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爐瓶三事:傳統香事器具研究

 眼镜老猪猪侠 2020-02-14

爐  瓶  三  事

   古畫中的爐瓶三事

中華文化有著五千年以上的歷史,而中華香事文化亦有數千年的歷史。在香事文化中香爐具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而自明清以來爐瓶三事成為了中華香具最主要的代名詞。

爐瓶三事主要為香爐、香盒、香筯瓶(瓶內置香匙筯),這三件香事器具構成了中華香事具的特色及主體,自唐宋發端以來已有千餘年的歷史。香爐具由簡而繁,不斷完善,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樣式。由此而產生的香事器具規範不僅為中國文人香事所尊崇,而且傳播到東亞各國並流傳至今成為各國的傳統文化技藝。

自明代後期以來隨著線香的不斷發展,歷經千年之香爐、香盒、香瓶、香匙、香筯等傳統香事,在清代後期漸漸淡漠在歷史的變遷中。雖然在百多年前的晚清宮廷畫中驚喜的看到慈禧太后還在使用「爐瓶三事」焚香,但畢竟曇花一現。當代的人們已經習慣於簡單快速的點燃線香插在香插或爐盤內,幾秒就完成了焚香的過程。

宋詞中「銀葉初溫火緩,金猊靜裊煙微。此時清賞只心知。」之香事風雅難再矣。而自明代以來做為文房雅室的清供「爐瓶三事」,在當代文人書齋中亦大都僅剩下香爐哉。

許多文物離開了原本的使用狀態,便失去了應有的組合。特別是文博單位對絕大多數的流散文物按材質、年代、器型等分類管理,使原本成組套的完整爐瓶三事,被分散保存展示。

這也造成了除兩岸故宮博物院之外,許多博物館的展覽中僅有香爐,成組套的除了同樣材質的以外,不同材質的爐瓶三事很少見到。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最佳的狀態是保存在人們的生活中。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傳統香文化也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們參與到傳統香事中。《爐瓶三事》一書的出版,正當其時,相信藉此機緣,歷經千載的「爐瓶三事」將再度散髮出風雅祥瑞的馨香。

以上內容來自《爐瓶三事》

作者 吳清

當代中華傳統香學宗師劉良佑教授門下熏習香事,良佑師按字輩賜香名「玄煙」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美術考古碩士

長寧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驗中心虹橋香事館館長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江南傳統文人香事」代表性傳承人

上海長寧清祿書院理事長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理事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上海教學部上海金城文物藝術專修學院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華夏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書籍掠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