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病(一) [病案]张某,女,35岁。 1971年11月3日入院。患者于1968年5月起出现低热 乏力,面部及两上肢浮肿,后又延及两下肢,3~4月后皮肤逐渐变硬如皮革样, 颈部出现白色脱色斑,手腕关节活动不便。曾用中西药物治疗,病情仍继续发 展,病已三年,伴有心悸,失眠,开口困难,纳差,全身肌肉萎缩,手足麻木,下半身 无汗,四肢关节酸痛等症。体检:慢性病容,面部缺乏表情,骨质脱钙,头骨凹 凸不平,四肢及面、颈、肩部皮肤发硬,呈蜡样光泽,不易提起,颜色加深呈棕 色并夹杂大片的脱色斑,手指与腕关节呈轻度强直僵硬,无病理反射,心尖区 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测血沉27毫米/时,血浆总蛋白6.16克%,白蛋白 3.64克%,球蛋白2.52克%。舌质淡,伸舌不过齿,苔薄白,脉细。诊断为系统 性硬皮病(硬化期及萎缩期)。 [治则]补肾健脾,活血散结,养阴益气。 [方药]一方:鹿角胶6克(烊化),阿胶6克(烊化),鳖甲30克(先煎),熟地24克,淮山 药15克,枸杞子9克,仙茅9克,巴戟天9克,红花4.5克,桂枝9克,党参15克,白术 12克,赤芍12克,炙甘草6克。服药一月,关节酸痛减轻。改服二方:山萸肉9克, 淮山药18克,云茯苓9克,熟地18克,丹皮6克,泽泻6克,枸杞子9克,鹿角胶4.5克, 党参15克,黄芪12克,当归12克,丹参15克,麦芽15克,在比基础上略有加减变 化,又服数日,期间曾间服吉林参,每次9克,病情有所好转,胸腿紧束感已除,稍 能下蹲,前臂已有汗出,皮肤除手指外能捻起,患者停服药十月余。后又服上 方,每周服3剂,并加服东北产的田鸡油3克炖冰糖,每周服一次,或吃海南产的 沙虫干30克煮瘦肉汤(能代替阿胶与鹿角胶),或炖服白糖参,如此加减变化,总 治则不离养阴益气。一年以后,患者体重增加,能胜任一般家务劳动,颜面有 表情,颜面至背及手的皮肤可以捏起,能下蹲,各关节灵活,但两手术关节活动 仍欠佳,原背、臀部脱色斑已全部消失,张口活动灵活,舌可以伸出唇外。(见 《新中医》1977年第6期) [评析]脾主肌肉,肾主骨。从患者病变看,属脾肾亏损。该患者先起于肺而后 及于骨,是从上损及于下之症。病虽起于肺,但已损及脾肾,故以治肾为主,治 脾为辅,治血散结以治皮。先用第一方使肾阳有所恢复,再转以补肾补脾为 主,用第二方六味地黄汤加补气活血药。以后用田鸡油,沙虫干,此为血肉有 情之品,填阴塞隙。病人诉该药服后感觉甚好,睡眠亦好。该患者病已久,疗 效缓慢,属于虚损,治疗脾肾是关键,脾不健运,虽补肾则不受纳,若不补肾则病 必难除,故补肾是治本病之关键中的关键。(李祥云) 硬皮病(二) [病案]阎某,女,37岁。1971年11月18日就诊。平素性急易怒,几月前右肋下 忽有一块皮肤色泽灰黯而发硬,不知痛痒,并往内萎缩,面积日益加宽。某院 诊为硬皮病。诊时右肋下能容一个拳头。月经前后不定,量少色淡,舌淡少 苔,脉弦细。 [治则]补气益气,疏肝解郁,调和脾胃。 [方药]泡参12克,白芍12克,茯苓9克,丹皮9克,当归9克,郁金9克,法半夏9克,神 曲9克,谷芽15克,甘草3克。共服11剂,精神好转,肋下肌肉凹陷向上回升,质地 转为柔和。后按原方加减共服30余剂,凹陷恢复常态,经期应时而至。(见《湖 南医学杂志》1978年第6期) [评析]根据症状,属《内经》之“内痿”,而其病因并无热,湿之象征,为气血不 足、肝郁脾滞,故治以补气血,疏肝郁,健脾胃。因脾主肌肉,脾气足,气血亢,则 肌肉凹陷回升,质地转柔,病愈。(吕志连)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0.中医治愈奇病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