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体血管瘤(一) [病案]李某,女,4岁。1981年41月10日就诊。患儿一年前因右舌边起一肿块, 逐渐增大,经某医院口腔科诊断为舌体血管瘤。1980年10月,曾转至上海菜 医院行激光手术治疗,术后半年,肿块复发。诊其右舌边肿块色略紫,约如白 果大小,质坚作痛,舌面高凸不平,犹如蕈xùn状,舌体不能转动,流涎难语,饮食 难进,哭闹不安。 [治则]清泄化脾,化痰祛瘀。 [方药]大生地10克,黑山栀5克,净连翘10克,凉赤芍5克,粉丹皮5克,仙半夏5克, 化橘红5克,云茯苓10克,紫丹参10克,甘草梢3克,鲜芦根去节30克,服药5剂后 舌部肿块变软,已能咀嚼进食。原方继服5剂,肿块已见明显缩小。再从原方 加川芎5克,继服10剂,舌边肿块已缩小如黄豆大小。再服10剂,药后肿块己 消,舌软活动灵活,说活清楚,进食如常,症已痊愈。原方7剂巩固疗效。随访至 今未见复发。(见《江苏中医杂志》1982年第6期) [评析]舌体部血管瘤,现代医学以冷冻,及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后复发及术后疤 痕挛缩,殊感棘手。而中医从其形状、色泽命名,称之舌菌或紫舌胀。因舌为 心之苗,脾脉系于舌本,辨证与心、脾二经有关,由于心脾积热诸经上冲其窍, 复因手术,血络受损,瘀血与痰浊互相蕴结而成。故用生地,山栀、连翘、芦 根清泄心脾积热,半夏、橘红、茯苓消痰化浊,丹参、川芎、赤芍、丹皮活血 化瘀,散坚消肿,甘草梢和中解毒,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奏清泄心脾,化瘀散 结,祛瘀消肿之功。药症相对,所以奏效,其功在临症之时,详审其因,细辨证机, 方能药到病除。(马荫笃) 舌体血管瘤(二) [病案]姚某,男,67岁。1981年3月17日初诊。舌体前部偏右侧有一肿块已一 月,其直径约1厘米,隆起呈核状,按之坚硬不移,稍有压痛,表面色泽正常。经 某医院口腔科检查诊断为舌体血管瘤,用普青等抗生素无效,作肿块穿刺有空 腔感,未吸出任何液体,但退针时带少许血液,肿物明显缩小,片刻又恢复原 状。常感头晕目糊,口干腹胀。舌苔黄腻、边有紫点,脉弦。 [治则]先拟化痰软坚,兼清瘀热。 [方药]生白术9克,制半夏9克,夏枯草9克,丹参9克,丹皮9克,连翘9克,炒楂曲9 克,赤芍15克,八月扎15克,煅瓦楞15克,白英15克,海藻12克,生苡仁30克,白花 蛇舌草30克。服7剂后舌部肿块依然,余症如上。原方去八月扎、炒楂曲,加 沙氏鹿茸草15克,生牡蛎30克(先煎),炒黄芩9克,紫草9克。服药一月余后,肿块 已见缩小,但根底仍硬,仍感目糊、口干、脘腹胀满。脉弦,苔薄黄腻。肝脾 未和,再宗效法:生白术9克,制半夏5克,炒陈皮5克,丹参9克,丹皮9克,紫草9 克,连翘9克,夏枯草9克,炒赤芍15克,煅瓦楞15克,八月扎15克,沙氏鹿茸草15 克,生苡仁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海藻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又服药一月,舌 体肿块明显缩小至绿豆大,时或升火面红,目糊,脘腹已舒,脉舌如前。再守前 法,原方去连翘,加生石块15克(先煎),嫩钩藤9克(后下)。上方加减,连续进服,舌体 肿块平复,根底亦软化,随访一年稳定。(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12期) [评析]本病的形成是肝郁化热,灼津成痰,痰热循心脾二经上冲舌本,络脉瘀阻, 发为痰核。本病颇似中医学中的“痰核”。其病之标在痰热挟瘀,病之本在脾 与肝。故以标本同治,治标者连翘,白英,白花蛇舌草以清热解毒,丹参、赤 芍、丹皮凉血祛瘀,半夏、陈皮、煅瓦楞、夏枯草、海藻、生牡蛎化痰软 坚。治本者用白术健脾运湿,八月扎疏肝理气。沙氏鹿茸草、紫草二药相伍, 以提高清热凉血的功效,促使血管炎症性增生物消退。服药数月,果获桴应。 (黄宣能)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0.中医治愈奇病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