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的中医论治

 沙发ing 2020-02-13

 “糖尿病”是西医术语,多属于中医“消渴证“范畴。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对“糖尿病”的认识是不同的,而且古中医与“现代中医”认识也有不同。在此,我原汁原味地摘录古中医的论语,供大家参考。

  《医学入门》:消者烧也,如火烹烧,物理者也。

《李东垣》:《内经》曰:二阳结谓之消。注曰:二阳结,谓胃及大肠俱热结也。肠胃藏热,则消水谷。又,手阳明大肠主津液,所生病热则目黄口干,是津液不足也。足阳明主血,所生病热则消谷善饥,血中伏火,是血不足也。结者,津液不足,结而不润,皆燥热为病也。

《内经》:(病单)成为消中。注曰:(病单)谓消,热病也。多饮数溲,谓之热中。多食数溲,谓之消渴。注曰:食肥则(月奏)理密而阳气不得外泄,故肥令人内热;甘者性气和缓而发散逆,故甘令人中满。然内热则阳气炎上,炎上则欲饮而嗌干;中满则阳气有余,有余则脾气上溢,故转为消渴。

《内经》:心移寒于肺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注曰:金受火邪,肺脏消烁,气无所持,故饮一溲二也。又,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注曰:心肺两间,中有斜膈膜,膈膜下际,内连于横膈膜,故心热入肺,久久传化,内为膈热,消渴而多饮也。

《圣惠方》:喜渴者。由心有热也。心主便汗,便汗出多则肾中虚燥,故令渴。凡夏月渴而汗出多,则小便少;冬月不汗,故小便多,皆平人之常也。

《直指方》:消渴有三,曰消渴,曰消中,曰消肾。又,热气上腾,心虚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敛,胸中烦躁,舌赤唇红,此渴引饮常多,小便数而少,病属上焦,谓之消渴。又,热蓄于中,脾虚受之,伏阳蒸胃,消谷善饥,饮食倍常,不生肌肉,此渴不甚烦,小便数而甜。病属中焦,谓之消中。又,热伏于下,肾虚受之,腿膝枯细,骨节疼痛,,精走髓虚,引水自救,饮水不多,随即尿干,小便多而浊。病属下焦,谓之消肾。又。自消肾而析之,又有五石过度之人,真气既尽,石势独留,阳道兴强,不交精泄,谓之强中。消渴轻也,消中甚也,消肾又肾也,若强中则可毙可立待也。

《易老》:上消者肺也,又谓之膈消,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小便清利。又,中消胃也,渴而饮食多,小便赤黄。又,下消者肾也,小便淋沥如膏淋之状,而黑耳而形瘦。

《医学纲目》: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尿数有膏油为下消。

《医方类聚》:五脏六腑皆有津液,热气在内,则津液渴少,故为渴。夫渴者,数饮水,其人必头目眩,背寒而呕,皆因里虚故也。

《医方类聚》:歌曰:消渴消中消肾病,三焦五脏生虚热,惟有膀胱冷似冰,意中饮水无休歇,小便昼夜不流通,骨冷皮焦心肺裂,本因饮酒灸(火尃)多,酒余色欲无节,饮水吃食日加增,肌肉精髓转枯竭,漩甜如蜜滑如油,口苦咽干舌如血,三消病状最为危,有此仙方真妙诀。

《本事方》:消渴者,肾虚所致,每发则小便必甜,以屋里推之,淋炀醋酒作脯法,须臾即甜,足明人之食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肾气盛,则上蒸炎气,化为精气,下入骨髓,其次为脂膏,又其次为血肉,其余则为小便,故小便色黄。血之余也。五脏之气成润者则下味也,若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化谷气,尽下为小便,故味甘不变,其色清冷,则肌肤枯槁也。

《本事方》:肺为五脏华盖,若下有暖气蒸则润,若下冷极则阳不能升,故肺干而渴。易乾上坤下,其卦为否,阳无阴不降,阴无阳不升,故成否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又以板覆。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若无火力,则水气不能上升,此板不得润。火力者,腰肾强盛,常须暖补肾气,饮食得火力则润上而易消,亦免干渴之患,宜服八味肾气丸(即八味丸加五味子也)。

《世医得效方》;强中证多因耽嗜色欲,或服丹石,真气既脱,热邪独盛,饮食如汤消雪,肌肤日削,小便如膏油,阳强兴盛,不交精泄,三消之中,最为难治。

《世医得效方》:酒渴,嗜酒积热,津液枯燥,烦渴引饮,专嗜冷物。

《丹溪心法》:醇酒之性,大热,有大毒,清香美味既适于口,行气和血,亦宜于体,由是饮者不自觉过于多也。不知酒性喜升,气必随之,痰郁于上,尿涩于下,肺受贼邪,金体必燥,恣饮寒凉,其热内郁,肺气得热,必大伤耗。其始也病浅,或呕吐,或自汗,或疮痍,或鼻齄,或自泄,或心脾痛,尚可发散而去之,及其久而病深,则为消渴,为黄疸,为肺痿,为内痔,为鼓胀,为失明,为哮喘,为劳嗽,为癫痫,为难明之疾。倘非具眼,未易处治,可不谨乎。

《活人心》:当酒未醒。大渴之际,不可吃水及啜茶,多被酒引入肾脏,为停毒之水,令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水肿消渴,挛躄之疾。

 消渴传变证

《东垣十书》:消渴之疾未传能食者,必发脑疽背疮;不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皆为不治之证。张洁古老人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或加减白虎汤;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加葛根与之,或加减白术散。上中既平,不复传下消矣。

《东垣十书》:或曰:未传痈疽者何也?此火邪胜也。其疮痛甚而不溃,或赤水者是也。未传中满者何也?如上消中消。制之太急,寒药伤胃,久而成中满之疾。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生也。

《直指方》:甚而水气浸渍,溢于肌肤则胀。为肿满。猛火自炎,留于分肉,则发为痈疽。此又病之深而证之变者也。

《圣惠方》:渴利者,谓随饮即小便也。由肾气虚不能制水液,故随饮即小便也,以其内热,故小便利,小便利则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荣卫不行,荣卫不行则热气滞留,故成痈疽。

《医方类聚》:消渴久病,变成痈疽,或成水病,或双目失明。

《医学入门》:消渴之人,常须虑患大痈,必于骨节间忽发痈疽而卒。

 治法

《诸方》: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膈消是也,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治能食而渴。若不能食而渴,宜加钱氏白术散。又,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所谓(病单)成为消中者是也。调胃承气汤、加减三黄汤主之。又,下消者,烦躁引饮,耳轮焦干,小便如膏,腿膝枯细,所谓焦烦水易亏者是也。六味地黄丸主之。

《丹溪心法》:三消多属血虚不生津液,宜以四物汤为主治。上消加人参,五味子,麦冬,天花粉,煎入牛乳汁,生地黄汁,生藕汁,酒客生葛根汁调服。中消加知母,石膏,寒水石,滑石。下消加黄柏,知母,熟地黄,五味子。又,养阴降火生血为主,分上中下治之。

张仲景:消渴病,小便反多,如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

【简评】糖尿病的治疗至今为止仍然是中西医的“难题”。之所以难治,有几点:(1)病因复杂,(2)病理不明确,(3)传变证众多,(4)两难症难治,(5)后期易致残致命。也由于“难”,若要在此详细论治,也是不可能的。根据本人的认知以及行医经验,只能简要提示几点:

(1) 关于病因,糖尿病病因复杂,但常见有几个:(1)恣食肥甘,(2)酣酒,特别是醉后饮水,(3)色欲,特别是酒余色欲,(4)脾伤,特别不吃早餐者,(5)肝气郁结,(6)外感未愈,(7)素体肾虚。

(2)关于病位,病情牵涉五脏六腑,但主要病位在脾、肾、肝。我认为病因多从脾、肾而起,治亦从脾、肾,中、后期则要考虑肝的因素。

(3) 糖尿病有三期。其病变迅速,病证变化较大。古中医把“消渴”分为三消,注意到上中下三焦消渴的区别,但是多论述“燥热”的病机,后来也认识到“阴虚”的病机病理。事实上,糖尿病初期,“燥热”症状明显,到了中期,“气阴两虚”比较突出;到了后期,痰浊血瘀则比较严重。这种划分是相对的,只是提示每个时期治疗应有侧重,不应“一方通治”,而是要“辨证论治”。

(4)糖尿病有许多“两难症”。譬如,“胃强脾弱”,胃强,消谷善饥;脾弱,运化虚弱。“肾阴虚脾阳虚”,肾,阴虚火盛;脾,气陷无力蒸化。“肾热膀胱冷”,肾,阴虚火盛;膀胱,冰寒溲数。同为表里,却截然不同。

(5)  糖尿病治疗,西医只着眼“血糖”,注重降血糖;中医多从脾、肾论治,注意补气养阴。至今无人注意到,糖尿病其实是一种“湿热证”。湿热难除,正是糖尿病难治的根本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