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沛:广州旧铸管厂出土南越国至南朝墓葬出土带釉器的科技分析(陶瓷考古系列)

 RK588 2020-01-10

2010-2011年,因广州西湾路154号旧铸管厂地块开发建设,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进行抢救性考古勘探发掘,共清理古墓葬234座。这批墓葬中,南越国和东汉时期的墓葬结构保存较好,出土器物丰富,数量最多的是一种带釉器物,胎为灰色,有一定的硬度;器表分布有一层不连续的、类似陶衣的深酱色薄层,大部分没有光泽。这类器物出土时被归为“釉陶”,但明显不同于汉代流行的低温铅釉陶。不过,在该地块的三国晋南朝墓葬中,已不出这种带釉器物,取而代之的是青釉瓷。青釉瓷胎色灰白,多为青黄或青绿色透明釉,釉胎结合度不好,脱落现象较为严重。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旧铸管厂地块出土的带釉器物和青釉瓷的研究,进行化学组成、物相、烧成温度和物理性能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为研究广州地区带釉器物和青釉瓷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一、样品选取

选取旧铸管厂地块墓葬出土样品27个,可分为两类:其中样品1~19为带釉器物残片,出土于南越国至东汉时期墓葬;样品20~27为青釉瓷残片,选自三国晋南朝墓葬。样品经过处理后,送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古陶瓷研究中心,进行化学组成、物相和物理性能等方面的测试。

图1 带釉器物样品

图2 青釉瓷样品

二、数据分析及讨论

(一)胎化学组成

带釉器物和青釉瓷胎的主、次量元素含量差异并不明显(见图3),SiO2含量在68%~77%范围内波动,Al2O3含量在17%~25%之间变化,熔剂氧化物总量在6%左右,可能是用瓷土类黏土原料配制了胎体。但是带釉器物和青釉瓷胎的化学组成分散性较大,这种情况说明先民处在寻找和试用新制胎原料的阶段,所以胎料组成不太稳定。

图3 带釉器物与青釉瓷样品胎中

SiO2Al2O3含量散点图

相较而言,青釉瓷胎中的Al2O3含量略有提升,而SiO2TiO2含量略有下降,Fe2O3明显降低(见图4)。推测在制作青釉瓷时,工匠们已掌握了有效的去除制胎原料中铁的方法。但处理得还不够精细,所以青釉瓷胎仍偏灰。这反映了青釉瓷在制胎原料精制加工方面有了一定的改进。

图4 带釉器物和青釉瓷胎中

TiO2Fe2O3含量箱式图

(二)釉的组成

所分析的15个釉样品都仅含微量的Pb,不属于铅釉。但因釉中助熔剂种类的差异,带釉器物和青釉瓷分属不同瓷釉类型(见图5)。

图5 带釉器物和青釉瓷釉中

ROR2O含量散点图

带釉器物的釉中各氧化物含量变化范围较大,其中:CaO含量较低(小于5%),有半数样品含量不足2%;而K2O含量较高(7%左右),为主要助熔剂,所以大部分带釉器物样品属于碱钙釉范畴。釉中Fe2O3含量也较高,既是助熔剂,也是着色剂。这类瓷釉的主要原料可能就是富铁黏土。正是由于高铁的着色作用,所以器表的釉呈深酱色。

青釉瓷釉中CaO含量很高(16%左右),属于典型的钙釉,即CaO为主要助熔剂。釉中的K2OFe2O3含量比带釉器物明显降低,Na2O含量也变得极微。Mg、P的含量明显增多,且远高于胎中含量,表明釉的配方中引入了草木灰。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带釉器物与青釉瓷的瓷釉类型完全不同,即带釉器物的釉料配方没有在青釉瓷上得到继承和发展。

图6 带釉器物和青釉瓷釉中

CaOK2OFe2O3含量箱式图

(三)物理性能、物相分析

带釉器物吸水率介于7%~22%之间,青釉瓷的吸水率在6%~16%间变化。二者显气孔率相差不大,多在15%~30%之间,青釉瓷略低于带釉器物。由此可知带釉器物和青釉瓷的胎体都没有烧结,不够致密。

带釉器物的烧成温度超过1100℃,有4个样品可达1300℃上下。但烧成温度波动范围较大,说明当时在窑炉温度控制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偶然能烧出较高的温度。其胎体的物相组成中已出现了莫来石晶体,还发现了一定数量的方石英晶体(见图7中1号、8号样品)。这都是有别于普通陶器,而作为瓷器或瓷器原始形态胎体的典型特征之一。

青釉瓷的烧成温度比较稳定,均在1100~1200℃之间,瓷胎中含有少量莫来石和一定量的方石英(见图8中24号样品)。但其胎体没有完全烧结,胎中的Fe2O3TiO2含量仍偏高,再加上釉层脱落现象严重,所以青釉瓷与被认为达到成熟瓷器标准的、越窑上虞小仙坛东汉晚期青瓷标本J4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图7 带釉器物(1号、8号)、

青釉瓷(24号)样品胎的衍射图

(四)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

1. 带釉器物使用瓷土类黏土制胎,胎中Fe2O3含量在2.5%左右;釉以K2OFe2O3为主要助熔剂,大多属于碱钙釉范畴;烧成温度超过1100℃,胎体中出现了少量的方石英和莫来石,但吸水率和显气孔率较高,并未烧结。从带釉器物的化学组成和性能上看,都已接近于瓷而不同于陶。因此,旧铸管厂地块南越国至东汉时期出土的这批带釉器物,不能归为“釉陶”,而应称其为“原始瓷”。

2. 三国东晋南朝墓葬中的青釉瓷,也是采用瓷土类黏土作为制胎原料,但Fe2O3TiO2含量与原始瓷相比明显下降;瓷釉属于中国古代典型的高温钙釉;在1150℃上下烧制而成。但瓷胎没有烧结,不够致密,胎釉结合度较差,尚未达到成熟的青瓷的标准。

三、结论及展望

1. 南越国至东汉墓葬中出土的带釉器物确为原始瓷;三国晋南朝墓葬中的青釉瓷尚未达到成熟青瓷的标准。

2. 原始瓷与青釉瓷的胎化学组成差别不大,但青釉瓷胎中Fe2O3TiO2含量明显下降。原始瓷大部分样品属于碱钙釉;而青釉瓷釉是典型的高温钙釉。

3. 原始瓷和青釉瓷胎体中均出现了莫来石和方石英,但吸水率和显气孔率仍较高,瓷胎并未完全烧结。南越国至东汉时期,本地窑工对于窑炉温度的控制尚处于探索阶段,到三国晋南朝时,烧成温度比较稳定。

化学组成的变化和烧成温度的提高,是陶器向瓷器发展中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从这27件原始瓷和青釉瓷可以看出,为了适应以上两方面的变化,工匠们在烧制原始瓷时,一边选择、试用制胎的原料,一边摸索着如何控制窑炉温度。到青釉瓷烧制阶段,虽未形成稳定的胎料配方,但是已经能比较成熟的应用高温技术了。

在旧铸管厂地块南越国至南朝的墓葬中,没有原始瓷与青釉瓷共存的现象,也没有发现原始瓷与青釉瓷中间的过渡器物。青釉瓷基本延续了原始瓷对制胎原料的选择,但已改变了釉料配方,两种瓷釉之间没有技术上的传承关系。任何新配方、新工艺、新产品从创造到接受,再到大规模使用,必然需要一个不短的转变过程。那从南越国到南朝的这个历史时期内,碱钙釉为什么没有得到传播和延续?是否存在制釉技术的快速更替?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

本文刊载于《中国陶瓷》2018年第11期,有删减。

作者:牛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