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三字经》有感(五)

 牛毛儿 2020-02-15

五、数字背后的传统教育

古人通过简明扼要的话语给我们阐述了做人、做事和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今天可以通过一串串生动的历史小故事来找到古人教育孩子的准则和方式,那么古人都会学习那些学问呢?从何开始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汉字的不断演变,从甲骨文到现在方方正正的楷书,无不诉说着中华汉字史的辉煌;汉赋、骈句、骈体文、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那就是中华文化中国的瑰宝,一个个犹如时代的明星熠熠生辉。其实我们在赞叹这些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略一点,那就是中国的数学(数字)文化,它从来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你比如说:孩子入学,先要学习数字和方位,孩子大一点(大概是7、8岁)会学习数学四则运算。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有“六艺”,所谓“六艺”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儒家思想教育中,一个人一生必须掌握的六门学问,这可能也和时代要求有关系吧。虽然数学文化学习排在最后一位,但是并不是说就不重要,地位就很低,既然是必须掌握的知识,那就没有说孰轻孰重的关系,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知识学习,最初是数字学习先于汉字学习的,先是数数:一而十,十而百,百二千,千而万。这要是放在现在,一个孩子从上学开始学习数数,能够数到万也是不小的挑战,更何况现如今的学前教育是要求释放孩子的天性——教导孩子如何玩耍,开发智力。很少要求孩子每天多学习一些文化知识的,这个国家也不提倡的。但想想那时候的孩子读一本厚厚的书,学习数万计的数字,都是相当费功夫的,这也和孩子的自身特点有点不匹配,所以应该是和礼仪等知识一并学习了吧,这也比较符合像如今的多学科教学,只不过那时候动手实践应该多一点吧。

数字数明白了,那再学习什么呢?我发现古人对三这个数字很钟情,你比如接下来《三字经》的学习: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所谓“才”,并不是指文采或才干,而是指基本的东西。所谓“三才”者,就是让人明白自然界的最基本的变化规律,天道在于阴阳和谐,地道在于刚柔并济,人道在于仁义天下。古人常说:天时、地利、人和。它涵盖了成功之路的一切,天时是成功之路的伯乐、机遇;地利是成功之路的环境、条件;人和是成功之路的综合实力(成功的关键)。

人立天地间,就要堂堂正正,顶天立地。一个人如果可以将三者融于一体,那就可以称王了,所以古人常说:一贯三者为王。作为一个王,就要顺应天命,合乎天数;只有心中有百姓,为民请愿,为民做主,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制定符合人类历史发展和人民意愿的规章制度,社会清明,地域太平,这才是一国一域存在的前提和必要。所以人类发展先讲“三才”,这是最基本的所在,也是永恒的。翻阅历史,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史中,只有“一贯三者”才能封疆立国,人民信服,百姓安康,但凡违背这一重要原则,终将被历史的车轮碾成尘埃。

古人还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并不是说三者中非要区分孰轻孰重,其实三者是并重的,但是人和在现实中显得更重要罢了。比如古人作战时,他们会清晰的认识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所以也有说“天地之间人为贵”,就连“一贯三者为王”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明白“民贵君轻”的道理啊。

古人尚且明白“以人为本”的道理,作为现代的人们,这种传统优秀文化的烙印早已深深印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刻骨铭心。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20年的“新冠肺炎”这两大灾难面前,中华大地经受着无尽的痛苦,时令对我不利,汶川正处于夏初多雨水的季节,道路泥泞,满目疮痍,山石满地,这给救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里面的人出不来,外面的救援物资和人员进不去,救援工作一睹陷入被动;荆楚大地,“新冠肺炎”肆虐,天气多变,这给战胜疫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人们苦不堪言,封城闭户,人心惶惶。关键时刻,天时地利都不利于我们,幸而举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斗瘟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们在汶川的废墟上重新建设了美好的家园,一座座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学习生活,一片片新的社区应地而成,人们的生活重新回到了正常轨道,获得了新生。现如今,全国上下的防疫救援物资正源源不断的奔向武汉,涌向湖北,白衣天使们戎装在身,已经奋斗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我们坚信只要全国万众一心,定能战胜一切!

古人曰:“三光者,日月星。”人类历史长河中,天空给人以无限遐想,也在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每当仰望蔚蓝的天空,一颗恒星立于中央,无限闪耀,光芒可以到底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间有了白天,有了朗朗乾坤;每当夜晚,太阳收起了光和热,以另外一种方式俯瞰着蔚蓝的地球,它将自己的光芒射到了月球上,如水的溶溶月光照到地球上,是那么的的明亮,这会,人们可以抬头来观察它的美,再加上满天星辰,造就了也得美和神奇。人们不自觉的去展开想象的翅膀,这就有了“二十八星宿”、“北斗七星”,有人们熟悉的星座学说,还留下了“夸父逐日”、“牛郎织女”等一个个传说故事。人们对于星空的日积月累的观察,发明了望远镜等科学仪器,自然科学应运而生,人类还发现了日月和地球的关系,从而发现了“日食”和“月食”等一系列自然现象,并在此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着这个世界,解释着天理和人格,也解释着人类历史上的谜团,也留下了更多的谜团。

古人对于“三”这数字感觉不一般,通常都会用它来表达一种观念,一种思想,而且通常会和大的事项联系在一起,你比如说道教有“三清”祖师、“三皇”、人有“三尊”君亲师、“三界”人神鬼······这都说明人类对“三”这个数字的特殊感情,也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知。那么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也有关于“三”开头的重要内容——“三纲”,这也概括了人类社会中人们的准则。

古人说的“三纲”,值得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封建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人伦纲常,也是一种特殊的人类道德关系。

君为臣纲,作为臣子,必须服从君主的意愿,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正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是古人对这一纲常的高度概括了吧?臣子服从君主,这是顺应上天安排,你若违背那就是欺君,那就是欺骗上苍,谁让人家是“天子”呢。这就是“天道”,天道恢恢,不容我们去挑战,这是古代君主统治国家中需要的绝对性的服从,不容置疑。而《三字经》中讲的君臣义,那是讲的君明臣忠,这是国家之幸啊。这种天道思维早已流进华夏子孙的血液中,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的进步,它慢慢的加入了新的素材,抛弃了原有的糟粕,更适应了这个新的时代。

现如今,人们将这君臣之义变成了家国之道,变成了个人同民族休戚相关的真理,这是大义,更是民族魂。正所谓有国才有家,大河涨水小河满,每个人从内心深处来爱这个国家,民族复兴必能实现,相比那些离经叛道、抛家弃国的民族败类绝不能同日而语。

父为子纲,父子关系不容挑战,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的意愿,否则动责惩罚或者打骂、家法伺候。在这里,作为儿子没有自由,一辈子只活在父亲的背影下,按照父亲的意愿娶妻生子,读书考功名,不能一味地说这种关系不好,只是埋没了孩子的兴趣和天赋,这个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今的社会,大多父子关系相处的还好,但也有一些“老古董”似的家长,总是“己所不欲,非施于人”,自己这辈子没有完成的理想,总要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活成自己心中的模样,哪怕孩子反抗也要重力压制,直到打压成功为止。如果这样,有一些孩子会欣然接受,倒也是获得自在,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接受,太多遗憾在心中,得不偿失啊。

《三字经》中讲到了父子亲,那是父慈子孝,家庭和睦,才能激发无限可能,才能很好地延续血脉,延续家族辉煌,并不是那么的生硬。无论父亲是严厉还是温和,我们不能否认的是,那都是爱,都能温暖我们的内心。

夫为妻纲,男女分工协作,男人外出走人际,工作赚钱养家糊口,女人相夫教子,每天柴米油盐的家庭生活,早已磨灭了女人的激情,甚至还要面对丈夫的质问、打骂,甚至休弃,没有一点人身自由,一辈子活在男人身后,活在男人的影子里。《三字经》中讲到的是夫妇顺,并没有那么刻薄和无奈,相反,夫妻间多了一份温馨和恩爱,“举案齐眉”的故事就是其中的典范。

人们常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就有一个强大的女人”,相信古代男人应该对此理解深刻点吧,反正现代男人绝对有独特的理解,女人也是半边天,上的厅堂,下得厨房,外能赚钱养家,内能持家度日,一分一厘都是为了家里的每一个人,心里唯独没有自己。这个社会,女人的地位和男人一样,都是社会的创造者,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这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们讲究“人道”。

人类社会有“三纲”,进而延伸出来了“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一个人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这个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说,这里就不细说了。

所以我们看了《三字经》,里面对于数字有自己的解读,这是传统思想的一部分,我们今天的人们不应该将它束之高阁,我们应该去了解它,了解数字文化,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