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虫病(一) [病案]李某,男,18岁。1974年8月12日初诊。项部被树上跌落下来的两条松 毛虫爬过不久,见红肿的痛感,难忍不适。 [治则]清热消肿,止痒止痛。 [方药]用新鲜马樱丹(别名五色梅)叶及花搓烂,挤汁涂患处,一小时后症状消 失,无后遗症。(见《新中医》1980年第1期) [评析]松毛虫有毛、刺,与人皮肤接触后,出现红肿灼痛、瘙痒。马樱丹之叶 辛凉,可消肿毒,止瘙痒,其花甘淡凉,可止血。故用新鲜的马樱丹叶与花之鲜 汁可清热消肿,止痛止痒。若接触松毛虫2~3小时后可每隔1小时涂药汁一 次,1~2天内即治愈,且无后遗症。(李祥云) [1] 厘米?太大了吧,是不是毫米之误。 松毛虫病(二) [病案]刘某,男,16岁。 1979年11月8日诊。10月1日去某山游玩,草地熟睡三 小时,次日晚上左无名指第二关节红、痛,局部有针尖大小痕迹,呈紫黑色,以 后肿痛加剧,手背浮肿,右胸痛剧,夜热自汗,无畏寒。半月后,颈上下肢疼痛,不 能握物,右胸出现肿块,心悸。曾诊为毒血症、多发性疖肿、软骨炎等,住院 治疗十二天无效。刻诊舌红、苔黄腻,脉细数。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当归10克,黄芪20克,赤芍10克,蒲公英20克,皂刺10克,甲珠6克,佩兰6 克,银花15克,臭牡丹20克,陈皮6克,泽泻10克,冬瓜仁10克,甘草6克。3剂后, 症大减,原方加蝉蜕、桑寄生、甘草、黄芩。十天后,症状基本消失。再拟党 参、茯神、菖蒲、远志、丹参以护心,恐余毒未尽,并用清热解毒、疏风渗湿 以巩固疗效。(见《湖南医药杂志》1980年第1期) [评析]本病为松毛虫第二、三胸节背面的毒毛毒腺细胞分泌的一种毒素,经 皮肤进入血循环,引起一系列的病变。《医宗金鉴·射工伤篇》:“树间杂毛 虫,……放毛射人,初痒疼痛,势如火燎,久则外痒内痛,骨肉皆烂,诸药罔 效。”治疗较难,可能指本病而言。本案虽经前段治疗,病势未减,乃以重剂清 热解毒,辅以当归、黄芪托毒,黄芩、泽泻、甘草、蝉蜕、桑寄生疏风解毒, 在短期内获效。(吕志连)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0.中医治愈奇病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