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朱某,女,50岁。1968年9月4日初诊。半月前右乳头突然流血水,县医 院诊断为“乳头状瘤”,建议手术,患者顾虑,求助于中医。平时性急多怒,左乳房 及右少腹胀痛,口干苦,脉细弦。 [治则]清肝泻火,行气扶脾。 [方药]炒丹皮6克,黑山栀9克,当归9克,白芍6克,柴胡3克,甘草1.5克,川贝6克, 橘叶9克,青皮4.5克,陈皮4.5克,金铃子9克,制香附9克,白术6克。服3剂乳衄 渐少,再服3剂乳衄已止,左乳房及右少腹胀痛亦除,但右乳房尚能挤出黄水。 原方又服3剂,右乳房黄水亦消失,其他症状亦愈。以后配用归脾丸善后。(见 《新中医》1977年第4期) [评析]乳衄即现代医学所指的“乳导管乳头状瘤”,临床上少见,因有恶变可能 (约6~8%),故多主张早期手术。顾世澄在《疡医大全·乳衄门主论》曰:“乳 衄乃忧思过度,肝脾受伤,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肝火亢盛,血失统藏,所以成衄 也。”因患者平素性情多急躁,郁怒伤肝,乳头属肝,肝为刚脏,性喜条达,一有拂 郁,则肝气不舒,郁而生火,火扰于中,肝脏受伤,藏血无权,血热妄行,旁走横溢, 遂成“乳衄”。所以用丹栀逍遥散加减,重在清肝泄火,以后再用补心脾之归脾 丸调理,故而患者痊愈。(李祥云) 浆细胞性乳腺炎 [病案]张某,女,24岁,未婚。1980年2月12日初诊。患者于1979年12月29日 乳晕部突然出现肿块,轻度疼痛,肿块日益增大,向乳房部伸展。后因局部红 肿,去某医院诊治,疑为炎性乳癌,作钼钯x线乳腺摄片,显示乳腺区致密阴影约 6×4厘米,密度不匀,边界模糊,外形不规则,未见钙化灶,提示为浆细胞性乳腺 炎。予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注射一个月,未见好转,肿块稍见增大,建 议作单侧乳房切除。患者不愿,而求中医诊治。检查:左侧乳晕10点处延及乳 房内上象限有7×5厘米大小一肿块,质地硬韧,表面有结节,皮肤焮红,水肿,微 热,轻度压痛,固定不移,乳头呈线状部分凹陷畸形(据诉乳头自幼即凹陷,平时 常有臭味粉渣样物泌出),左腋下扪及2×2.5厘米肿大淋巴结,压痛、活动,诊断 浆细胞性乳腺炎。 [治则]疏肝清热,活血软坚。 [方药]柴胡9克,赤芍9克,青皮9克,银花9克,当归12克,丹参12克,生山楂15克, 蛇舌草30克,蒲公英30克,半枝莲30克。外敷金黄膏,隔日一次。服药三周后, 局部红肿消失,肿块及腋下之肿大淋巴结缩小。原方加虎杖30克,又服三周 后,肿块及脓下之肿大淋巴结全部消失。(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2期) [评析]本病以往认为临床较为罕见,术前对本病能作出正确诊断的不多。根 据其临床表现,往往被误认为乳腺癌。在术后病理切片时所证实。其治疗目 前尚无有效的西药,唯一办法就是单纯乳房切除或区段切除。本病在中医学 中尚无有类似的病症记载。其病因病机主要根据乳头属肝经、乳房属足阳 明胃经所布,气血瘀滞郁结,郁久化热,亦可酿成脓肿。故治疗以清热疏肝,活 血软坚之剂,外敷金黄膏清热散结而病愈。(黄宣能) 乳头皲裂 [病案]田某,女,37岁。产后二月乳头发生皲裂,每当小儿吸乳时疼痛难忍,甚则 出血,曾去医院医治数次无效。 [治则]清热燥湿。敛疮生肌。 [方药]炉甘石9克,花蕊石9克,寒水石9克,研成极细末加冰片少许和匀,用菜油 调和,敷乳头,一日3次,二日即治愈。(见《新中医》1974年第6期) [评析]炉甘石甘平,有生肌敛疮、燥湿解毒之功,对疮溃久不收口者疗效较好, 花蕊石酸涩,有化瘀止血之功,善疗金疮血流,寒水石味咸,功能清热泄火。诸 药同用可清热燥湿,敛疮生肌,治乳头皲裂,效果较好。(李祥云)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0.中医治愈奇病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