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百年中医八卦史

 繁星1 2022-06-05 发布于河南
站在专业立场 
讲述通俗中医

这是书生第305篇原创文章

图片

话说二零一六年,美国运动员身上暗紫色圆印爆红了里约奥运会,这枚来自拔罐后的印痕,一时间各国舆论争相报道,特别是中国国内的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的大肆报道,激发广大中医爱好者与民族主义者的爱国热情,在他们看来这是一场中医的胜利,是中国传统文化征服世界特别是征服西方现代文明的象征。

这场胜利的“高潮”的后面,基于两个最重要的理由。一方面拔火罐代表了中国传统中医的形象,至少我们的国人是这样认为的。另一方面,拔过火罐并且留有印痕的人有美国游泳明星迈克尔·菲尔普斯、美国体操选手亚历克斯·纳道尔、白俄罗斯游泳选手帕维尔·桑科维奇,甚至还有演员格温妮丝·帕特洛、詹妮弗·安妮斯顿、流行歌手贾斯汀·比伯也等,而这些体育娱乐明星们恰恰代表的现代西方文明。

图片

在很多人看来代表现代西方文明的体育娱乐明星接受并且认可中国传统中医的治疗,从逻辑推理上说,这何尝不是一次传统中医征服的西方文明的胜利。国内的中医官媒《中国中医药报》的连续发出报道,其评论员文章宣称“拔罐、针灸、中药熏蒸,都是中医的独门技术”,要让“当作为中华文化名片的中医印在越来越多国际场合出现,中国印也将润物无声地烙进各国民众心里。”更有《古之“角法” 今之“罐”君》的文章详细论述了中国的火罐发展史。中国最大的官媒体《人民日报》也发表了《拔火罐,世界人民都喜欢》的文章。连《科技日报》都发文《从<刮痧>到“拔罐走红”: 见证中医地位的提升》,加上各路社交媒体的涌入,一时间成了中医的“盛宴”。

这个逻辑看起来是成立的, 特别今年还有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似乎被现代文明打压了这么多年的中医一下就扬眉吐气了。看似丰满的理想后面总是骨感的现实,我们何不八卦八卦火罐的历史。

世界人民拔罐史——埃及人最早
图片
发表于1694年医学教科书《F. Dekkers, Exercitationes practicae》中的插图描述了一个男人接受拔罐治疗的情景。
ATTENTION
首先要注意的一个历史事实是世界各族人民的传统医学中都有“拔罐(cupping,杯吸)”的历史记载。现存的历史文献中,最早的记载还不是中国,而是在古埃及。

援引wiki的英文描述,The Ebers Papyrus, written c. 1550 BC and one of the oldest medical textbooks in the Western world, describes the Egyptians' use of cupping, while mentioning similar practices employed by Saharan peoples。(编写于公元前1550年《埃伯斯纸莎草书》是西方最古老的医学文献之一,其中描述了埃及人 “使用拔罐,为撒哈拉人民提供医疗服务 ”。)

中国最早的记载是在马王堆汉墓中的《五十二病方》,约公元前三世纪,比古埃及人整整晚了一千年。(至于某个网文中阐述最早记载是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杯吸放血疗法,遍查荷马史诗中未有此桥段)。
图片





除了古埃及人使用拔罐疗法的,世界各族人民都有拔罐的记载
古希腊作为西方医学的源头,建于公元位于希腊科斯岛上的医神阿斯克勒庇奥斯神庙的浮雕中就有两只用于治疗的杯吸,这两杯吸更接近现代的抽气拔罐法。从希腊希波拉底开始到罗马帝国时期的盖伦,基于四体液病理学说,推崇放血疗法,除静脉放血、水蛭吸血之外,拔罐吸血也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公元前 5世纪左右,古印度的外科医著《妙闻集》中,记载了三种放血疗法,角、水蛭和葫芦。其中葫芦吸血是在葫芦内点火燃灯,再吸血,这与现代的火罐基本一致。三百年过后的中国汉代的《五十二病方》中才有相似的角法记载。
广大的伊斯兰地区,拔罐被称为Hijama(حجامة‎‎),并被伊斯兰的《圣训》所阐释,先知伊本·阿巴斯(619-687)把蜂蜜水、拔罐、用水烧灼称为治疗的大三方法。另一位先知更说, “Indeed the best of remedies you have is hijama, and if there was something excellent to be used as a remedy then it is hijama”。(你最好去拔罐,拔罐是你最好的治疗方法)。这种湿罐法在伊斯兰地区赋予了宗教色彩,至今仍在广大伊斯兰地区使用。在中国本土,伊斯兰信众融合中医学术形成的“回族汤瓶八诊”中就拔罐被称为搨罐。
图片
十二世纪的犹太哲学家摩西·本·迈蒙(1135-1204)在他的著作中记载了中东欧地区的犹太社区中拔罐被用于治疗疾病。
至少十五世纪,北欧的芬兰人已经在桑拿的传统上用牛角制成了拔罐杯,拔罐仍然在芬兰作为替代医疗而使用。
在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拔罐异常流行,英国还有专门的拔罐师的职业,发表于1694年医学教科书《F. Dekkers, Exercitationes practicae》中的插图描述了一个男人接受拔罐治疗的情景。
1801英国著名英国著名的拔罐师Thomas Mapleson在他的《论拔罐的艺术》一书中详细列举了适合于拔罐的各种疾病,包括脑出血、心绞痛、哮喘、吐血、挫伤、咳嗽、癫痫、、髋关节和膝关节病、耳聋、谵语、水肿、丹毒、发疹、眩晕、痛风、百日咳、脑积水、头痛、肺炎、中毒、嗜睡、肢体麻木、梗阻、胸膜炎、瘫痪、下肢疼痛、咽痛、胸痛等等,可以说百病包治。
图片
拔罐治疗盒,英国伦敦,约1860年至1875年
东亚的日本,早期用源自中国“角法”,后失传,后使用的是源自荷兰的硝子罐(玻璃罐)。据日本医学史有记载:日本早期用“角”,源自中国;后期用硝子 (玻璃)之“罐”,源于荷兰。富士川游的《日本医学史》中记载“虽然早期”角”从中国传入,但其后“不传久矣。近时此法再至专行,全本西洋之说”。   
另据意大利医学家卡斯蒂廖尼的《医学史》中描述,在中南美洲的阿兹台克人(Aztecs)对于呼吸器官疾病除使用药物外,也用“杯吸术和灸法”。

贯穿整个历史年代,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民都在使用拔罐,并且多用于放血疗法。各族人民各自产生用负压来治病的方法,很可能来自人的本能

中医拔罐史—始于清朝,日本传入?

从上文的世界拔罐史来看中国不是最早发明的拔罐这种替代疗法的国家,从中国拔罐史上看,中医的拔罐疗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角法,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拔罐疗法。而已一种用于排除脓血,吸取病理产物的工具,主要用于痔毒疮痈等病症,与现代拔罐的适应症基本不一致。

图片
中国早期的角法中的“角”,指兽角,成69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马王堆汉墓中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絮以小绳,剖以刀。”此时的角法主要是在外痔的治疗时,用兽角的小角顶端吸附住痔疮核,用线系紧,然后用到切除痔核。

此时的角法与印度的角法并不相同,此处用的是兽角的小角来起到吸附固定作用而非印度的大角吸血。
图片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化为“针角”。日本医家丹波康赖(912年—995年编写的《医心方》源引陶弘景《补缺肘后百一方》云,治疗“足尰”,以“甘刀破足第四第五指间脉处,并踝下骨解,泄其恶血,血皆作赤色,去一斗五升。……而角嗍去恶血都毕,敷此大黄膏,勿令得风水,乃令服白头公酒”。1800日本医家南阳原《丛桂偶记》把此法归于刺灸之法,而非角法。此法中国后世医籍并未记载。唯有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阐述针角的禁忌症:“痈,疽,瘤,石痈,结筋,瘰疬,皆不可就针角,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
图片
至唐代,《外台秘要》源引甄权《古今录验方》中水煮竹筒的方法吸除蛇蝎的毒液之法。“以意用竹依作小角,留一节长三四寸,孔径四五分,若指上,可取细竹作之,才令搭得螫处,指用大角,角之气漏不嗍,故角不厌大,大即嗍急瘥,速作五四枚,铛内熟煮,取以角螫处,冷即换,初被螫,先以针刺螫处出血,然后角之,热畏伤肉,以冷水暂浸角口二三分,以角之,此神验,不可以口嗍,毒入腹杀人,甄公云灸即瘥,以热角嗍之,无火灸也。” 《外台秘要》又以此水煮竹筒法载有治疗骨蒸,“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
宋明时期的的角法亦遵循上述的治疗适应症。如宋《证类本草》源引《兵部手集》云:“治发背,头未成疮及诸热肿痛。以青竹筒角之”,用于痈疽发背的治疗。宋《圣济总录》记载有“辨痈疽宜水角不宜水角法”。不仅提出“疗痈疽发背,肿高坚硬,脓稠焮盛色赤者,宜水角,陷下肉色不变,软慢稀者,不用水角不宜水角。”更详细说明了角法如何操作。 明代申斗恒的《外科启玄》指出:“疮脓己溃己破。因脓塞阻之不通……如此当用竹筒吸法。自吸去其脓。乃泄其毒也。”由此可见,“角法”主要用于治疗疮痈时拔脓与排脓。
至少从明代往上追溯,我们的角法虽然与现代拔罐原理相似,用来治疗疮痈时拔脓与排脓,去除蛇蝎的毒液,吸附病理产物,而非真正的现代意义的拔罐法。

第二阶段,中国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以“火求真空”的拔罐法是清代,其治疗方法,治疗病症也基本一致,并且此时明确记载为火罐。

清·徐彬撰于1671年的《金匮要略论注》记载,“余见近来拔火罐者,以火入瓶。罨人患处,立将内寒吸起甚力”,此时已用火罐治疗肺冷引起的肺痿证。 
图片
清·赵学敏编撰于1765年的《本草纲目拾遗》中专有一篇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或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或巅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合于肉,即牢不可脱,须待其自落。患者但觉有一股暖气从毛孔透入,少顷火力尽则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风寒尽出,不必服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
《清宫医案研究》更有记载有光绪24年(1898)法国医官蒙约诊视光绪皇帝时,除化验小便外,针对”腰痛”言:”西洋有吸气罐,用之成效亦然。”可见当时火罐在中国还没有流行开来,并且是西方医学中才有的。
民国时期谢观编写《中国医学大辞典》中, 拔火罐词条记,仅仅是以“火罐气”为名,引用《本草纲目拾遗》之义言:“燃火入罐中合伤处以疗疾也。今江右及闽中颇流行此法”。
图片
至建国,火罐真正进入医学文献当归于当时的南京中医学院,1964他们在编撰第一版《针灸学讲义》时,才把“拔火罐”作为附录于“针灸治疗·灸法章”中。自此火罐才正式如今了中医教科书中,并开始广泛用于中医的治疗。
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调查中,也可以见到蒙、维、壮、彝、回、苗、土家、仡佬、鄂伦春、纳西、畲等民族中皆有此类治疗方法。(见《中国传统医药概览》)特别要提出的是回族的回族汤瓶八诊疗法,其中的火罐被称为“搨罐”,是使用木头制成的火罐,分为胡杨木罐与枣木罐。
图片
搨罐


从火罐的历史文献渊源上论,至清康熙年间,真正的火罐才被国人所使用。是国人自己发明的?或是来于欧洲的传教士、商人,或是源自伊斯兰民族的传播。在清·胡煦刊刻于1772年的《周易函书》中似乎有所佐证,文中多次提到“今之”、“今人”以火罐治病。可见康熙年间火罐是一个新的治疗方法。更如《本草纲目拾遗》所言“江右及闽中皆有之”,指的就是江西、湖南东部、湖北东南以及福建一带。

笔者推测火罐当时应该由外国商人由福建沿海传入内陆的,更可能是由荷兰传入日本后再传入中国。理由如下:一,164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日本长崎海湾内一座的人工岛屿开始了与日本的长期贸易。二,日本医学史中有着明确玻璃火罐由荷兰传入的史实。三,福建沿海正是与日本官方民间交流最为密切的中国地区。四,至1671年国内方有文献记载“今人以火罐治病。”时间节点与地理传播路线相对明确。

中医为拔罐治疗结合了中医特有元素
图片

相对于其他国家民族的杯吸法简单的吸附与放血相比,中医在使用拔罐治疗是融合了大量的特有的经络穴位以及中药元素,并形成了丰富的治疗体系,可以说拔罐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体系下得到了发扬。

如与经络相结合,产生了行于经络的走罐法;与穴位相结合产生留于穴位的留罐法和短暂停留的闪罐法。与针刺穴位相结合产生了针刺后留针的留针拔罐法,与刺络放血相结合,形成了先刺络放血后拔罐的刺络拔罐法。与中药相结合,产生了,用中药汤剂煮罐后拔罐的药罐。拔罐这时已经不是简单的哪儿痛拔哪儿般的用阿是穴选取拔罐部位,而是针对病症结合经络穴位的寻经取穴,远端取穴,选择拔罐部位,相当于用来替代针法。

后记

虽然拔罐不是中医特有,也并非中国最早使用,也有可能中医现代拔罐法也是从西方或者由日本二次传入中国的,但是这并不影响中医去使用与发扬这样的医疗技术。世界各国的传统医学都有相互借鉴,比如我们使用的中药中就有很多品种是从国外传入的,乳香、没药药材至今还需要进口,更如西洋参的功效也被中医发现和利用的。传统的替代医学有时也是被现代医学所吸收的,如青蒿素的发明,多种中药的现代药理实验都是如此。

中医或者国人也需要放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心态,比如这次的奥运火罐。菲利普等运动员他们使用的是西方的杯吸法,在他们看来这就是一种替代疗法而不是他们理解的中国传统医学。就像很多国家也有各种按摩术和正骨术,也并不是中医特有。欧洲也常常使用草药制剂,也并不是只有中国使用草药。

放眼看世界,中医作为最为丰富,有着详细体系的传统医学,走出去,其实世界上各民族的传统医学有着共同点和相似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