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模拟作文点评:《历史回响应永记于心》

 老刘tdrhg 2020-02-13

高考模拟作文点评:《历史回响应永记于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2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国以立法形式确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以来的第六个国家公祭日。

近日,两名男子身穿日本军服在南京紫金山抗日守军碉堡前摆造型拍照,他们头戴侵华日军军帽,其中一男子手持军刀,另一人拿着带刺刀的步枪,上面绑着日本“武运长久”军旗。

二战以后,主要参战国政府大多设立国家级哀悼日。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

读了以上材料,你产生了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议论文,发表你的观点和看法。题目自拟,立意自定,800字以上,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高考模拟作文点评:《历史回响应永记于心》

【优秀作文】

历史回响应永记于心

“爱国高于一切”,德国著名音乐家肖邦如是说,但不知有多少人对此不屑一顾,为博眼球,穿上日本军服,在抗日守军碉堡前摆造型拍照——这是何等的荒唐事!历史不得遗忘,国难不得娱乐,那座名为“历史”的老城应永驻于心。【材料与名言形成对比,突出其荒唐性,顺势提出中心论点“历史不得遗忘,国难不得娱乐,那座名为“历史”的老城应永驻于心。”同时点题“历史回响应永记于心”。】

南京——一座已被新时代的荣光洗涤浸润过的城市,但在它坚硬大地的三尺之下,仍回荡着1937年传来的叫声,那是三十万人民异口同声的吼叫,那是足以将二十层的摩天大楼掀翻的绝望之声,为了不让这声音永远孤独、绝望的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回荡下去,国家公祭日便由此产生。【对国家公祭日产生的原因进行论述:南京城下三十万人们的呼喊。采用夸张的手法对历史进行了回顾,极具画面感,视觉冲击力较强,直击人的心灵。】

国家公祭日不是为了延续仇恨的火焰,而是要点起和平的明灯;不是为了奏响绝望的呼声,而是要敲起不灭的警钟。像苏联的卫国战争纪念日,美国的珍珠港纪念日一样,国家公祭日就像空袭警报,是鸣响在人们心中的号角,提醒着我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仅仅是一句歌词,而是一句泣血的宣言。【运用“不是……而是”的对偶句式、通过“中国”与“苏联”“美国” 的类比论述国家公祭日的意义:点起和平明灯,敲起不灭的警钟。】

然而,国家公祭日的意义已经完全被实现了吗?比如把“你是我的‘南京条约’,我为你沦陷”当作追星的吹捧;把《二十二》中受难老人的截图制成表情包,进行调侃……如此荒谬之事,仍在光天化日之下上演。那些山河垂泪的过往,那些镌刻铭心的历史,那一个个不屈的英雄的灵魂……就这样轻易的被娱乐、被粉碎甚至还要被拍照,这又是怎样的轻率卑劣?历史的遗迹,曾经的苦难又被他们扔到哪里了?【本段联系当下社会现象进行反面论证,指出国家公祭日的意义并未实现,历史、曾经的英雄轻易被遗忘、被娱乐。反问句增强了感情色彩,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高考模拟作文点评:《历史回响应永记于心》

当下总有一些人把无知当个性,把愚蠢的伎俩当成出众的手段,抱着“娱乐至死”的心态,错位了价值观,迷失了历史观。他们沐浴阳光万丈,便以为世上本就有光;他们走着康庄大道,便以为世上本来就有路。可世上原也有黑暗混沌的年代,也有无路可循的荒野,经历沧桑方能到达正道。和平的年代,也需拨开死难者的白骨与血污,我们怎能遗忘,怎能允许被遗忘?【本段承接上段,对“历史、英雄被遗忘、被娱乐”的现象进行探因分析,由现象过渡到对理论的分析,凸显了思维的深度。同时本段运用大量比喻论证,如“光”“康庄大道”“荒野”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和平年代,朗朗世界,我们不能忘记那没有光的年代。家国,人民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守住历史,勿忘国耻,就是守住了国家的底线,守住了我们为人的底线。让我们铭记历史,继往开来,走在光明中,也要听到黑暗的回响。【末段,首先再次点题“我们不能忘记那没有光的年代”;接着指出守住历史,勿忘国耻,就能守住国家、为人的底线,最后呼吁号召人们要“走在光明中,也要听到黑暗的回响”。】

高考模拟作文点评:《历史回响应永记于心》

【点评】

两篇文章的题目,前者紧扣“公祭”,形式整齐美观,后者表明公祭的目的意义,简单明了。开头均用材料直接入题,前者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后者直接评判,表明态度,干脆利索。在对历史的回顾上,前者语言庄重典雅,极具浓厚的悲剧氛围;后者则采用夸张的手法呈现其遭遇的苦难,视觉冲击力及画面感较强。对于当前不文明的公祭行为,二者均进行了否定批判,前者意在引出公祭的正确行为及应有的思想意识,后者在于引出行为背后所持有的思想态度。

在论证的过程中,前者从公祭“是什么”入手,先批判错误的历史态度及公祭行为,进而论证“如何进行正确的公祭”,此时,作者从行为上升到思想意识,视野也从国内走向国外;而后者则首先提出面对公祭,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态度与意识,其后才对错误的行为及其错误的思想意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前者先破后立,激浊扬清,对比鲜明,后者先立后破,继而探因,水到渠成。由此可见,二者均体现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在语言的运用上,二者均注重遣词造句,讲究形式之美,大量对偶、排比、比喻等句式给文章增彩添色,令人难忘。综上所述,此二者可谓各有千秋,异曲同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