们相映成趣。

01

中国铜壶上的“水陆攻战纹”

水陆攻战纹,顾名思义是一些记载了战争场面的纹饰。有趣的是此类纹饰往往同时记载了“陆战”和“水战”两种战争方式,有的还记载了宴乐、狩猎等活动。

纹饰中大多数人物形象均类似简笔画,或我们熟知的“火柴人”形象,勾画简洁;但是对人物所配饰物、发型及所用工具的细节却刻画饱满,信息丰富。不仅刻画细节详尽,就实际在器物上的表现而言,这类纹饰也时常将器物表面塞的“满满当当”。

在研究者眼中,此类纹饰简直堪称“漫画版”史料大礼包。

目前载有此类纹饰的器物出土不多,集中出现在铜壶一类器物上。例如:

宴乐渔猎攻占纹铜壶 

▲图片来源自 故宫博物院官网

高31.6厘米,口径10.9厘米,腹颈21.5厘米,重3.54kg。

侈口,斜肩,鼓腹,矮圈足,肩上有二兽首衔环耳。花纹从口至圈足分段分区布置。以双铺首环耳为中心,前后中线为界,分为两部分,形成完全对称的相同画面。

▲壶肩两侧各一兽首衔环耳。图片源自 故宫博物院官网

自口下至圈足,壶身被五条斜角云纹带划分为四区:

壶颈部为第一区,上下两层,左右分为两组,主要表现采桑、射礼活动。

▲ 图片源自 故宫博物院官网

第二区位于壶的上腹部,分为两组画面。

左面一组为宴享乐舞的场面,右面为射猎的场景。

▲ 图片源自 故宫博物院官网

第三区为水陆攻战的场面。

一组为陆上攻守城之战,另一组为二战船水战。在水中甚至描绘了交战双方的水下“蛙人”活动。

第四区采用了垂叶纹装饰,作为整个纹饰组合的结束。

▲ 图片源自 故宫博物院官网

▲ 宴乐渔猎攻占纹铜壶纹饰全拓。图片源自 故宫博物院官网

目前此壶藏于故宫博物院。

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

▲ 图片源自 四川博物院官网

壶口口径13.2厘米,高40.3厘米。

侈口,溜肩,鼓腹、圈足。肩部有对称兽面衔环双耳。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体用金银嵌错出丰富多彩的图像,画面分四层:

第一层,习射和采桑。第二层,宴乐、战舞和习射。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层,水陆攻战,左为步战仰攻,右为水陆战争。第四层为狩猎和双兽桃形图案。

▲ 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纹饰全拓。图片源自 @四川博物院

此物为四川博物馆一大镇馆之宝。

02

古希腊瓶画

古希腊瓶画,顾名思义是画在瓶、罐等陶具上的绘画。

古希腊盛产粘土,陶具也向来都是当地主要的实用器物。到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希腊陶瓷绘画达到了其顶峰,今日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瓶画艺术品大多出自此时期。

最初的陶瓶绘画内容更偏向装饰性,主要以几何图案及抽象的动、植物形象为主,其形式和功能类似我国早期器物上的“纹饰”。

公元前六世纪初,古希腊瓶画艺术开始步入巅峰,发展出了后世广为人知的绘画样式——黑绘,而到公元前五世纪起,红绘风格取而代之成为了瓶画最为主要的风格。黑绘瓶画上的图像是黑色的,红绘瓶画上的图像则是赤褐色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