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征服能力过强,而统治能力过差的蒙古人来说,他们征服的土地过于庞大,这些土地能够维持统一是一种偶然,而分裂却是一种必然。 1264年,忽必烈成功击败了弟弟阿里不哥,成为蒙古帝国的大汗,于是他将目光再次投向了富庶的南宋,他不知道的是,在他的身后,一个远比弟弟阿里不哥难缠的对手正在成长,这个对手可不会像弟弟阿里不哥那样轻易承认失败,他会用自己的一生与忽必烈缠斗。 黄金家族的裂痕严格意义上说,黄金家族的裂痕在成吉思汗时期就埋下了种子,成吉思汗晚年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最终确立三子窝阔台为他的继承人,并表示“只要窝阔台系有一个吃奶的后代,在以后的汗位继承中都比其他人有优先权”。但是,按照蒙古人“幼子守灶”的传统,继承他10余万大军的却是四子拖雷。因此,窝阔台刚刚继承汗位时,直接受他指挥的只有本部的2万多兵马,这点力量远远不能与弟弟拖雷抗衡。于是,蒙古帝国时期上出现了两个大汗,一个是成吉思汗制定的继承人窝阔台,一个是真正继承成吉思汗主要军队的拖雷。 好在这样的局面并只维持了约2年,1229年的忽里台大会(蒙古各部首领推举新任大汗的会议上),窝阔台取得了蒙古各部的支持执掌了汗位,3年后,拖雷死(死因存疑,一种说法是被窝阔台毒死),至此,窝阔台成为了整个蒙古帝国的唯一大汗,窝阔台在位期间,组织对金的灭国之战和第二次西征。 窝阔台 窝阔台死后(死因不详,一说病死,一说喝酒喝死),继承人在长子贵由和窝阔台喜欢的孙子失烈门之间摇摆,作为过渡,乃马真皇后暂时称制,这个暂时其实也不太暂时,因为它暂时了整整5年,乃马真皇后称制期间不断拉拢贵族,为自己儿子贵由继承汗位做铺垫,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246的忽里台大会上,其子贵由顺利即位,如果事情这样发展,蒙古大汗的位置将一直在窝阔台一直中传递,后面的事也会少很多,但偏偏,这个贵由汗寿命不长,即位两年就去见了长生天,死因与其父一样,一说病死,一说喝酒喝死。 贵由死后,继承人问题再次出现,贵由的儿子与失烈门窝阔台子孙失烈门都有希望继承汗位,于是,蒙古人们经过讨论决定:再由贵由的妻子海迷失称制,哦!对了,暂时。海迷失后绝对是个人才,她似乎想一直暂时下去,于是,她的两个儿子两子忽察、脑忽另建府邸与其母相对抗,以致一国三主,1251年蒙古宗王们举行忽里台大会,这次参会的有一个重量级人物,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儿子,俄罗斯及东欧各国的噩梦拔都汗,拔都汗素来与窝阔台一系不和,又因实力强大说话很有分量,于是在拔都不断带节奏下,诸王们愉快的决定:既然窝阔台系对于汗位继承这么犹豫,那么就别继承了,蒙古帝国的第四任大汗由拖雷长子蒙哥继承。 死于钓鱼城下的蒙古大汗蒙哥 窝阔台系的“狠人”对于拖雷系蒙古继承汗位,窝阔台系自然不服,也进行了一些抵抗,怎奈拖雷系太狠,大哥蒙哥不说,四弟忽必烈,七弟阿里不哥都不是善茬,最终,连同海迷失后在内参与反叛的窝阔台系的重要成员几乎被一网打尽。汗位自此落入拖雷系之手。 窝阔台系失去了汗位大体上来说,还是因为自己不争气,但是,难道窝阔台的子孙们就没有一个争气的吗?在窝阔台系被寄予厚望的子孙们因为自己一次次神操作离汗位越来越远时,一个原本不受待见的成员却在崛起,他以一己之力重新统一窝阔台汗国,并向占据汗位的托雷系发起了一次次进攻,虽然最终未能如愿,但也称得上一代枭雄。 海都 这个枭雄叫海都,是窝阔台之孙,其父为窝阔台第五子孛儿只斤·合失,在窝阔台的孩子中比较不受待见,本人也胸无大志,早亡(大概率是喝酒喝死的),所以,海都最初在窝阔台系没什么地位,世界很奇妙,有时坏事从另一个角度讲却能成为好事,如果窝阔台系不衰落,那领导人大概率会根据血统排下去,但是由于整个窝阔台系都受到托雷系的沉重打击,一代枭雄海都反而容易依靠自己的能力崛起。 作为窝阔台之孙,海都参与了窝阔台组织的第二次西征,但由于因为是窝阔台系的成员,海都在蒙哥成为大汗后也受到了打压,他被发配到海押立(伊犁附近),手上根本没有什么军队,其他窝阔台系成员也大多如此,此时的窝阔台系已经跌入谷底,但枭雄的特点就是:只要一息尚存,就会想方设法成就霸业。海都先东拼西凑的凑出了两三千人的军队,成为了窝阔台系中,少有的有一定实力的势力,但凭借这点家底,想对抗汗廷无异于痴人说梦,海都明白想要成功必须等待一个契机。 这个契机很快就到了,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驾崩(一说死于瘟疫,一说死于宋军流矢,但可以肯定不是喝酒喝死的)。蒙哥汗的四弟忽必烈与七弟阿里不哥陷入了汗位之争,当时蒙古各部中支持阿里不哥的稍多,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忽必烈已经被汉化了,当时,虽然只有两三千人,但海都也没闲着,他坚定的站在了阿里不哥的一方,后来,经过5年的汗位之争,阿里不哥用实力证明自己不上当大汗的料,于是,大汗之位落入忽必烈之手。 但是,经过这么多次的汗位争夺,大汗的威信与权威在不断消减,赢得汗位之争的忽必烈确实如大量蒙古贵族所说的那样,严重汉化了,忽必烈取得汗位后就转身去攻灭南宋,而这就给了野心勃勃的海都一个绝好的机会。 海都以海押立和手上的3000余军队为老本,一方面将窝阔台汗国零散的成员聚拢在身边,另一方面,又积极联络术赤系成员,当时,由于术赤系成员在于察合台(成吉思汗二子)系之间的斗争中处于劣势,大量成员依附于海都,而后,由以术赤系与窝阔台系的力量与察合台系打打谈谈,终于也获得了察合台系重要成员的支持,至此,至少名义上将,海都有了与忽必烈一战的资本。 坚定的反叛者至元六年(1268年),海都积聚力量多年的海都终于开始行动,他与钦察汗国诸王(术赤系)和八剌(察合台系实力派)在塔拉斯河会盟,会盟推举海都为盟主,公开反对忽必烈,该联盟给出的理由与他们当初支持阿里不哥时相似:不能让一个汉化的蒙古人当全蒙古的大汗。 海都随即领兵进犯忽必烈的领地(实际归忽必烈控制的地盘),双方展开激战,互有胜负,后忽必烈调那木罕回击海都,经过激战,海都联盟战败撤出战场,但海都败而不溃,退而不乱,海都继续集聚力量,伺机再战。 海都虽然战败,但是实力尚存,失败后的海都反而以退为进,在蒙古草原召开忽里台大会,组织了更大规模的反忽必烈联盟,海都与忽必烈的第一次碰撞,最后形成了忽必烈不败而败,海都不胜而胜的结果。 忽里台大会 经过此事,忽必烈认识到海都的巨大的威胁,他于1274年,派遣其子那木罕为主帅,蒙古汗的两个儿子西里吉和脱脱木尔从旁辅助,但是西里吉认为大汗之位本该应该归自己,于是,竟然和弟弟一起加入了海都联盟。这个变故令忽必烈始料未及,如果该联盟能够巩固,则会在蒙古本部部分形成对忽必烈的优势,但是,成也萧何败萧何,海都依靠托雷系的不团结组成了更大的反忽必烈联盟,但是,这个联盟内部本身也并不团结。 还记得帮蒙古汗当上大汗的那个关键人物拔都汗(术赤系)吗?如今,在海都组成的这个包括成吉思汗四个儿子全部派系的反忽必烈联盟也面临着领导者的问题,本来,出力最多的海都最应该成为这个盟主,但是,当前术赤系的首领芒哥帖木儿做出了与其祖先拔都一样的决定,他支持蒙古的儿子西里吉为联盟首领,这个结果着实让海都很懵逼:感情自己辛辛苦苦十几年只是为了换一个拖累系的人当大汗?这个结果海都当然无法接受,于是,他退出了联盟,最有雄才大略的海都退出,这个联盟自然也不会成什么气候了。1276年,忽必烈攻灭南宋,3年间,基本瓦解了南宋地区的其他抵抗,这意味着忽必烈获得了南宋巨量的粮草,银钱,以及兵源(步兵为主),忽必烈的实力到达了顶峰。凭借于南宋获得的巨量战略物质,忽必烈最终平定了西里吉叛乱,但最难缠的海都还在。 枭雄的特点就是永不言败,尽管此消彼长下,海都的实力远不如忽必烈,但这不会让海都放弃,枭雄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术,海都知道,硬拼恐怕不是对手,于是,他换了一种打法。 纯游牧人与半游牧人的漫长战争在忽必烈主力南下攻宋时以及攻灭南宋后的十余年中,海都不断率兵攻打和袭扰忽必烈的地盘,战场局势有力就乘胜追击,不利就撤回窝阔台汗国,确实如海都所说,忽必烈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了,而他海都则是不择不扣的蒙古人,海都发挥充分发挥了游牧民族机动性强的优势,不断以机动战术攻打元帝国的西北部(与窝阔台汗国距离近),一旦取得一定战果,就转身扑向元帝国正北部,既蒙古帝国的发家之处,忽必烈尽管原来的金宋之地有更多的财富和人口,但他不能失去蒙古草原本部地盘,否则,他这个大汗将名存实亡,所以每次海都来犯他都必须调兵平叛,海都来去自如,打打停停,忽必烈却有些被牵着鼻子走了。 这一切,竟和当年成吉思汗打击大金国有些相似,海都讲游牧民族的优势发挥出来,打得下就打,打不下就走,而忽必烈有时却被农耕民族的劣势困扰,能够击败对手,却难以全歼对手。 好在,农耕文明对于忽必烈也有巨大的正面影响,那就是数不清的财富和巨量的战略物质,且忽必烈终究是蒙古人,他的蒙古骑兵依旧拥有强大的战斗力,这两个优势加在一起使忽必烈有足够的力量去应付海都,海都对于忽必烈的威胁始终未到生死存亡的地步。 1289年,海都联合反对忽必烈的诸王对忽必烈发起进攻,这次海都来势汹汹,竟然一度拿下了汗国的老巢和林(虽然忽必烈已经定都大都,但起家的老巢绝不能丢),年逾七旬,晚年因为嗜酒暴食而体态肥胖的忽必烈不得不再次北上平叛,依靠原南宋地的资源、财富和兵员,忽必烈最终在激战后打败海都,将他赶出和林,但也仅仅是赶出和林,此后,海都依旧组织过小规模的叛乱,直到1294年,忽必烈驾崩都都没有解决海都之患,1301年,海都纠合诸王四十,再度进兵蒙古,最后在和林被元武宗海山击败,于归途中,伤重不治(忽必烈和海都都不是喝酒喝死的),海都致死都没有放弃夺回他认为应该属于窝阔台系的大汗之位,用尽一生与忽必烈缠斗,也算是位枭雄。海都的不断反叛让忽必烈一系成为整个蒙古帝国总大汗的合法性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元帝国对于其他汗国的领导力因为领导力因为海都的叛乱变得几乎为零。 大汗遗训、幼子守灶、忽里台大会,汗位继承的“不可能三角”不难看出,海都之乱只是蒙古帝国汗位之争的一个突出典型,除海都外,因继承人问题引发的争端几乎从未停歇。 从某种程度上讲,由于大汗遗训、幼子守灶与忽里台大会之间的矛盾很难彻底调和,蒙古大汗很难毫无问题的传承,大汗遗训的作用是确定候选人,而幼子守灶又会产生一个最有实力的王子,如果大汗遗训所确立的获选人并不是守灶的幼子,那么在最后决定最终大汗人选的忽里台大会上,两个候选人就容易陷入长久的扯皮,甚至对抗,由于蒙古帝国对汉法的接受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对于占领土地的管理主要还是停留在将土地分封打下土地的武将这种较为原始的方式,这就导致了手上拥有武装的武将很容易佣兵自重,这种情况与继承人问题加在一起就很容易造成继承人的争端直接演变成支持不同继承人之间的各派系之间的直接武装火并。 蒙古帝国获得如此巨大土地的方式本就是武力征服,而对于征服后土地的管理方式十分原始,被征服地区的服从几乎都是基于蒙古帝国强大的武力,但是,无休止的内战本身又在不断消耗其自身的武力,这也导致了蒙古帝国在获得了巨大土地的几十至一百年间就失去了其征服的大部分土地。 蒙古帝国如风一般横扫亚欧大陆,又如潮水一般褪去,他们得到了什么:游牧文明所能创造的最大成就,他们失去了什么:比草原更加广阔的大海和一整个工业文明。 |
|
来自: 袁承志dtau70na > 《蒙元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