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多地域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为什么只有中医才有如此光辉的成绩

 wlr6688 2020-02-13

这几天在家看了美国作家写的一本书,这本书是关于人体与疾病斗争的黑历史,也让我意识到医学发展的艰辛,以及人类认知改变的困难。这本书的名字叫做《荒诞医学史》。

人类与疾病的斗争,自人类出现而始从未间断。许多地域都出现了自己特色的医疗实践,当然这些医疗实践现在看来有许多是错误的,但是正是这些错误的实践积累,才使正确的医疗实践逐渐生成,这也是进步之路上必须经历的事情。

在许多传统医学中,中医理论保存的最为完善,在当下新型冠状病毒引发肺炎的疫情肆虐下,中医仍然发挥着现代医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次战“疫”中发光发热,为许多感染的患者带来康复的曙光。为什么中医学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经历数千年的风波,在世界医学之林,仍然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中医学与其他传统医学究竟有什么区别?

许多反驳中医的人,总是说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传统医学,现在证明这些医学大多都是荒诞的,而中医只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所以推而广之中医学也是不科学的。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所有的传统医学难道都没有道理吗?

我们先简单认识一下西方的医学史。在西方医学中有“四体液学说”,这种学说是古希腊名医、西方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提出的人的体质学说。这种学说类似于中医所讲的体质,中医认为人有九种体质,除平和体质以外,其他八种均为偏颇体质。我们暂且不论这种学说的正确与否,先来解说一下这个学说。

“四体液学说”认为人体中有四种性质不同的液体,而这四种液体来自不同器官。第一种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这种液体有沉静、冷却的性质,失去脑中的液体,人就会患上癫痫病。第二种液体存在于肝脏,就是肝脏中存贮的有黄胆汁,而黄胆汁有热的性质。黄胆汁过多人表现为性情易怒,与中医所讲的肝火旺盛相类似。第三种液体存在于胃中,胃有的液体被称为黑胆汁,有渐温的性质。第四种液体就是血液,血液出于心脏,性质干燥。这四种体液不同比例的结合构成人的不同体质。

为什么会介绍“四体液学说”,这些都与西方传统医学的“排毒”做法有关。希波克拉底作为西方医学的始祖,他就主张定期催吐,之后的几千年西方医学史中,定期催吐的建议便不断出现,他们认为这样可以维持自身健康。同样泻药也被认为是排出人体多余的液体,对人体极其有利。因此西方医学催生了服用汞、锑制剂的习惯。其中的甘汞、锑丸成了西方人家中必不可少的“常备保健药物”。

许多地域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为什么只有中医才有如此光辉的成绩

放血疗法在世界各地盛行,中医自然也有这种疗法。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就热衷于放血疗法,经常给身边的人采用放血疗法指标,效果可想而知,他的许多仆人因这种疗法而丧命。人民对华盛顿的死因也有颇多猜疑,许多人认为他死于放血过度,以至于产生休克,最终不可救治。这些疗法的由来,都与“四种体液学说”有关。

中医也有汗法、催吐法、泻下法、放血疗法,西方医学被批判,中医学也是这些治疗方法,是否因当被批判、被遗弃?!

中医有汗法,可是从来不乱用发汗的方法。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会使用发汗治疗。风邪在表,风邪夹杂寒邪、湿邪都可以发汗,而发汗也不会太过,只是全身微微汗出,不至于使人体电解质紊乱,从而达到驱除邪气的目的。对于人体虚损,不能强发汗的,尚有在扶正的基础上发汗,如《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后世的人参败毒散、参苏饮、再造散等方剂,都是在补充人体虚损的基础上再辅以发汗治疗,这就是驱邪不伤正气。

同样催吐疗法,中医从来不妄用,只有诊断明确才能使用。更不会出现什么定期催吐、导泻用以养生保健的荒谬疗法。中医有催吐的方剂,有“盐汤探吐”、“人参芦探吐”等,最有名的方剂还是经方瓜蒂散,在《伤寒论》中记载“·····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这是几千年前的医疗记载,这种缓慢加量的做法,以及虚损的人不能使用吐法的禁忌,都使得这种方法切实可行。圣训在耳,有方法但是使用的范围完全不一样。

导泻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有“急下存阴”的大承气汤,有力量稍弱的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有润下的麻子仁丸,有滋润肠道的蜜煎导,有补虚攻下的黄龙汤、新加黄龙汤,有攻下逐水的大陷胸汤······中医的攻下方法,针对不同的患病人群,而使用相应的攻下方法,与攻下药物。不似西方医学不辨疾病的表里内外、寒热虚实,一概使用导泻的方法,怎么能不加重病情。

同样的放血疗法,西方传统医学更是肆意而为,不论什么疾病都用放血的疗法治疗,以至于病人因为血容量骤减而出现症状的暂时缓解。西方传统医学缺少了对疾病的思辨,看到下法治愈了一种疾病,所有人都使用同一种方法,同一种药物治疗所有的疾病,这就是西方传统医学被批判的原因,也是它不能长久存在的道理。

其他地域的传统医学,我未曾做过详细的了解,不敢妄下论断。但是看到西方的医学史,我更加觉得中国古人是多么的智慧。中国古代的医学大家都有很好的“辨证”思维,对于同一个病,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它产生出现的原因,因此能够对这个根进行治疗,也就产生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现象。

中医在一个“辨”字上下功夫,辨出疾病的寒、热、虚、实、表、里,辨出药性的寒、热、温、凉,辨出什么样的药治疗什么样的疾病,这些花费了中医数千年的心血,因此我们要守住中医,守住中医这种“辨证”的思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