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牟某,女,20岁。1965午4月9日初诊。1964年2月右上腹部肿大,坠痛, 胸闷纳呆,余无不适。近来,疼痛加剧,经检查:右上腹部可触到约16×20厘米大 之包块,坚硬不移,表面光滑,重按则痛。病人营养中等,发育欠佳,脉弦数,苔薄 白,呕吐,发热(37.8℃),胸肋刺痛,微有咳嗽。患者家中养有狗羊,且接触密 切。经某医院钡餐造影:心肺、食道皆正常,30分钟,70%钡潴留于胃,肝左 叶触之膨隆不平,有触球样感,部分肠道可见零星造影物充影,未见异常改 变。上消化道未见器质性改变。初步诊断为肝包囊虫病,需要手术摘除,患者 未同意,而请中医治疗。 [治则]消导破血,理气清热,化痰止痛。 [方药]柴胡6克,白术9克,桃仁9克,红花6克,三棱6克,莪术9克,槟榔15克,木香 4.5克,郁金1.5克,青皮6克,沉香2.1克,姜半夏9克,制香附6克,甘草4.5克,生姜2 克,竹茹3克。连服5剂后,囊肿缩小,随起卧而能上下左右移动,但呕吐增剧,疼 痛异常,饮食减少,余无其他异常发现。上方去红花、桃仁,加当归9克,乳香6 克,没药6克。连续服药2剂,呕吐大作,吐出黄水粘液甚多(约5~6公升),其味 极苦。吐后疼痛减轻,包囊已不能扪及,人事昏迷,不能饮食。原方中去三 棱、莪术、乳香、没药、制香附、沉香,加黄连6克,黄芩6克,山扼6克,枳壳9 克,茵陈9克,附片3克。次日全身情况好转,包囊消失,能饮流质,无恶心疼痛 感。继服中药6剂告愈。曾随访三个月,疗效巩固。(见《中医杂志》1966年第1期) [评析]癥瘕积聚多由气滞血瘀形成,故本方采用理气化瘀、消积之品获效。 呕吐者一为乳香、没药去油未净,二为病作。呕后虽人事昏迷,但包囊已消, 此吐法之功也。(马荫笃)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0.中医治愈奇病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