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学大师刘师培治易发微

 思明居士 2020-02-14
经学大师刘师培治易发微

易与天地准

原创编者按:

师培先生以治《左传》闻名于世。其弟子传本“国学教材”记录了先生对易学史及历代易学人物的讲解。思路清晰,一以贯之,且善于从宏观上分析易学发展,并且结合辩证法与独特的考证风格治易,值得后世研读,作者揣摩先生义旨,对此书发微,学习之余,旨在抛砖引玉。

经学大师刘师培治易发微

周易参考

刘师培,字申叔,江苏仪征人,民国经学大师。盖经纶必言易,以《易》居首,明源浚流,持中学之体,假西学之法。激活经典,导航引领,以利后学。

申叔治经,主参古训。诚意明义,至于古今经学文案,申叔持辩证之法,不褒不贬,取齐学之广,集鲁学之疏,吾等后学,点赞训诂大家兼容之胸襟,广博之学识。究魏晋南北朝学案,非置南儒纷繁绚烂于一隅,然遇当世鲜有明德笃志之士,细数笔迹,虽一字,亦不可闲弃。至于文字,先生何尝不惜墨如金。论渊源,辨章义、讲派别咸以精准简要,透析明了,先生治传如是,况经之首尔?

先生之名,鹊起于左氏春秋。承家学而广治,时年少已名冠京华,又得鸿儒大德赏识,执教于京师高等学府。传国学之薪火,系经典之体系,遂著“经学教本”,以述源流。就此书而论,先生以著述,明取舍;按义理,严审视;考派别,重背景。通典故,验西学。总分得当,逻辑严明,寥寥数字,盖以经纶也。泛泛而读,类《尔雅》、数据百科,智库小论,再读之,每章皆有惊人奥语,犹金圣叹批《水浒》之趣,余脂砚斋点《红楼》之功。独见经学之莫测,玄奥至理,非玄远之子不能悟。今人热衷于言情、玄幻,与民国重训诂,轻小说本末颠倒,是何缘故,非草草数语能祥……考申叔论经学,通篇比重,犹在易学。

《易经》起源,亦《六经》起源。自伏羲仰观俯察,画卦以类物情,申叔标注虞翻、郑玄之异处,不言《易传》之堪舆,此以经解经之法也,《易传》本后学发挥之论,体例真伪,有待考证,此申叔供后学研易之笔墨,切不可轻之,略之。

《周易》经传之论,浩如烟海,若汗牛充栋,不可枚举。两汉易学,重在传道,授业解惑,亦有之,师出有门,盖此说也。田何传商瞿,瞿以授商鲁王同(字,子中)、商丘丁宽(字,子襄)、中原周王孙。杨何又习王子中之易学,复有杨何授司马氏谈、李氏京房。丁宽治《田氏易》,复从周王孙问古义,丁宽以授孟喜、施仇,京房师从孟喜,传承网纵横交错,彰显汉易包容、互动切磋共进之大气。依申叔讲义:“当西汉时,施(仇)、孟(喜)、梁丘(梁丘贺)、京氏(房)四家成立学官,此易学之今文也,成为齐学之派别。而民间所私传者,复有费(直)氏易、高(相)氏易……”申叔论易引汉刘向校对,总论汉易诸家皆祖田何,京房另辟蹊径,申叔按:《隋书·经籍志》所录京房《易》著甚多,存去难定,惟费氏经与古文同。

东汉《易》自虞翻高祖得传,虞氏尚孟喜易学,至虞翻已历五世。亦为西汉易学分支,另有陈元、马融、荀爽、郑玄四位易学大神,皆传费氏《易》,但郑玄以京房易学为媒介,习费氏《易》。故两汉易学一脉相传,染齐学夸诞之风,重今学(今文经学)阴阳、五行灾异,竟以术为用。个别宗古法者,亦无涂改大局色彩之力。吾辈深感汉《易》诸师自成一家、谨慎传承、体用结合之精神,时有效法,尽力以合天命。

申叔与时俱进,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视为一体,自王辅嗣扫象言义理,康伯补刀杂糅老庄,玄学之风兴盛之。王朗作《易传》,蜀国莽夫李钦仲(祥参《三国志·蜀书传》)作古文攻郑玄,时人嗟叹,世间暂别汉《易》邪!故余观申叔之文简略,推想申叔懒费口舌。据申叔考略,说《易》之儒,自南北朝周弘正《义疏》至唐孔颖达《五经正义》的面世刊登,字里行间,用王(弼、辅嗣)遗郑(玄),申叔以四两拨千斤之妙,以四字胜千文,作“汉《易》遂亡”之论。期间有严植之、李鼎祚崇郑黜王,大势虽玄学之风,吹散在大唐之巷隅,勇士的呼声之大,不得自媒体之功用,惟高屋建瓴者,得其要义。

吾观天才王辅嗣之书,崇拜之意油然而生。辅嗣云:“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此等得意忘象之法,岂是忘形之说,实不敢苟同。王大师重境界,魏晋玄学家大肆发挥,惟唐孔颖达知辅嗣一二。然辅嗣易注》法,实魏晋玄学发挥之依据,捕风捉影之功,如玄学之羽翼,扇动翅膀,便可抖动学界。申叔告诫吾辈,学问不可偏激,以考证、应验之功著书立说,故申叔留言:“盖斯时玄学盛昌,故说易多采道家之旨。此三国、六朝、隋、唐之《易》学也。”道家之旨,追溯至玄学三本经(《老子》《庄子》《周易》),易门道户,惟道通关,剑走偏锋,亦不失为境界,走火入魔,只因痴迷而寻觅不得出口,故此时之易学,浅尝辄止也。

宋元明之际,易学离百家,申叔直言:“至明代辑《大全》而汉《易》尽亡”。一个尽字,道出了亡之彻底……

宋儒治《易》者,始于衢州刘牧。刘牧从师陈抟,或因抟仙风道骨、身怀奇术,讹传甚多,故申叔自刘牧起说。邵康节亦传抟易学,造化一宗开门立户。又胡瑗、程子伸张易理,宋理学一时大兴,申叔治易学,不以宗派限制,东西南北皆一家,道相同也。南宋杨万里、李光治易参证史事,开史事治易之先例,申叔以传家易相传言之,足显申叔治经有方。然以史事而论,行于纪传,无法编年。泱泱中华,经学何曾断?虽宋儒言理学,只异形式,不曾忘本。朱子治易,争议颇多,但《周易本义》之纲要,亦鸣其志也。故《易》学至宋,百花齐放。虽不服膺汉易,诸多尝试,亦彰显宋之文艺盛世。

据申叔罗列:司马光、张载《易》说,空言说易,张南轩等以人事言易,晁说之、吕祖谦力主复古本……两宋治易,完善《易》学宗派,斯时象数、义理齐名,易学六大宗派(占卜、讥祥、造化、老庄、儒理、史事)依然定型,后世之学不出左右,先后天图亦如是,图说周易自此而始,东方空间伟大图式名扬天下。元朝治《易》非程即朱,步限理学之阁,明之赫赫者——阳明子、方以智、王夫子。此三子,明感应,论唯器。发展继承,为易哲体系的完善,《易》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余再三思之,治宋易不言周敦颐,何故?或太极图式以深入人心,如万家柴米,无需提及。或申叔考宗派,不顾周氏,时不得而知也!

近儒之《易》学,多于整理编纂,其旨在完善,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子、经两部言易,概称大全。近儒推崇邵子象数,推演卦象图说。黄梨洲研象数、其弟作象辞,经传得以并传。胡东樵、李恕谷重拾程朱理学,申叔曰:“至明代辑《大全》而汉《易》尽亡”。江山代有才人,奇子出,复兴大任自担当之,自东吴惠东惕夫子传惠氏《易》,弘扬汉《易》学之魂,效法汉郑玄、虞翻文必据典。后江都焦循作《易章句》,亦仿效虞翻,而青出于蓝,焦氏自成一家。

申叔论述《易》词,赞美之情溢于书香。再有乾嘉学人,张惠言等,主张考据,不背汉《易》。明升降、消息,重孟京卦气说,再发经学之光。同日月而永光。然光地、苏宿等人复崇宋黜汉,申叔直呼:“臆测之谈,远出惠氏、焦循之下”。自古考学之渊源者,必然有漏,申叔治易,亦有其弊,治易之儒,数不胜数,但综罗时空、派别、见识者,力所能及,无疑大师手笔,无需多言。

申叔讲《易》,旁征博引,先总后分,思路清晰。社会、科教,无不涉及。无论名义、作用、义旨、方法,悉数备至。就方法而论,申叔宗南朝齐学者褚橙、清焦循之法。褚橙之句,申叔常引之:“虽有异家之学同以象数为宗,盖无体不可以一体求,屡迁不可以一迁执也。”申叔讲卦名,通俗明了、深入浅出、厚积薄发,只言片语、以窥全貌。讲渊源、流派、成卦,咸以史家笔墨,阴阳交媾之法,力透纸背。

申叔释义卦名,取《文言》:“不易乎世,不成乎名”之句,盖类物取向之法也,与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异曲同工。独见先生西学方法应用之娴熟。不成乎名,此处名起于言,先生言其德、用,德者,功也,体也。真是微言大义,妙不可言。字里行间渗入小学训字之法,足见先生治经功底,深不可测也。

申叔论《易》卦之作用,明人伦,定人品,其余作用,余者,皆遗失,实为憾事。申叔尊焦循汉学,然训《易·彖辞》取朱子本义,彖者,断也。焦氏训为遁,虽一字,申叔舍弃派别宗法,力求务实,其精神,令后辈赞叹之。申叔云:“《彖》为每卦之界说,每卦所含之情,所包之象均属于《彖》辞之中。”微言大义,究《彖》:元亨利贞、吉凶悔吝、厉、孚、无咎皆择而论之,读经至此,如醍醐灌顶,举一反三,游刃有余也。

申叔先生释《爻》辞、释《象辞》、释《十翼》,引经据典,讎正讹脱,独创新解。说筮法、说互体、说卦变、说比例,按文列次,匡微补缺。论《易》哲、论《易》数、论《易》与他典,论《易》与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关系,论《易》与文字,雅兴勤劬,阐发宏多,精准简全。精审如此,余长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心向往之!

申叔先生事略,孑民先生已祥考之,余何才,敢再执笔谬论,故引世范孑民先生之文慰之:“向使君委身于学术,不为外缘所扰,以康强其身而尽瘁于著述,其所成就宁可限乎?惜哉!”吾辈情不自禁叹之:惜哉、惜哉……

作者简介:

李雪昊,字辅唐(堂),笔名公玉依白、易无名、周佚名等,号周庄狂鹤,甘肃会宁人。好天文历法,喜《周易》,研易数年,有二十余篇国学类、易学类论文与文章散见于易学类刊物、易学类杂志、易学网、国学网、搜狐网、百度百科、搜狗百科及与易学相关的自媒体公众平台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