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黄某,男,67岁。1984年9月24日初诊。脐周恶寒,如有冷风所吹之状, 已有数年,虽值暑月,夜晚与午夜就寝,腹部仍须用棉被覆盖。伴有腹痛隐隐, 肠鸣辘辘,纳差便溏,神疲倦怠,面色少华,腰膝沉重,两足微肿,口干不欲饮等 症。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弦。经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又经纤维胃镜检 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改用中药,投香砂六君子汤、理中汤、四神丸 等。服药百余剂,其效亦不显。 [治则]分利内饮,温阳散寒。 [方药]防已15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黄芪15克,干姜6克,良姜6克,制附片6克 (先煎),肉桂6克,沉香6克(后下)。5剂药后,脐周恶寒大减,自觉腹中温和舒逆,纳 谷有味,余症亦愈过半。上方去良姜,防己,加砂仁6克,藿香6克,霍梗6克。又 服药10剂,诸症悉安。随访一年,病未复发。(见《辽宁中医杂志》1988年第9期) [评析]病人年过花甲,所以脐周恶寒日久不愈,实因水饮内停,寒凝小肠,脾肾 阳虚,阳不外卫使热。至于腹痛,肠鸣,纳差,便溏等症之病机亦在于此。前服 香砂六君而不效,因温阳化饮之为不够,服理中汤亦无效,因其虽可补中阳,但 无化饮之功;用四神丸所以无效,因其虽长于补火生土,固肠止泻,然性偏收 敛,反不利于内停水饮。肉桂、良姜温解小肠之寒凝,附子、干姜、黄芪、 白术、沉香补其脾肾之阳气。如此饮化、寒散,阳复,故其病告除。(马荫笃)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0.中医治愈奇病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