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极曰:“乾阳中阳,不可变,故一年止举十二月也。震阴中阴,不可变,故一日之十二时不可见也。兑阳中阴,离阴中阳,皆可变。故日月之数可分也。是以阴数十二起,阳以三十起,而常存二六也。举年见月,举月见日,举日见时,阳统阴也。是天四变,含地四变。日之变,含月与星辰之变也。《易》之生数,十二万九千六百,总为四千三百二十世。此消长之大数。” 这段话说的是什么意思?我们把这段话分解一下,试着破解其中的易理。 “乾阳中阳,不可变,故一年止举十二月也。”:乾上卦为阳,下卦为阳,即阳中阳。阳中阳,为纯阳,为太阳。纯阳就是极数。极数按易理,就要变化。如果变化,乾就不存在了。所以乾不可变。(提示:不是不能变,而是不可变。)邵庸根据这个易理,得出一年十二月也不可变。因为年也是极。一年十二个月是固定的,或者说是天定的。(提示:邵庸这里忽略了闰月问题,闰年为十三个月。邵庸是当之不愧的大易学家,懂得余分的道理。余分是可以忽略的,余分也是可以不见的。例如:古人之围三径一,忽略小数点后面部分。) “震阴中阴,不可变,故一日之十二时不可见也。”乾为日,为阳中阳;震为辰,为阴中阴。阴中阴为阴极,也是不可变。变则非辰也。这个道理与阳中阳相同。辰是天体日月星辰中的一员,是不可见的。一日十二时,如一年十二月一样也是不可变的。十二时就是十二时辰,按天辰特性,当然是不可见的。 “兑阳中阴,离阴中阳,皆可变。故日月之数可分也。是以阴数十二起,阳以三十起,而常存二六也。”理解了乾和震为阴阳两极,当然就很容易理解,处于中间状态的兑和离了。兑为阳中阴,为少阳;离为阴中阳为少阴。中间状态当然可以变,兑少阳还有空间,可以向阳极(太阳)方向变化;离少阴还有空间,可以向阴极(太阴)方向变化。日月之数可以变,当然可以分。 “是以阴数十二起,阳以三十起,而常存二六也。”皇极使用的是天数三十和地数十二。三十和十二这两个数的来源,读者可以参考上一篇文章。阴用十二,所以阴数开始于十二;阳用三十,所以阳数始于三十。十二中含有二和六,三十中也含二和六。 “举年见月,举月见日,举日见时,阳统阴也。是天四变,含地四变。日之变,含月与星辰之变也。”年月日时是时间记录单位,有年当然会有日月时。这是法天四体日月星辰而设。年为阳,所以阳统阴。年月日时是用六十花甲子来记录,天干为阳为天,地支为阴,为地。所以天四变,含地四变。 “《易》之生数,十二万九千六百,总为四千三百二十世。此消长之大数。”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一个总结。元会运世,就是年月日时的道理一样。元来统会运世。元是最大的生数不可变,世是最小的生数单位也不可变。生数的消长就在元与世之间。即在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内,或者四千三百二十世内。一世三十年。(提示:4320×30=129600) 总结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天体日月星辰中,日和辰都是极数,不可变,所以年月日时中的年和时也不可变,从而得出元会运世中的元和世也是不可变。邵庸再一次强调129600年或者4320世就是《易》之最大生数。这是邵庸预测认为天地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时间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北荒来客 2020.2.8 |
|
来自: 昵称2959563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