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期刊撷英 | 妙手剪裁,匠心命制 ——散文、小说试题命制方法举隅

 登楼观 2020-02-13

上刊

文章

本文转载自《教学考试》

(2019 高考语文2)

妙手剪裁,匠心命制

——散文、小说试题命制方法举隅

命制高考模拟试题的意义与价值绝不逊于研究课题、写论文、发表论文。命制高考模拟试题时,挑选材料,千淘万漉,始得一“金”的惊喜;打磨试题,反复斟酌,如切如磋的甘苦——其中滋味,命制人冷暖自知。教师在千锤百炼、深思苦吟中,对《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学科素养”的理解日益加深,对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命制高考模拟试题的经历,谈谈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中散文、小说试题的命制经验,以求就教于方家。

一、精选材料,妙手剪裁

(一)如何选材

高考试题中散文、小说的文本选择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但始终遵循“立德树人”“文道合一”的原则。2009年高考,一位考生走出考场时说,语文开考时颇为紧张,当阅读到小说文本时,一股暖流贯彻全身,瞬间平静下来。那年安徽省是单独命题,小说阅读题选用了宗璞先生的《董师傅游湖》,小说讲述的是董师傅助人为乐,送迷路的小翠回家的故事。故事温馨,语言流畅精美,确实能打动人。笔者讲述这位考生的高考经历是为了说明,从感性上看,模拟卷散文、小说文本的选材应该以能否打动人为第一原则。命题人在选择材料时,要看看所选材料能否打动自己、打动学生。当然,“打动”包括“感动”但不限于“感动”,还包括其他艺术感染力。

如果认真分析高考试卷中散文、小说的选材,就会发现它始终遵循“立德树人”“文道合一”的原则,且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2018年全国卷三套试卷,分别选用《赵一曼女士》《有声电影》《微纪元(节选)》三篇文章,三篇文章取材各不相同,分别为革命传统、市井生活、科幻文学。尽管题材、内容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与生活实际紧密关联。《赵一曼女士》回应前不久出现的如何看待“革命英雄”的大讨论,《有声电影》反映的守旧、故步自封的封闭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能找到痕迹,《微纪元》是近几年甚为流行的科幻文学。这三篇文章能彰显“立德树人”的宗旨。而且,这三篇文章语言规范、流畅、精美,表现手法丰富、灵活,构思各具特色,可供学生含英咀华,反复品味。

笔者在参加某次模拟试卷命制时,命制散文、小说试题各一篇。散文用的是《水润大泽》,小说用的是《旅行家》。《水润大泽》通过叙写黄盖湖十几年的变化,表现国家生态文明的建设与进步;《旅行家》讲述青年为了实现成为旅行家的理想砥砺前行的感人故事。前者切合国家当前的方针政策,后者着眼于青年人的成长成材,既吻合“立德树人”的宗旨,又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两篇文章叙事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构思颇为精巧。尤其是语言,清新明快,意蕴丰厚。例如《水润大泽》里有这么一段:

江水东流,入江汉平原,虽早已失去一泻千里之势,但其汪洋恣肆之态,却愈来愈盛。平阔的水域漫上江堤,依依杨柳只剩浅浅的梢头,如水草般轻拂于江与堤之间。长长的货轮劈波而上,惊起一群翘嘴的白鲷,纷纷跃过柳梢。

写景状物,栩栩如生;情感饱满,酣畅淋漓。这样的文字,如何不能使考场上备受煎熬的学生情绪稳定下来?

,体验神奇提分效果

(二)如何剪裁

2018年全国卷的散文、小说阅读文本每篇大约一千五百字。可是我们命制试卷时找到的材料篇幅往往很长,少则几千字,多则万余字。如何剪裁、怎样取舍才算科学、合理?这不能不说是命题人命制散文、小说阅读的一大难题。2010年,安徽省高考还是自主命题,语文卷选用的是本土作家许辉的小说《碑》。其实,笔者在为某家出版社拟写仿真卷时,曾找到许辉先生的《碑》——出版方交代,尽可能地使用本土作家的作品。但这篇小说原文篇幅很长,有七千字左右,笔者反复阅读,认为剪裁为一千五百字左右的文章难度太大,最终放弃。没想到不久后,它竟然出现在高考试卷上,令笔者扼腕叹息。笔者将试卷上剪裁后的小说与原文比对,发现高考命题者剪裁确实有高招:留下了文章最精彩的地方,留下了最能体现人物形象以及人物精神风貌的文字,剪裁掉的大都是过渡的情节以及次要人物。剪裁过后,为了使文章连贯流畅,命题者还仿照作者的行文风格加上了一些起过渡作用的文字。

由此可见,如果将命制试卷时对材料的剪裁称为二次创作,也不为过。

在剪裁《水润大泽》时,笔者仿用上述“高招”。《水润大泽》原文二千四百字左右,必须删减一千字左右。剪裁前,笔者确定了两点原则:其一,把主题确定为肯定、赞扬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其二,留下文章中精美的写景文字,因为写景文字最能体现已确定的主题,且文中的写景文字是文章的亮点。围绕这两个原则,笔者舍弃了文章中关于黄华成老人以前生活多苦难的描述以及文章中“我”与镇长小冯的长篇对话,因为对话的内容主要是改善生态的具体措施,而这些内容高三学子可以凭借自己的学识迅速脑补,剪裁后不会影响他们对整篇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的理解与把握。

如此剪裁,既维持了作品的原貌,保留了作品的筋骨,又使作品符合“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原则。

另外,很多作者在创作时,由于是自由创作,笔触散漫,不符合高考试卷语言表达规范、严谨的要求。鉴于此,命题者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度加工,改动些许内容。例如在剪裁小说《旅行家》时,笔者大胆对作品进行了小小的改动。

在地图下方,许永永写了一句话:我马上就要走出中国了,勿念。

上面是这篇小说的结尾。“马上就要走出中国了”是许永永旅行的阶段性成果,但“走出中国”似乎是说旅行的目的就是要到国外去,旅行就是为了走出国门,使人容易联想到“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我们并不反对“走出中国”,但我们反对以“走出中国”投入国外为荣的想法。鉴于此,笔者在文末改动了一个字——把“出”改为“遍”。于是,许永永旅行的阶段性成果成了“就要走遍中国了”,爱国之情、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带给读者些许温暖与期许。或许,这只是笔者一厢情愿,但改过之后,正能量似乎更突出了。

另外,备用的材料中也确实存在非改不可之处。如肖复兴先生《春节的苹果》中有这么两句话“是他用嘟柿自己酿造的”“心中想家的思念”。第一句语序不当,应该是“是他自己用嘟柿酿造的”;第二句的“想”应改为“对”,即“心中对家的思念”。这里似乎确实不能为尊者讳,必须确保语言的规范、准确,用来检测语文素养的试卷实在不能在语言表达上出现瑕疵。

二、吃透文本、匠心命制

(一)仿制

当前的模拟试题大致存在两种命制方式:仿制与命制。这二者区别甚大。仿制者,仿造也,即以高考试题为蓝本,亦步亦趋,高考题怎么问,它怎么问。这是一条极俭省、轻松的路径。正如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里所言:“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套板反应”使命题者轻松,学生答题也有套路可循,但这样做违背了平时测试的初衷。笔者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买来市面上很多模拟试卷,拼命刷题,平时语文考试往往名列前茅。笔者让他总结经验,他回答,无他,平时测试题目模型与高考题型、模拟卷题型大同小异,唯手熟耳。但他的高考语文成绩并不理想,因为高考语文试卷题型发生了变化,杀得这个熟手措手不及。

平时检测的初衷是什么?检查学生语文素养的真实情况,帮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以及知识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以期补缺补差,改进学习方法。因此,依照“模板”来仿制试题确实不足取。模拟试卷也需要“命制”!

(二)命制

什么是“命制”?命者,给予也。命制试卷,即给予试卷以灵魂。这灵魂是什么?应该是《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里的考核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里确定的核心素养。能力立意、核心素养的考查才是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中心维度。笔者将以具体试题为例来说明命制的原则与技巧。

《水润大泽》里有这么一段:

来到黄爹的护鸟点,老人此刻正躺在一叶小舟里打盹,小舟泊在靠苇荡的一棵老杨树的树荫里。湖水轻轻地拍打着船帮,发出哗哗的声响,如一支催眠曲。湖面干净得没见一点浪屑,湖水清得可以掬一捧入口,远处,一群白鹭在水天之间盘旋。这一切,都可以让他安然入梦。

笔者依据这段文字命制的题目是:

简要说明“这一切,都可以让他安然入梦”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笔者设计这道题的思路是,这句话是对该段文字的总结,“这一切”“安然入梦”都有许多可供咀嚼的地方,考查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可以检测学生对关键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的理解与把握。但反复琢磨,笔者还是认为这道题考查点依然停留在理解、概括层面上,考查层面较浅。如何联系到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呢?于是,笔者又设计了一道新题:

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

赏析“精妙之处”将考查点落实到鉴赏、评价上,与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紧密结合。学生赏析时,可从表现手法、表达效果(情景交融、突出主旨)等角度深入分析,表达的空间极为广阔,学生的答案异同确实能够体现他们语文学科素养的高下。

如果上述解说尚不足以说明“仿制”与“命制”的区别,笔者再以小说《旅行家》的命制为例来分析。

有老师依据小说内容拟制了两道题:

1.简要说明许永永的形象特点。

2.说明“我”在文中的作用。

这两道题具有明显的仿制痕迹。“形象特点”“人物作用”已在高考试题中数次出现,高三学生耳熟能详,未必具有检测的效果。并且,如此命题忽视了小说《旅行家》本身的特色与价值。笔者反复思考,确定了以下两道题:

1.许永永拒绝县里高中特招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2.小说中的“旅行家”意蕴丰富,有哪些含意?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第一题与简单地考查人物形象特点相比较,考查内容更丰富,更能考查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将人物形象的考查与具体情节联系起来,对核心素养的考查更为精准。第二题考查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的寓意,一则需要贯串全文来剖析,二则需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将小说与读者的生活经验打通,精准考查学生思维、审美、鉴赏方面的素养。

命制试题需要命题者以更高的层面、更开阔的视野来观照文本,从语言、情感、思想乃至审美层面上来观照学生的阅读能力、精神领域,从而突破仿制的桎梏,真正贯彻能力立意、核心素养考查的指导思想,使模拟卷的命制达到理想的程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