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灰釉

 HowNeW好牛 2020-02-15
简介

使用草木灰的釉称为灰釉,它与土釉、石灰釉一样,是人类最早用于陶瓷的釉料之一,由于灰釉具有其他釉类无可替代的重要特性,直到今天仍被应用于日用瓷、陈设瓷,特别是某些颜色釉陶瓷制品。灰釉由于加入的草木灰产地及所用植物不同,使用起来会有不同的效果。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复制某种古代灰釉瓷器时,很难使釉色和釉面与样品相同。 [1]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所采用的釉料基本上可归于釉灰和釉果配出的釉, 即以氧化钙作助熔剂的石灰釉(也叫灰釉),灰釉的制作首先是开采石灰石,锻烧成生石灰(氧化钙),自然或人工加水消解变成熟石灰(氢氧化钙),再与狼尾巴草叠加煨烧,利用煨烧狼尾巴草产生的二氧化碳把熟石灰变成碳酸钙,灰釉(又分为:头灰,二灰)为配制传统石灰釉的主要原料,按照釉灰8%~25%,釉果75%~92%,视釉果的用量由多到少,透明程度逐渐增加。

古代灰釉

东汉时期,我国南方窑场出产的瓷器,无论是青瓷还是黑瓷釉面,均采用灰釉工艺。所谓灰釉是指釉中以碱土金属氧化物CaO为主要助熔剂,CaO含量至少都高出10%,这类釉又叫“高钙釉”。东汉灰釉的配制继承前朝传统,依然采用草木灰掺和胎泥配制而成。

从考察瓷釉中SiO含量的变化,能看出瓷釉配方中胎泥用量的变化。这是因为釉中SiO的含量主要是由胎泥决定的,一般说来,釉中SiO含量愈高,所用胎泥的用量就愈大。商周时期,原始瓷釉中的SiO含量波动幅度较大。例如,西周安义文化遗址出土1号原始瓷釉中SiO含量为50.00%;商清江樊城文化遗址出原始瓷23号釉中SiO含量为68.49%,波动幅度达18.49%。表明商周时期陶工对配制瓷釉所需胎泥的用量尚处于摸索状态中。东汉时期瓷釉的化学组成显示,釉中SiO含量的变化相对趋于稳定,其十四个瓷釉标本(包括十二个青釉标本和两个黑釉标本)中,SiO含量仅在55.27%~64.84%之间波动,波动幅度为9.57%,表明东汉时期陶工对配制瓷釉所需胎泥的用量,比前朝认识更为深刻。

从考察釉中CaO和PO的变化可推知配釉中草木灰的用量变迁。东汉瓷器釉中的CaO和PO含量比商周原始青瓷釉中的CaO和PO含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表中所列东汉青瓷十二个标本釉中CaO的平均含量为17.08%,比商周原始青瓷灰釉CaO的平均含量(14.99%)提高了13.94%;东汉青瓷灰釉八个标本釉中PO平均含量(为1.07%)也比商周青瓷灰釉二十三个标本釉中PO平均含量(为0.78%)提高了37.18%。

由于胎泥中的CaO和PO含量甚微,例如,东汉瓷器(包括青瓷和黑瓷)十五个标本胎中CaO的平均含量为0.26%,东汉瓷器五个标本胎中PO的平均含量为0.04%,因此,东汉瓷器釉中的CaO和PO含量比商周原始青瓷釉中的CaO和PO含量大幅度提高一事表明,东汉制釉先民对草木灰在青釉中的作用的认识更为深刻。

考察东汉瓷器釉中的MgO含量,可知其釉料配方比商周时期更为成熟些。

东汉瓷器(包括青瓷和黑瓷)十四个灰釉标本釉中MgO含量平均为2.27%,商周原始瓷灰釉中MgO含量平均为2.70%。虽然商周原始瓷灰釉中MgO的平均含量(2.27%),超出东汉瓷器(包括青瓷和黑瓷)十四个灰釉标本中MgO含量(2.27%)的18.94%,但是,商周原始瓷灰釉中的MgO含量波动较大,一般在0.94%~4.41%,而东汉青瓷釉中的MgO含量相对稳定,一般在1.51%~2.78%,表明釉料配方显得比商周时期更为进步。 [2]

碱—灰釉

碱—灰釉是指釉中碱金属氧化物(KO与NaO两者之和)的总含量接近或超过碱土金属氧化物CaO与MgO的总含量。早在商周时期,碱—灰釉工艺就已问世,但在汉晋时期则很少使用。隋代内丘邢窑白瓷部分产品重又用碱—灰釉技术,其标本釉中KO含量(6.4%)和NaO含量(1.4%)之和(7.8%),约为CaO含量(2.70%)和MgO含量(0.70%)之和(3.40%)的2.29倍。

隋代内丘邢窑碱—灰釉的这种化学组成,与商周碱—灰釉化学组成相比较有如下特点:首先,隋代内丘邢窑碱—灰釉中的CaO含量(平均为2.70%),为商周碱—灰釉中的CaO含量(平均为0.94%)的2.87倍;其次,隋代内丘邢窑碱—灰釉中MgO含量(平均为0.70%)仅为商周碱—灰釉中的MgO含量(平均为1.56%)的44.87%;再次,隋代内丘邢窑碱—灰釉中KO含量(平均为6.40%)和NaO含量(平均为1.4%)均比商周碱—灰釉中KO含量(平均为6.25%)和NaO含量(平均为1.09%)’略有增加。

隋代碱—灰釉与商周碱—灰釉的化学组成的这种差异,表明它们两者釉料的配方完全不同。有学者认为,隋代内丘邢窑制瓷先民在配制碱—灰釉时,可能在釉料中引进过钾长石。 [2]

类型

中国历代高温釉,除了个别例外、基本上都是灰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尽管中国不缺长石矿,但其资源分布不像草木灰那样每个窑场都有,而且长石矿硬度较高,必须碾碎后才能用,没有草木灰那样方便

(2)盐釉是欧洲于12~14世纪发明的,主要用于炻器。中国古代没有这种釉

(3)中国古代最早发明的釉是草木灰釉,后来经过改进,又演变成石灰釉和石灰——碱釉,这些釉具有取材方便、工艺简单以及价廉物美等许多优点,所以它们在发明后就被全国各地窑场普遍采用,后来就世世代代地相传下来了。

传统灰釉工艺

先来看《陶记》是如何描述的:

攸山、山槎灰之制釉者取之。而制之之法,则石垩炼灰,杂以槎叶、木柿,火而毁之,必剂以岭背釉泥,而后可用....(笔者注:此处似缺句,其意大约为:用上述这些地方的瓷泥和灰釉所生产的瓷坯)或覆、仰烧焉。

俗话说得好:“无灰不成釉”,灰是制釉的重要原料。《陶记》中这段主要就是谈釉灰是如何炼制而成的。用釉灰作助溶剂配釉,可以说是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另一大特征,更是形成镇瓷“白里泛青”(青白瓷,又叫“影青瓷”)传统风格的重要工艺因素。其制法及其工艺原理,历来被视为制瓷“秘方”,看来《陶记》当为最早记录这一一配方的文本。

石垩,即石灰石。槎叶,即从树上砍下的细小树枝。木柿(shi),即木片或木屑。釉泥,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釉果”,它是一.种风化较轻(最好的是未经风化的),结构致密、含铁量较少的瓷石。简要之,灰釉 =釉灰+釉果。其特点是透明性好,光泽度强,釉的表面硬度大,釉子弹性好。这也是景德镇瓷器的一个特点。

除《陶记》记载这种工艺外,明代《天工开物》、清代《陶冶图说》均有介绍。法国传教士殷宏绪在1712年介绍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书简等古文献中也有记载。这些文献虽有不同,但基本的意思是相当一致的,这就是:石灰石——与狼鸡柴叠烧成生石灰——长期陈腐——经雨水消解成熟石灰,再吸收空气中的CO(二氧化碳),变成釉灰(CaCO)。

据《陶记》记载,釉灰的产地是攸山、山槎,本书并简单地描述制作它的过程,非专业人士很难搞懂,笔者依据陶瓷学院的学人对其工艺研究的成果,来作复原叙述:

其炼釉的基本步骤是:第一步,石灰石炼灰:①先把石灰石加热到900℃以上煅烧分解成生石灰;②再将生石灰洒水消解为粉末状熟石灰。第二步,把熟石灰与小树枝、木片相互隔层堆叠起来形成煨烧堆(据现在仿传统工艺制造来看,大约一米高的长方形堆)。即可在煨烧堆四周点燃,小火煨烧约6小时后,耙开煨烧堆,均匀翻搅,使煨烧彻底。火熄灭后,照前法连续进行3次,约需两个昼夜,再陈放数日,即可得釉灰。第三步,一定要用岭背的釉泥调配在一块,最后方可使用。

之后,蒋祈总结到:用这些地方所产的瓷泥和灰釉所生产的瓷器坯体,并且采用覆烧法(一般来讲,这类烧法大多为日用陶瓷),或仰烧法(一般来讲,此法大多为礼器陈设类陶瓷,当然也有一些碗采用仰烧法,但碗心有一道涩圈即无釉),来使瓷器烧成功。 [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