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们如何面对死亡的命题,决定了他们会如何选择对待生命的方式

 林涛乱翻书 2020-02-15

作文|阅读|教育|生活

曾经给三年级的孩子布置过一个作文题目:《冬天去哪了?》,我的本意是希望孩子们写一篇想象力作文,引导他们去想象,冬天可能去旅行了,可能经历了一场冒险,也可能太累了,他要好好地睡上一大觉。

没想到下面有个孩子笑嘻嘻地接话,冬天死了。接着底下冒出一片笑声。死这个词,在很多孩子的嘴里,不过是一句打闹的玩笑话。他们并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

回想我在他们那个年纪时,也并不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我没有见过我的爷爷与姥爷,在我12岁的那年,奶奶和姥姥也相继去世。我从小和奶奶睡在一个坑上。有时候,我会枕着她的腿躺一会儿,她会讲他年轻的故事给我,那时候她经常教育我的一句话就是,别人问你是什么阶级的时候,你就说你是无产阶级。

奶奶是裹着小脚的。她的裹脚步是黑色的,很长,现在我的记忆里,还会浮想起奶奶坐在坑檐边,一个人往脚上慢慢地缠着布的场景。

奶奶去世的时候80岁,虽然我和奶奶朝夕相处,但她离开的那一刻我的心情,现在却再也想不起来。我只记得当时家里人特别多,院子里摆着灵堂,我曾跪在奶奶的灵前烧过纸,却无论如何也想不起,自己是否掉下过眼泪。

十一二岁,真的不懂亲人的离逝意味着什么。

我曾在亲子阅读群里向家长们推荐过一本《天蓝色的彼岸》,故事讲述一个小男孩在一场意外的车祸去世后,化为精灵,重新回到他生活的学校、家庭,他想向他的老师、同学、朋友、姐姐,爸爸和妈妈道别,想知道没有他以后,他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吗?

这是一本适合在我们这个年代看的书,单纯、清新、温暖的文字,教会人们学会关爱、珍惜生命,教给孩子懂得生命的意义,唤起人们内心深处最美好的情感,呈现给人们最真切的感动和最伟大的爱,在不可抵挡的人性光辉中感悟生命和死亡……

还曾听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心理学老师在他的课堂上曾做过一个游戏,请上一位同学,让他在黑板上写下10位最亲密的人的名字。

接下来,老师说: “请你划掉一个这里面你认为最不重要的人。”

女生划掉了一个她邻居的名字。

老师又说: “请你再划掉一个。”

女生又划掉了一个她的同事。

老师再说: “请你再划掉一个。”

女生又划掉了一个。

……

最后,黑板上只剩下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

教室非常安静,同学们静静的看着老师,感觉这似乎已不再是一个游戏了。

老师平静的说: “请再划掉一个。”

女生迟疑着,艰难的做着选择......

我不想写出故事的结尾,那实在太过残忍。更不敢想象,当身边最亲近的人,并不是在黑板划掉,而是真实地消失在你的生活里,会是怎样一种情景。

在我们的生命里,当我们最亲近的人一个个离开我们,那每一个生死离别的时刻,都可视为一种重生与蜕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成长里都离不开死亡这个命题。

而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其实也就是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人们如何面对死亡的命题,决定了他们会如何选择对待生命的方式。 

人都是一边跌倒,一边学会成长,同样,一次次面对死亡,也是一次次理解生命价值的过程。就像一片叶子落下,那意味着什么?是死亡,但那并不是结束,因为它成为了泥土的一部分,成为一个生命的一部分,会长出新的树,新的叶。落叶归根,反哺生命。人亦如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