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热下寒(1-3)

 学中医书馆 2020-02-14

上热下寒(一) 

[病案]邓某,男,56岁。1978年5月就诊。身热如焚,上额按之烙手,无汗,面色 

焦红,口渴喜热饮,口唇下颏常作颤动,似谵语状,语音低微,自觉心中烦热,常欲 

卧于泥水之中,或摇扇取凉,时有腹痛,小溲清长,下肢寒冷如冰,手按发凉。舌 

苔淡白,舌尖微红带涩,舌根苔黑而润,脉细,两尺脉微弱。 

[治则]泻心火,温肾阳,交通心肾,调和阴阳。 

[方药]麦冬9克,黄连5克,干姜3克,艾叶3克,炮附子5克,知母6克,五味子6克,党 

参9克,炙甘草5克。水煎取汤加入童便半茶杯服用。服1剂无效,故上方加葱 

白2个再服,药后腹痛止,身热退,感口渴。故上方去葱白加天花粉,药后渴止, 

上热下寒证均除。但感头晕目涩,遂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以善其后,(见《广西 

中医药》1980年第3期) 

[评析]此病发于夏季本属“暑证”。今患者上热下寒,系津液耗伤虚阳上越,真阴 

失守,形成头身热而无汗,心烦口渴,下肢冰冷,小便清长的上热下寒,即阴盛于 

下格阳于上的内真寒外假热之证。根据“急则治标,缓者治本”的原则,先用益 

元汤治之,持热退后再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调理以善其后,病愈。(李祥云) 

上热下寒(二) 

[病案]严某,女,43岁。1967年6月11月初诊。一年多来,每日上午头面轰热,面 

红如妆,头额疼痛,心烦,自觉脐腹中有一股逆气上冲咽喉,气息不利,周身肌肉 

时颤动,午后稍好,手足心热,但两胫发凉,虽初夏尚须置暖壶。体瘦,乏力,饮、 

便尚可。经西医检查,未确诊,给予肝精等营养药,无效;亦曾用过滋养阴 

血、清虚热、补益心脾之剂均无效。刻诊舌淡红、苔青白,寸脉浮细,关尺不 

应指,面颧发红如妆,而胫部不温。 

[治则]水中补虚,引火归元: 

[方药]熟地12克,丹皮9克,茯苓15克,怀牛膝12克,白芍9克,肉桂粉3克(冲),附 

片6克,牡蛎15克,龙骨15克,杜仲12克,炙甘草5克。3剂后,头面轰热显减,每日 

偶有发作,少时即过;逆气上冲已止,头不痛但昏,腰背酸痛,脉细关尺弱,舌苔 

同前。上方增附片为9克,龙骨18克,牡蛎18克,加龟版12克。连服7剂,上症基 

本消除,唯感乏力,手心热,嘱服金匮肾气丸以巩固疗效。(见《陕西中医学院学 

报》1980年第1期) 

[评析]本症为肾阴阳两虚而阳虚偏重,虚阳上越,出现上盛下虚之症,本症多见 

于大病后体虚未复,妇女绝经期前后,或慢性疾病中。今对患者用附桂地黄丸 

为主,酌加牛膝、龙骨、牡蛎等以助虚阳下归,阳不浮越,阴能恋阳,阴阳平和 

而病愈。(吕志连) 

上热下寒(三) 

[病案]成某,23岁。1959年某月初诊。患者上身发热,下身厥冷如冰,食即呕 

吐,冷汗频频不休,久治不愈。舌苔淡白,脉细。 

[治则]通阳救逆。 

[方药]白附片10克,干姜6克,净麻黄3克,北细辛2.5克,桂枝尖6克,炙甘草10 

克。服1剂之后下半身转温,汗立止,食后未呕。上方去麻黄、细辛,桂枝,干姜 

改为生姜,加葱白7根,又服1剂病愈。以后用香砂六君子丸调治以巩固疗效。 

(见《新中医》1978年第1期) 

[评析]患者上半身热,下半身寒如冰,冷汗淋漓,此为阴寒下盛,其上真阳假热, 

阳气不能通达于下,故出现上热下寒。冷汗为阳虚外脱,津液不固之征,观患 

者属阴盛格阳之症,方用四逆散加味,方中附子升阳,干姜温中,细辛、桂枝,麻 

黄温经暖脏,使阴阳调和,炙甘草调和诸药,药后阳气通,故而病愈。(李祥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