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孙某,女,39岁。1974年6月27日就诊。患者于1972年1月患急性病毒 性肝炎。肝功能化验:谷丙转氨酶239单位,麝香苹酚浊度10单位。经治疗 后1973年复查肝功能正常,但澳抗阳性,1974年两次复查均为阳性而来我院 门诊,证见神疲乏力,肝区作痛,食后作胀,下肢稍肿,二便如常,月经尚正常。检 查:肝在右肋缘下1.5厘米,质中偏软,脾未触及。舌苔正常,脉沉。 [治则]健脾益气,调补肝肾,佐消热利湿。 [方药]生黄芪15克,党参15克,焦白术10克,当归10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何 首乌15克,丹参15克,川断15克,醋柴胡10克,小蓟15克,白茅根30克,酒黄苓10 克,草河车12克,沉香粉1、2克(冲服)。另每日服乌鸡白凤丸1粒。服上药14 剂后无明显好转,故上方去小蓟、沉香粉,加土茯苓15克,车前子15克,车前草 15克,泽兰10克,若便稀时加诃子肉12克,腰酸加仙灵脾12克,菟丝子12克,共 服药40余剂,于8月5日复查澳抗已转阴性,以后于9月、10月、12月三次复查 澳抗均为阴性,肝功能尚属正常。1975年1月因感冒疲劳后肝功能又有反复, 谷丙转氨酶在229~800单位,麝香草酚浊度8~10单位。仍依据上方有所加 减,并配服五味子120克,丹参30克,共研细末装1号胶囊,每次服1粒,及每口服 乌鸡白凤丸1粒,肝功能基本正常,澳抗均属阻性。随访二年以上,至1976年11 月澳抗复查六次均为阴性。(见《关幼波临床经验选》,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析]患者原患急性病毒性肝炎,并发现澳抗持续阳性。依症分析属脾虚气 弱,肝肾不足,湿热未清,故法用健脾益气,调补肝肾,清热利湿。方中生黄芪、 党参、焦白术健脾益气,赤芍、白芍、丹参、当归、何首乌、川断调补肝 肾;柴胡疏肝理气,小蓟、白茅根、洒黄芩、草河车凉血祛湿解毒。另服乌 鸡白风丸养血滋补肝肾,再依据症状有所加减变化,总之以益气血,补肝肾扶 正为主,兼以祛邪,如此治疗症状改善,澳抗一直阴性未反复。(李祥云) 急黄(急性肝坏死合并肝昏迷) [病案]张某,女,20岁。1974年1月17日入院。六天前腹痛,次日乏力,不思食, 伴厌油,恶心呕吐,发冷发热,昨天开始目黄。黄疸指数88单位,锌浊度18单位, 谷丙转氨酶611单位。入院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当天下午神志异常,躁 动,语言重复,叩诊肝浊音缩小,会诊为急性黄色肝坏死,肝昏迷前期。经抢救 疗效不显,中医会诊:舌苔难辨(牙关紧闭),脉微欲绝。 [治则]解毒活血,开窍,透邪 [方药]升麻15克,犀角3克(磨冲),赤芍10克,丹皮10克,天花粉12克,茵陈15克, 红花3克,石菖蒲10克,甘草10克。浓煎鼻饲,每天2剂,另安宫牛黄丸1粒兑 服。1剂后,小便增多,全身大汗,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时亦躁动,喉中痰鸣,口唇 瞤动。原方加川贝10克,当归15克。药后神志渐醒,舌红绛,苔黑,脉沉细。此 津伤热毒炽盛,前方去石菖蒲,加生地15克,仍每天2剂。1月22日,尿量虽多,色 仍深黄。前方续服,并加用凉膈散,每次服10克,通便泄热,连服3天,解出黑 便,1月31日,黑苔己退,舌质仍红。改用:当归15克,赤芍12克,天花粉12克,茵 陈15克,郁金10克,枳壳10克,黄芩12克,升麻15克,生地15克,丹参15克,甘草6 克,4剂后,黄减纳增,苔净质红。后以归芍六君汤加减。于2月19日复查肝功 能正常出院。(见《湖南医药杂志》1979年第3期) [评析]本病属急黄,为热毒侵入营血,肝坏死引动肝风所致。治宜解毒活血为 主,方用犀角散加减。其中升麻为君,每次用量12~15克,这是特点,仿张仲景 升麻鳖甲汤治阳毒之意,方中赤芍等祛瘀生新。全方配伍有解毒、活血、开 窍之功,故能起死回生,短期内治愈。(吕志连)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0.中医治愈奇病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