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病性

 祝希鹏 2020-02-13
      病机是中医对疾病变化机理的概括性认识,病性是疾病变化的结果。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的发病表现,其基本病机可概括为:疫毒外侵,肺经受邪,正气亏虚。病理性质涉及湿、热、毒、虚、瘀。湿邪致病既可外感,亦可内生,亦可因干预过程而助湿,湿邪易阻遏气机,导致其升降失常,可见胸闷脘痞,便溏腹泻苔厚腻等症。热,是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在发病和发展过程中以发热为主要特征,具有温热病性质,同时在发病过程中有热邪燔灼呈阳热之象及热性升散易于耗气伤津的病理表现。毒,一方面是疫毒,为一种特殊的致病物质形成的致病因子,毒随邪入,发病急骤,传受迅速,极易导致喘促厥脱;一方面邪盛酿毒,浸淫脏腑,使之功能严重失调,甚则发生实质损害,内外毒邪互为交炽,影响病情的发展与转归。虚,为正气虚,发病之初即有正气虚,《内经》言“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发病之后,正气尚盛,转归较好,反之则差,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死亡病例看,以久病或年老之体为多;另一方面,病邪内羁,气血津液受耗,容易致虚。瘀是疫毒蕴结,血热煎熬成瘀,王清任说“血受烧炼,其血必凝”(《医林改错》),何廉臣也言“清火兼通瘀者,因伏火郁蒸血
液,血被煎熬而成瘀”(《重订广温热论》);同时邪热灼伤阴液,阴液不足即可造成血液浓缩而运行迟滞成瘀,正如周学海说“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过程中表现的微循环障碍及肺间质性病变等皆为瘀的表现。湿热毒瘀皆为实邪,可以兼夹为患,也可以在不同病理阶段有所偏重,“虚”是正气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临床上应把握病机,把握正气与病邪斗争的动态演变从而作出策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