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型月经疹 [病案]周某,女,21岁。1982年2月10日入院。全身瘙痒三年,口唇,阴唇,四肢 远端起红斑大疱一年,久治不愈。患者于18岁月经初潮,每于月经前一周左 右,全身瘙痒,搔抓后起红斑,呈风团样皮损,同时伴腹、胁疼痛,月经量少且不 定期。曾用抗组织胺类药物、激素及中药等治疗,能控制或减轻症状。但近 一年多来效果不佳,严重时延及咽喉,口腔粘液均出现红斑,大疱,精神十分痛 苦。入院检查:发育正常,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皮肤科检查:口唇、口腔、大 阴唇粘膜可见红斑、水疱吸收后之脱屑。手、足背,指、趾背及侧缘可见1 ~5分硬币大小红斑,色暗红,呈环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境界清楚,压之退色, 并有数十个散在的1~2.5厘米大小之厚壁大疱,疱液清亮,部分破溃显露鲜红 潮湿肉芽面,右足中趾与第四趾间有浸渍、糜烂损害。皮肤划痕试验(+)。诊 断:大疤型月经疹。入院后给予脑益嗪、扑尔敏、维生素等治疗,皮疹及自 觉症状渐有减轻。至2月22月晚(距末次月经后15天),四肢,口唇及阴唇红斑 明显加深,搔痒加重,伴左胁肋下及小腹胀痛,心情郁闷,善叹息,口苦。舌深 红、边有瘀点、苔白,脉弦数。于2月25日停用一切西药,改用中药治疗。 [治则]舒肝理气,活血化瘀,佐以清热。 [方药]柴胡6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红花6克, 甘草6克,益母草30克,桃仁10克,香附10克,青皮6克。连服5剂。服完2剂后, 腹、胁疼痛消失(既往腹、胁疼痛要持续到月经来后方止),未见新起皮疹,痒 感减轻,继服上方。于3月1日晚月经来潮,行经4天干净,一般情况均好,仅每于 下午,晚上身觉烦热,原皮疹处微痒。舌红,苔白,脉细数,此为血虚内热之象,继 守上方加生地15克,丹参15克,紫草10克,白蒺黎12克,另选用阿胶养血精口 服,并去桃仁、红花、青皮,服药一月余。此后诸症悉平,红斑消退。观察二 个月经周期,未再起红斑、大疱,腹不痛,月经正常,于4月23日痊愈出院。(见 《中医杂志》1982年第6期) [评析]月经周期身起红斑大疱是一种少见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西医一般认为与内分泌性腺激素有密切关系。祖国医学虽无专门论述,但据 其临床特点和皮疹发作情况,类似经来瘾疹范畴,多责之于肝肾不足,冲任不 调,复感外邪。治疗上首先要分清虚实。一般急性者多属实症,常为外邪所 侵,治风则是重点,再按邪的属性酌情配以清热、散寒之品,慢性者多为正虚 或虚实兼夹之症,治以补肝肾,调气血,酌配祛风、清热、化瘀之品。(马荫笃)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0.中医治愈奇病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