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着孩子们的母亲节作文,我迷茫了好久

 林涛乱翻书 2020-02-15

作文|阅读|教育|生活

 

作文,从来不只关乎分数,更反映一个人心灵与思想的成熟度。从这些反复引用的故事中,是否隐藏着他们对母爱理解上的欠缺与误解呢?

昨天是母亲节,在作文课上,给孩子布置一篇有关母爱主题的作文,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我也曾想过,他们之前一定写过很多次有关妈妈的作文,这一次,他们能不能写出一些新意呢?

可这一天下来,看着一篇篇充溢祝福之语的作文,心情却有些低落。从三年级到五年级,假设十个孩子在母爱,有八个写了我生病母亲照顾我的事情,另外两个也没有出乎意料,一个写了放学下雨妈妈带伞来接我,结果被雨打湿;另一个写了辅导作业的事情。

更有甚者,把三件事都写了进去,洋洋洒酒,却不忍卒读。而那些祝福的话,更是千篇一律。

也不能说完全都是如此,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作文。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同样是写母亲节,但她写到了大姨给姥姥送花,写到妈妈却给自己买了贵重的礼物,自己只能给妈妈一个手工礼物,让她心里有些小小的歉意。

 

这样角度新颖的作文,凤毛麟角。

看着这些感情空洞,材料老旧的作文,我在想,是不是只有这些事最能表现母爱,还是说我们的孩子一直在俗套的作文写作里绕来绕去?

让我迷茫一会儿。

我不甘心地翻了翻手头所有的作文辅导书,想要解开心中疑惑。没想到的是,几乎所有的例文里,也同样逃不过这些故事。

放下书,我又迷茫了一会儿。

我相信表达母爱的方式一定千种万种,就算一则老材料也是能写出新故事的。可是难道我们的孩子思维如此的固化吗?

我也曾在写作之前刻意强调过,不要一讲妈妈就下雨天送我上学,生病了照顾我吃药啊,太俗了。孩子们或哄堂大笑,或会心一笑。可结果呢,笑过之后,还是老一套。

我甚至还揪住了一个平时文笔不错的孩子问他,为什么每次写到母亲你都是同一个例子?孩子回答:写过的东西,再写起来容易。

我一时无语。作文本是活跃思维、启发思维的主要途径,却没想到,也让他们找到了偷懒的理由。一段材料被反复地使用,一则故事,一段名言,被反复的引用,这样的写作如同原地跑步,速度再快,动作再优美,仍是止步不前的。

可这单单是写作本身的问题吗?作文,从来不只关乎分数,更反映一个人心灵与思想的成熟度。从这些反复引用的故事中,是否隐藏着他们对母爱理解上的欠缺与误解呢?

很多孩子一让写母爱的主题,有时候会表现的非常抵触。去年的母亲节,也是同样的题目,一个孩子学完作文后反复叮嘱我千万不要给她妈妈看到。结果还是被等在外面的妈妈看到了,结果孩子并没有得到鼓励与感谢,妈妈指出了她作文中的一些问题,惹得她在门外大哭了一场。

也许在孩子的心中,母爱是一种复杂的感受,除了关心与照顾,还有严厉、批评、束缚,这些感受交织在孩子幼小的心中,使他们并不能准确的加以形容。

他们了解妈妈是爱他们的,但他们不明白,这份爱为何时而如此娇纵,时而又如此的严厉,又在大多数的时候让自己不那么开心。

爱当然不是放任,真诚的爱也不易被人理解。在孩子的心中,他们理解的爱就是简单的,让我开心就好。可是母爱并不简单。

他们一时还无法真正的理解母亲的一切所作所为,更不敢将一丝牢骚与抱怨带入作文。唯有选择保险而又稳妥的故事与表达方式。这自然造成大多数作文里的情感肤浅,材料老套。

作文强调的是写出真情实感,可他们在对母爱有了种种怀疑与抵触的时候,甚至担心写真实的情感后受到指责,他们还会写出一篇感情真挚,故事新颖的作文吗?不会的!可这时候难不成告诉他们就算不那么想,也要去赞扬母爱的伟大吗?当然不能!那岂不是在故意教孩子说谎。

迷雾惭惭散尽,他们为什么将这些俗套的材料用了又用的原因似乎也没必要究根问底了。作文是一种表达,是真实内心的流露,如果孩子写不出来感情真挚的文章,没有那么动人的故事去写,这怎能怨到孩子的身上。

最近又重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那些家长里短的故事里,或含悲或弄喜,都是亲人之间真实的内心关照。日子中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不断地重复过去,当每一天的意外与惊喜无预兆的来临时,只需要将自己真实的反映记录一下,再平时的文字也有了动人的力量。诚如钱锤书先生的一句话:从此以后,我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简简单单一句,却又惊天动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