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对香的研究

 昵称o5htyfHT 2020-02-13

中医对香药进行了系统的归类和整理,总结出了不同生长部位的香药与人体经脉器官的对症关系,以及香药的阴阳五行升降沉浮等性,这对后人香疗养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指导作用。中医在没有现代科学仪器,没有用动物做实验的情况下,凭借前人的积累和修道的基础,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历时良久,中医完成了对香药的归类与总结。

据陶弘景《名医别录》载,南朝梁代时,输入中土的外来香药已有近10种,分别是青木香、苏合香、沉香、熏陆香、鸡舌香(丁香)、藿香、詹糖香、龙脑香及膏香(即婆律膏),除龙脑香被列入《名医别录·中品》外,余者皆被列入《名医别录·上品》。

《本草纲目》中,香药多归于上品类。《神农本草经》还最早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方法:“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虽然不一定完全按照此定数,但这成为后来中医治病、养生组方共同遵循的大体原则。

《本草纲目》认为,植物的枝干和表皮类香料多走表、入六腑,如桂枝、荆芥、藿香等等;干果类的香味多入里,作用于人的五脏六腑,如一些具有强挥发性辛香味的香料如豆蔻、肉蔻、草寇等,有行气、通气的作用,但多用则耗气、散气;花草,水果类的香气多大多轻清上浮,入上焦走表。

由此可看出,植物性香药在植物整株上的位置,也与人体有至上而下的对应关系。通过实践也可以了解到,一般来说,位于上者,如花、叶、水果多轻薄,气味散发快,清爽提神,然穿透性不强,传播距离短,留香时间短。而越往下者,如植物的根部、树干,气味越是厚重沉郁,香气散发速度也越慢,如檀香、沉香,安神、镇静的作用加强,香气穿透性强,很远也能闻到,而且留香时间长。

中医还发展出了药物归经的理论,道家和中医将人体的经脉分为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十二正经是指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这些经脉均和不同的腑脏相关联。

归经则是药物对人体某经(经脉和腑脏)或某几经明显的选择性作用。最早的药物属性与人体对应部位的关系可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内经·灵枢·九针论》也有“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

张仲景的《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分经用药,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唐《本草拾遗》、宋《本草衍义》、金张元素的《珍珠囊》和元《汤液本草》等都对药物定向定位的归经作用有所论述。《珍珠囊》中每味药几乎都有归经和引经的属性记录,并且认为,根据药物性能和治疗作用各归其经,则目的更明确,疗效更显著,若归经不明,则难获确效。李时珍对张元素评价很高,称其“大扬医理,灵素(《灵枢》、《素问》)之下,一人而已”。

明《本草品汇精要》、《药品化义》,清《要药分剂》、《得配本草》中也对归经理论加以了论述;使归经理论更趋完善。常见的香药归经分类有:檀香、冰片、丁香、沉香、益智、白豆蔻归太阳肺经;当归、玫瑰、乳香、甘松、没药、苍术、冰片、檀香、麝香、益智、白术归太阴脾经;白芷、肉豆蔻归手阳明大肠经;苍术、白芷、白术、丁香、檀香、甘松、草豆蔻归足阳明胃经;细辛、附子、白术归手少阳三焦经;沉香、没药归足少阴肾经;乳香、冰片、麝香归手少阴心经;乳香、玫瑰归足厥阴肝经等等。

香药的阴阳之性从嗅觉的感受上也可大致分出,气味厚重、淳厚,令人产生幸福感、温暖感、肥腻感的,多闻甚至感觉有点闷心的,多属阳性,有行气、益气补气的作用,如檀香、木香、肉桂、乳香、大枣、白芷等等。而气味感觉清、凉、苦则多属阴性,如大黄、青蒿、菊花、薄荷、青兰等,有理气、清热、泄气的作用。有一些香药则比较复合,如沉香、玫瑰,阳中带阴,柠檬,阴中偏阳。

中医对药物的精神性作用也是有系统研究的,然中医一般采取的表达方式是安神、解郁、辟恶气、养气、温中等,因为中医知道,任何精神状态上的改变,都有气脉生理的改变与之相对应,二者又是相互影响的,故毋须特别提及,然也有例外,如《本草纲目》记载,萱草,又称无忧、疗愁,服食萱草“令人好欢乐,无忧,轻身明目”,而常食莲子、莲藕,能使人保持愉快的心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