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一) [病案]吉某,女,37岁。1971年7月10日初诊。患病三年,上肢肌肉萎缩无力,下 肢走路摇摆,曾去北京、上海等医院确诊为脊髓空洞症,谓已由胸髓扩延,损 及椎体囊及后索,治疗无效。现体形消瘦,全身无力,右上肢肌肉萎缩,手肌疼 痛、温觉消失,左上肢感觉障碍,但较轻,胸背肌肉萎缩,腰脊酸痛不能久坐,两 下肢软无力,走路左右倾斜,腱反射消失,颜面晄白,舌淡滑润,脉沉弱。 [治则]大补肝肾,填精益髓。 [方药]热地40克,山药35克,狗脊25克,川断20克,肉苁蓉25克,鹿角胶15克,枸 杞子20克,川牛膝20克,菟丝子20克,锁阳20克,桑寄生20克,咐子10克。15剂 后全身感觉较前有力,腰脊酸痛略有好转。前方加山萸肉20克,继用5剂,腰脊 酸痛明显好转,脉象有力。但口舌干燥,乃药偏于湿热之故,前方去附子加重 滋阴之剂:熟地40克,山药25克,狗脊25克,川断20克,肉苁蓉25克,鹿角胶15 克,枸杞子20克,牛膝10克,菟丝子20克,芙冬20克,知母15克,桑寄生20克。如 此略作加减服18剂,左下肢感觉已恢复正常,肌肉萎缩明显好转,全身有力,走 路正常。拟丸方如:熟地50克,山药40克,茯苓25克,苁蓉40克,巴戟肉50克,枸 杞子25克,鹿角胶30克,菟丝子50克,石斛25克,牛膝25克,川断25克,附子25克, 桑寄生25克,女贞子25克,锁阳25克。研面炼蜜为丸,每丸15克,早晚各服1 丸。服丸药3料,恢复正常。(见《老中医医案》,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评析]本案属肝肾亏损之“痿证”。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则筋骨软弱无力, 肌肉萎缩。故脊髓破坏形成空洞,必以补肝肾、益精髓治之。以后出现口干 口燥,又治以滋阴清热。配制丸药,并加附子,乃取阴阳互根,阳生阴长之义。 (吕志连) 脊髓空洞症(二) [病案]齐某,男,39岁。1961年患肺结核,经治而愈。1972年起发现两手小鱼 际肌肉萎缩,无不适。以后逐渐加重,大鱼际肌、骨间肌也渐见萎缩,手震颤 不已,面部自汗,两足痿弱,步履艰难,每当转弯时突然跌倒,某院诊为脊髓空洞 症。经治二月无效,转中医诊治。精神不振,面浮无华,形体消瘦,两手不能握 物,手足颤抖,面及后背麻木不仁,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和血祛风,补气益精,温经通络。 [方药]丹参15克,地龙15克,乌蛇15克,党参15克,廑虫10克,川芎10克,全蝎10 克,鸡血藤25克,血竭5克,甘草5克,蜈蚣1条。5剂后,症情无改变,反汗出涔涔, 气短心悸,舌淡红,脉细无力。此正气至虚之征,重用增补气血,于前方加当归 15克,黄芪25克,党参20克。服23剂,症状大有好转,脉转弦,但面部自汗,肢体 颤动,乏力。拟黄芪50克,丹参25克,人参15克,陈皮15克,天竺黄15克,钩藤15 克,制胆星9克,僵蚕9克,血竭6克,鸡血藤12克,地龙12克。以此前后加减50剂 后,自汗止,肌肉萎缩逐渐恢复正常,但舌质仍淡,尺脉犹弱。予补气益精,红参 7.5克,红花7.5克,女贞子25克,金樱子25克,地龙25克,枸杞子25克,山萸肉20 克,乌蛇15克,制胆星15克,炙甘草15克,僵蚕15克,共服百余剂,感觉障碍区缩 小,尚有头晕,手足不温而麻木,舌质紫黯,系脾肾阳虚,不能达于四肢,改投温经 散寒通络:黄芪50克,红参7.5克,川乌7.5克,桂枝25克,地龙25克,当归25克, 茯苓25克,陈皮15克,苍术15克,丝瓜络15克,红花10克,肉桂10克,干姜10克,甘 草10克,蝉蜕20克。前后共服500余剂,两手握力基本正常,生活自理,可行走 五六里路,转弯无跌倒现象,面、背部温感基本恢复,肢体偶有轻微震颤,肌肉 萎缩逐渐恢复正常。十年后随访,已经工作。(见《浙江中医杂志》1982年第5期) [评析]本病是慢性进行性脊髓疾病,自本病发现以来,尚无理想治法。本案先 于和血祛风,以后有步骤地逐期治疗,最后以温经散寒通络而基本恢复,随访 十年未发。治程虽长,服药虽多,现能达此疗效,已是满意。(吕志连)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0.中医治愈奇病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