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含英为民请命

 八面山人 2020-02-14

胡含英为民请命

吴立梅

科举时代,秀才是功名的起点。革去秀才,阻断其功名之路,是对读书人最严厉的惩罚。被革的秀才,大多是学业庸劣或行为不端。但在东阳历史上,却有这么一位秀才,因为为民请命而被革除功名,不但如此,还被充军新疆,不幸死在途中,死时才40岁。这位秀才就是胡含英。

胡含英(1749—1789),名锡瑜,字含英,号剖堂,东阳防军东湖下城人,年方二十就中了秀才。他讲义气,爱打抱不平。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东阳知县谢昕,因县内粮册(登记田亩据以征收税粮的簿册)不完整,民间买卖田产容易产生偷漏税现象,于是呈报浙江布政使司,请求设立相关机构征收。浙江布政使批示金华知府严禁。金华知府张思振,又按照谢昕的呈文再次向布政使司要求设局征收。浙江布政使司则再次严加批驳。但谢昕置上司的明文禁止于不顾,胆大妄为,擅行私立户管田册,下令各粮户填明田数,送县用印,每亩索取钱二三四十文不等。知县谢昕借这个“户管新法”,索费私分可达两万七千余贯,全县百姓人心惶惶,民情汹汹。含英对此大鸣不平,说:“创立新法,关系到法纪。如果向上司告发,一定能纠正这个弊端。”人们都认为他胆气不凡。但是自古以来,话语权在官府那里,而且官官相护,百姓遇上官府欺压,只能忍气吞声,“民不与官斗”也成了铁律。人们对谢知县的贪鄙虽然怨声载道,恨得咬牙切齿,但要真正付诸行动,又怕控告上司获罪,都犹犹豫豫起来,不敢到省城上告。这时,胡含英挺身而出,他慨然疾呼:“成败有天数,死生有命运,我从儿童时代开始读书,就把忠君爱民当作自己的责任。现在弊政刚刚推行,如果不痛加革除,我东阳百姓不知遭罪到何种地步?”于是联合六人联名上告。

浙江巡抚琅玕依据胡含英等人的控告进行核查,谢昕编制户管册,已用印册78本,无印白册2747本。已收钱共计70余千。琅玕将胡含英等人的呈文转奏朝廷。乾隆帝闻奏震怒,谕令刑部议处。刑部判令:知县谢昕以贪赃枉法罪责杖一百,流放新疆伊犁;金华知府张思振失于觉察,革其职。

事情到此似乎已经结束,但谢昕编制户管册,获利者有一大帮胥吏,参与此事者私定章程,所收每亩钱额全凭他们的好恶,以此从中分得一杯羹。胡含英的控告侵犯了这批人的利益。谢昕于是暗嘱胥吏,上下其手诬告胡含英抗缴皇粮。胡含英因此被革去秀才,发配新疆。原本是黉门秀才,堂堂读书人,如今却披枷带锁,远赴西北。一路上风霜雨露,酷暑严寒,饶是铁打的汉子也受不了,何况文弱书生。乾隆五十四年四月二十日凌晨,胡含英在陕西醴泉暴病而亡。

乡居在籍的东阳名人、二品大员李品芳为胡含英作传记时感慨:“吾窃有感矣……以先生拼一人之命,除一邑之弊,遂以造亿万生民之福,吾东人俎豆而馨香之可也。”

噩耗传来,其弟雪崖跋涉千里,扶含英灵柩归葬东阳,著《黑海沉冤录》叙其兄之冤。

          2018.7.30                                          

     原载《东阳家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