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翻转”手段来突破文言文翻译的复习瓶颈

 gfergfer 2020-02-14

文言文翻译复习至关重要。然而,到了三轮复习时,许多老师却认为木已成舟,难以突破:《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上的知识点已反复落实,重要的实词与虚词已经引例分解过,句式用法早应耳熟能详,至于词的活用等只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思考了。于是,师生继续临阵演练,以各种刷题去增强答题感觉,消极地等待高考。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消极而低效的。有了一、二轮复习的积累,我们就应该寻找突破,让其发酵并升华。既然翻译是以直译为基础的,笔者认为可以把规范译文“翻转”成文言文,再次落实各类文言文知识。下面笔者将谈一些具体做法,以期就教于方家。

一、以故事来明确译文“翻转”的一般方法



高考文言文翻译重在对常见实词、虚词、词的活用与固定句式(或特殊句式)等的考查。既然译文来自“原文”,如果我们由此上溯相应之词语且找到对应的句式,那对做好翻译题是大有裨益的。为此,笔者选择《世说新语》中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段落进行说明。

比如,将下面一段译文“翻转”为文言文。要求:1.画横线的句子和词要力求“翻转”到位。2.反问句与祈使句要注意对句式的选择,其中两处“对巨伯说”要用不同句法表达。荀巨伯远道去探望生病的朋友,刚好外族强盗攻打郡城,朋友对巨伯说:“我这下要死了,你应该离开。”巨伯说:“我远道来看你,你却叫我逃走,损害道义以求活命,哪里是我荀巨伯干的事?”强盗到达后,对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扔下他,宁愿拿我的命换朋友的命。”强盗听了互相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了有道义的国家。”于是撤军而回,整个郡城都得以保全。

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对“刚好”“我们这些”等分别有不同的“翻转”:将“刚好”“翻转”为“恰”“适”“会”“值”“方”等;将“我们这些”“翻转”为“吾辈”“吾曹”“吾侪”等。这样就等于把“一义多词”复习了。在“翻转”“哪里是我荀巨伯干的事”这类反问句(或祈使句)时,学生都注意到了疑问代词(或副词)的使用。“对……说”这类句式较为容易,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类掌握。这种学习方式使许多学生兴致盎然,因为机械的文言文知识活用到了“翻转”之中,并能触类旁通。

附原文: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二、“翻转”重要的实词、虚词与句式等以提高复习效率



张孝纯先生结合考点而编写的《乌有先生历险记》中,包含20多个人称代词、30多个时间词、60多个古今异义字(包括假借)、40多个文言虚词、200多个重点文言实词、30个固定结构(包括特殊句式)、30例词性活用和多处初高中教材中的语句。在复习文言文时,许多师生都借助过这篇文章。在进行三轮复习时可以通过“翻转”来增加其附加值。为此,笔者要求学生溯回而上,联系课本等知识进行“翻转”,然后再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

下面以两个句子来说明:

(1)他年龄将近七十岁,以种植桑麻五谷来维持生活,不愿和庸俗的人为伍,别人对他的毁谤与赞美不放在心上,人们都把他看作通达事理的人。

(2)你从远方来(看我),我没有什么可用来表达敬意的,可是寒舍略微储备了些薄酒,每当初一、十五(我)总是独自一人喝,现在老朋友来,为什么不一起喝掉它呢?

师生一起寻找应该“翻转”的地方,并找到相应依据。笔者在和学生共同探讨之后,确定了可从如下方面找到“翻转”的依据。

1.词语

①常见重要词语

“将近”——“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可通过联想学过的课文来寻找“翻转”的依据,下同)“种植”——“植”(“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树”(“十年树木”)、“艺”(“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为伍”——“齿”(“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初一”——“朔”(“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十五”——“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老朋友”——“故”(“君安与项伯有故”)

②活用词

在“翻转”时,笔者提出问题作为引导:如果要把“人们都把他看作通达事理的人”中的“看”“翻转”为名词活用成动词,可以用什么词?学生马上联想到《滕王阁序》的“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由此得出可将“看”“翻转”为“目”。根据要求“翻转”,词性活用的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③兼词

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探讨兼词:“为什么不一起喝掉它呢”这个句子中“为什么不”“它呢”这两处要使用兼词,应该分别用什么词?学生联想学过的知识,就可以联想到“盍各言尔志”“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等句子,便可以知道,“盍”即“为什么不”,这是由“疑问代词+否定副词”组成的。“它呢”是由“代词+助词”组成的,便又能联想出“诸”字,因为“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这样的句子太熟悉了。

2.文言句式

句式的选择可以体现学生的语感。在“翻转”的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多方思考与选择。例如“以种植桑麻五谷来维持生活”这个句子中用到的“以……来……”,可以使用“以为(或以……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没有什么可用来……”,可以使用固定句式“无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原句如下:

(1)年且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为生,不欲与俗人齿,毁誉不存乎心,人以达士目之。

(2)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蓄薄酿,每朔望辄自酌,今者故人来,盍共饮诸?借助《乌有先生历险记》一文利用“翻转”方法,让学生回归课本,在词与句式的多维碰撞中补充并巩固知识网络。

三、以信度较高的模拟试题和高考真题来抓住“采分点”并验证“翻转”的效果



上文所讲的“翻转”,是从可逆的角度出发的,只要多加实践就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发现翻译题目的“采分点”:

1.重点词:多义、活用、古今异义、通假以及兼词等;

2.句式:固定句式与特殊句式。

之后,把这些“采分点”对应到课本并进行合理推断。

下面,笔者以2018年全国卷Ⅰ第13题为例,做进一步说明。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重要词语:以(紧接着就是地名“寿春”,后面是动词“叛”,可知介词是“凭借”的含义。可关联到如“以”(“以勇气闻于诸侯”)、“出征”(两个词,语境是对叛军采取的行动,可解释为“出兵征讨”。其中“征”可联想到“南征北战”等)、“先驱”(古今异义词,在具体语境中很容易看出来,可联想到《指南录后序》中“从王于师,以为前驱”,便应释为“先锋部队”)。

固定句式:以为(就是“以……为”,即“把……当作”,与前面说的一样)。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重要词语:“以”(是“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的原因,解释为“因为”)、“履正”(与“清忠”一起说明鲁芝的品质,“履”由“鞋子”这一基本义引申为“行为”)、“素”(向来,一向。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定语后置句式:“屋五十间”(“名词+数量词”,可翻译为“五十间房屋”。例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附参考译文:

(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综上所述,在进行三轮复习时,翻译题如果做好“翻转”工作,其中的许多困难就可以迎刃而解,并收到前所未有的成效:

1.更新思维角度

前面两轮复习我们已经对实词、虚词、句式、活用等讲了很多,三轮复习时,如果仍然如出一辙,那必然会裹足不前。理论了然于胸,并不等于在实践中就可以成为高手。“翻转”译文,寻求古文之法,可以比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审题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这个角度就像我们常常以“参考答案”来逆推题目要求,进而挖掘出命题者设置的某些潜在条件。

2.强化积累与运用

我们过去常纠结于某个词究竟是哪个意思,现在可以转换思维思考某个词在文言文中可以是哪些词,比如“等到”一词,学生就会想到“及”“逮”“迨”“比”等词;当出现强调语气或用法习惯时,学生可以选择固定句式,也可以选择特殊句式。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调用相关知识进行积累并根据语境进行优选。我们过去强调的是“学”,现在转过来强调的是“用”。“学”与“用”有效结合,必有柳暗花明之功。当然,在练习时,我们也可以加以规范,诸如某处必须词性活用、某处要用固定句式、某处直接使用某词,等等。

3.助力古诗阅读与写作

古诗文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了解文言文一些知识与技巧,如句式与活用等,对解读诗歌、解答诗歌阅读题目也有所帮助。写作的语言很重要,如果有了翻转白话的功底,就能使文章的语言趋于简洁而生动、雅致而隽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