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肆读计划第三周:《悉达多》读书笔记精华分享(下)

 林涛乱翻书 2020-02-15


Da

我一直觉得人陷入痛苦至无法自拔时,最好的办法还是求助他人,比如倾诉,而非自我封闭、自我修复。

静:

@Da 掌控 里有一个观点我很认同:人需要了解自己。应该知道陷入痛苦的时候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帮助自己减轻痛苦。并且在发现自己状态不对的时候及时纾解。

Da

说起死亡,我想起了高中时的班长,一个英俊的小伙,选择了在他儿子出生后的当天凌晨上吊身亡。听到此信息时,我震惊无比。是什么痛苦让他如此绝决走向死亡?

静:

我也不知道。一定是非常痛苦的。

亚宁:

3.14#一句话笔记#读完第二部。没有任何停留的读完全部第二部,停不下来,清楚有很多地方不明白,没弄懂,但还是想读到最后,想知道悉达多到底会有怎样的经历怎样的结局。阅读的过程中对有的文字有一种似曾相识很熟悉的感觉,原来我是想过思考过得,还有很多文字是完全陌生的,不理解的,很好奇,很想想明白。还有时间,再读,再体会。

大宝:

3.14#一句话笔记#今天大多数时间都在想悉达多,他竟然成了个富豪,坐拥各色美女,甚至可以用吃喝嫖赌这四个字,但他发现自己不快乐,他完全丢失了自己。重又抛弃一切(离开父亲算一种抛弃吧,离开乔达摩,离开乔文达也算一种抛弃吧?),继而与死神对话抗争,艰难地回到了正道,悉达多就是悉达多,一个二班的人。

水草青青:

3.14一句话笔记
看一个人的工作有无发展前途,得看他是出于游戏和消遣呢,还是由于需要和发自内心。
这是今天最认同的一个观点。当然,我们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容消遣,出于需要,游戏和发自内心则出于相对境界

Jojo

3.14笔记河流成了人生的隐喻,从河流看到人生。爱你的人留不住你,你爱的人你留不住。怀疑一切,用自己的一生去尝试,找寻答案,经历就是答案。他的朋友成了他每个阶段的见证者,不同阶段变化不同,以至于朋友每次都认不出他。

2227

维稣德瓦对悉达多说的话有一句最正确:天晚了,该去睡觉了。

加维C 2244

3.14#一句话笔记#要像河水那样,看清自己定位,迷茫中何去何从。

鑫鑫:

3.14#一句话笔记#看到一半啦,书中提到具备内心的圣地,看的过程中让我想起了曾经阅读过的泰戈尔的《人生的亲证》,都有些似懂非懂啊。

Sloe

3.14#一句话笔记#今天结束第一部,沙门的苦修行意味忘我,但只是一种惯有的麻木,希达多开始发现应该要有自我,但一旦人懂得了自我,发现人与人的差异,就陷入孤独,出世容易入世难,怎样去融,才是修行的历程,这是我对后续的猜想以及看法。

林涛

3.14#一句话笔记#从阅读时间上来讲,读完这本书很快。而从空间来讲,留给我们的思考余地又很大。所以,这不是一本急于读完的书,更不是一本忙着释透的书。读这样的书本身就是一次思想的修行之旅,日则三省吾身的事,换做今天的话,日读三五页书,也不错。大家晚安。

杨红莉:

#一句话笔记# 童稚无知时的平静与历经沧桑后的淡定决然不同。未曾受过诱惑的悉达多的睿智与平静与纵享世俗之欲后归于通达的悉达多也不在一个层次

秋:

2016.3.14#一句话笔记#《悉达多》越看到尾声越是觉得这本书好!看到悉达多从最初的出世苦修到入世享乐,从入世享乐到出世修行,感觉就像一个轮回,就如@静之前说的,佛家的三个境界,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到看山还是桥,看水还是水。当看到悉达多初入世修行和伽摩施瓦弥学做生意时,伽摩施瓦弥让他去乡下收购粮食,结果被别人捷足先登时,他救济当地的穷人,参加一婚宴,与小孩玩耍,在乡下度过了很快乐的几天。当伽摩施瓦弥怒气冲冲地责备他没有完成收购、在乡下浪费时间金钱时,悉达多淡然道出他的所为正是为了珍惜时间金钱,而不是浪费在发怒上。当时很为悉达多很高兴,感到他虽入世但是依然坚守自己的本性,保持着爱众人的能力,出淤泥而不染,不像伽摩施瓦弥唯利是图。可当后面看到他沉迷于歌舞升平,迷恋豪赌享乐时,我很是为他难过,因为他已经迷失自己了,成为了自己曾经最厌恶的人。想到了之前说乔达摩世尊在顿悟前也有过入世享乐的经历,是不是真如悉达多所言,必须经历那些可怕的岁月,遭受恶心的折磨,彻底认清尘俗生活的空虚和疯狂,直到他陷入痛苦折磨的境地;只有如此,他自心中的浪子悉达多和富人悉达多才会死去?难道我们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罪恶的一面才会让罪恶死去吗?我不是很赞同,我觉得我们一直都有善恶两面,两者时刻在博弈,修行只是让善常怀心中,在博弈中胜出罢了!

走之底:

3.14#一句话笔记#“这位船夫最美的德行之一就是懂得如何倾听,实际上极少有人具备这一美德。维稣德瓦未发一言,而悉达多却感到他已经默默地、不经意地领会了每一个字,未曾错过任何一点微细之处。他并不急切地期待什么,他并不责备也不赞许——他只是在倾听。悉达多感到,拥有一位能够如此投入地沉浸于他人的生活之中、如此投入地沉浸于他人的追求与悲伤之中的听者是多么美好。” “他不断地从河水那儿学会新的东西,他尤其学会了倾听的艺术,学会了以一颗宁静的心灵、一种期盼而又宽容的心境去倾听,抛弃一切欲望和激情,抛弃一切评判与戏论。倾听是一门艺术,是目的,是方式,不去指责,不去评判,不去赞许,站在他人的角度宽容、投入、沉浸地去听,让说者在一份尊重与体贴中敞开心扉,得到理解,平复心情,获得宁静,大人需要,孩子也需要,得一听者,何其幸运。

静心:

3.14#一句话笔记#至此《悉达多》第一遍泛读已经完毕。最后一章悉达多与侨文达的对话,其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和宇宙奥义,不禁让我停驻许久。侨文达两次渡河遇见悉达多,却出乎意料地都认不出他来。这让我想起中国的一句老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句话指的是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悉达多一直在探索,非复吴下阿蒙,而侨文达看待事物的眼光还是一如往前。我想,侨文达认不出悉达多的那一面,不是浮于表面的相貌,而是隐在肉体背后的灵魂。悉达多说: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人们可以寻见智慧,在生命中体现出智慧,以智慧自强,以智慧来创造奇迹,但人们不可能去传授智慧。时隔几十年,悉达多回答了侨文达关于他没有皈依佛陀的疑问。智慧从来不是传授的,而是从体验中领悟的。圆融顿悟的体验也是学不来的,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发现自己。他在告诫侨文达,没有任何导师能够给予他救赎,一切的存在皆为至善,是时候从佛陀的教义中走出来,去接触已存在的事实,体验世间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一切皆是必然学会热爱这个世界”……这是悉达多宣扬的教义,与乔达摩的教义万变不离其宗,只是两人表达方式不同。语言和教义是片面的,并不能涵括他们的全部思想。所以,悉达多通过心灵接触即一个吻唤醒了侨文达,超度了侨文达。
悉达多的成长历程,是辩证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他最后的言论,体现了一个历久弥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姚深深

3.14#一句话笔记#,当一个人以孩子般单纯而无所希求的目光去观看,这世界是如此美好夜空的月轮和星辰很美,小溪、海滩、森林和岩石,山羊和金龟子,花儿与蝴蝶都很美。当一个人能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当下,如此专注于放下,毫无疑虑的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想起一本书《哲学家和儿童的对话》还有一部法国电影《蝴蝶》,一个小女孩和一个爷爷。童言无忌,喜欢和老人小孩子说话,也喜欢听老人和小孩的对话

Wendy

3.14#一句话笔记#物质都有被劫掠的可能,唯有思想永恒,永远属于自己

静心:

@林涛-群主 侨文达的不幸,在于其超然于物外,悉达多之幸运,在于其经历众多苦难后,实现精神与万物的圆融融统一

林涛:

译者杨玉功曾经说过,这本书的主题就是圆融统一

静心:

@ 你的笔记,让我想起海子和顾城,他两同样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小时候一直心存疑惑,为什么诗人钟爱自杀

静心:

世界,是不是包含物质和意识?

静:

@静心 我对生死问题比较敏感,看到那个情节,不由自主就想到了。

静:

@静心 其实我觉得乔文达也不是不幸的,虽然他没能通过自己选择的路去了悟。但他的一生也是忠实的追随自己的心,去努力去感知。客观上,他的经历是佛家所说的求不得苦。但我认为结果的不圆满不能掩盖过程。为了自己的初衷一直努力的一生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静心:

@ 但侨文达不快乐,他一直无法达到心中的境界,所以他一直苦苦求索。。。这样看来,人要学会满足,自给自足多么不容易

Da

评价他人的幸与不幸,是建立在自己的价值体系上。

静:

其实我觉得悉达多的一生也是苦多于乐的。

Da

物质有富有与不富有之分,境界也有高层次和低层次之别,不富有的人会有幸福,低层次的人也会有快乐。

静心:

@Da 个人价值观很重要,它不仅影响我们看世界的态度,也影响我们评判他人的态度

Da

@静心  赞成,所以我的观点是不能以我们的价值体系去评价乔文达是不幸的不快乐的,只是与悉达多相比,层次和境界存在差距。

静心:

@Da 对,我上面提到的不幸与幸运,其实也是相对而言

静心:

我们都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看待世界

Da

很难,也很难得,幸运的是我们有意识并有意识自我训练

加维C

3.15#一句话笔记#只为其自身而存在,并非过去或未来的影子。

大宝:

3.15 #一句话笔记#从悉达多之子这一章,想到教育的问题。父母对我们的爱,我们对孩子的爱,这本身就是轮回。他爱得如此盲目、如此痛苦、如此绝望而又如此快乐,可能大多数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都是这样的。我们觉得要孩子在我们跟前才放心,给孩子讲这样那样的道理,让他少走弯路,想把一切都安排好,让孩子少操心,殊不知,远行、傲游、走弯路,也是孩子们认识自我成就自我的途径。看完,我告诉自己,让小王同学自由翱翔。

静心:

马塞尔·普鲁斯特曾说,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的东西。不过,书的价值还不止于描绘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习见的那些情感和人物,好书对我们各种感情的描绘远胜过我们自己的体会,它处理的感知和认识虽确属我们所有,却又是我们根本无力予以明确表达的:它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杨红莉:

#一句话笔记#《悉达多》读到最后基本读不懂了,模模糊糊的印象就是,路要自己走。那么多求道者如侨文达之类跟随得道佛陀,也并未真的到达平静宁和,船夫一反常态费言劝导也并未消除悉达多对儿子的执着。反倒是几经出入尘俗的悉达多与守候在河边的船夫走到了超脱

悦读:

3.15#一句话笔记#生命从其纯生物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奇迹和秘密,而在人的范围内每个人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是一个不可解答的秘密。我们认识自己,但尽管作了一切努力还是不认识自己,我们认识他人,但我们还是不认识他们,因为我们和他们都不是一回事。我们越深入我们生命的深处或另一个人的生命深处,我们离认识生命的目标就越远。尽管如此,我们不能阻止这种深入了解人的灵魂的秘密、了解人的核心,即自我的愿望将继续存在。

悦读:

3.15#一句话笔记#从第二部伽摩拉中体会到爱,联想到在看的另外一本书艾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真正的爱情可以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而双方都会因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悦读:

3.15#一句话笔记#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给予别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亚宁:

3.15#一句话笔记#“当一个人以孩子般单纯而无所希求的目光去观看,这世界是如此美好:夜空的月轮和星辰很美,小溪、海滩、森林和岩石,山羊和金龟子,花儿与蝴蝶都很美。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地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这一章节是我最喜欢的部分,这时的悉达多是年轻的,快乐的,他刚刚觉醒,刚刚走上自己选择的体验一路,他充满对新生活新世界的期待和希望,虽然还没有达到圆融之境,但这样的悉达多总是美好的,从内到外都是新鲜的,充满活力的。

静:

3.15#一句话笔记#我喜欢老船夫维稣德瓦。他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智慧。比起悉达多一直的苦修与苦学,他的智慧更像是一种信手拈来的本能。他教会悉达多聆听河水,道在河流里,在天地间。山川河泽,春华秋实,莫不如是。自然是和谐的,是圆融统一的,生生不息,往复不止。就如同我们的道家圣贤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一切智慧的终点,也是一切智慧的本源。

水草青青:

3.15#一句话笔记#这一章节,把爱的认知描写的非常细腻。一个伟人的诞生,或者说潜能的激发,一定是经历了爱情,友情,和战胜磨难,所有丰富的经历成就了他未来的一切。

July

3.15#一句话笔记#大多数人都像一片片落叶,在空中飘浮、翻滚、颤抖,最终无奈地委顿于地。但是有少数人恰如沿着既定轨道运行的星辰:无常的命运之风吹不到他们,他们的内心有着既定的航程。

jojo

3.15人生到底是苦多还是乐多?悉达多觉得自己一路走来苦不苦?印象深刻的是看《西游记》原版时,惊诧于在电视剧里威风凛凛的美猴王竟然会有多次哭泣的描写。回到悉达多,他选择的路是对是错?苦多还是乐多?当流浪的沙门,无所依靠,苦不苦?值得吗?追求人生的大智慧有那么重要吗?最后的一切释然难道不只是一种感觉吗?感觉不只是一种情绪吗?

静静静:

3.15#一句话笔记#从俗世中翻滚逃离的人,,找回孩子般的生活方式。向河流及一切自然学习。学习倾听,以平静的心境倾听,以期盼和坦诚的心灵倾听,没有激情,没有热望,没有判断,也没有见解。看到这些,对照自己的焦虑情绪,感触良多。

林涛:

3.15#一句话笔记#没有追随世尊的脚步,加上朋友的离开,以及多年修习后的自我怀疑,这一切都使悉达多陷入了迷茫。但也正是在迷茫之中,他才更清醒地认识了自我,认识到自己要走的是追随自我的路,只是这条路该怎么走,仍然是个未知数。人生旅程告一段落之后,他并不知道方向,但是他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坚定要成为自己。肉体固然绝非自我,感官的运作、思想或知性亦非自我,而用以推论或由已知思想来编织新鲜思想的机智仍非自我
在他遇到船夫时的一句话,天道循环,你这位沙门有朝一日也会回转。对照本身,我们是否也在一次次生命的回转中认清了自我?想起了张爱玲的短文《非走不可的弯路》,遇到伽摩拉,就是悉达多非走不可的弯路吧。

Da

尼采说:凡有伟大志向之人,必有常人不能忍受之黑暗孤独。因其光荣伟大,故心向往之;因其艰巨漫长,故黑暗孤独。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要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读完悉达多,看到的是他一生孤独求道。告别父亲放下亲情去苦修,背离沙门放下师生情去参拜乔达摩,放下友情远离佛祖去修行,沉迷于荣华富贵后再次放下爱情和责任继续上路。在追寻心中目标的道路上,每一个成功者(实现心中目标的人),恐怕都经历了一番不为人知的孤独。可否这样理解,孤独者未必成功,可成功者肯定经历过孤独。

小房子:

3.15#一句话笔记#悉达多与世尊佛陀交谈的那一幕我感觉我的呼吸放佛也是变慢的,变沉的。多次描写悉达多眼中映入的佛陀的安详,宁静的姿态,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那么详细,同是也反衬出悉达多的心理状态。他觉得自己是要真正达到佛陀那样,并不是服从和扭缩自我于其教义。世界是圆融统一的,在佛陀那儿有了一个缺口,别的人从那个缺口中进入了,但悉达多却从那个缺口中出来了,似乎就是那个缺口使他突然间明亮而豁达起来。
摘抄:意义与实在并非隐藏于事物的背后,而是寓于事物自身,寓于事物的一切现象。很喜欢这句话。
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地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过去是可以回忆的,未来是可以憧憬的,而活在当下,珍惜当下才是最美好的,最实在的。最终他有了新的发现:思维和感官同等重要。

Wendy

3.15#一句话笔记#长辈总想用自身的经历经验去引导年轻人,让他们少走弯路,年轻人却总是不听,定是要自己去验证一遍,这些弯路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真如悉达多,修行、觉醒、堕落、再醒觉,都是证得圆满的过程

走之底:

3.15#一句话笔记#"你真的认为有人可以免于自我之路吗?难道仅仅因为你期望你的幼子免于悲哀、痛苦和幻灭就可以使他得以幸免吗? 然而即使你为他死十次,你一丁点儿也不能改变他的命运。睿智如悉达多, 当他经历了青年和中年的求索,思想日臻成熟达到圆融,却在见到儿子的一刹那开始变得脆弱、茫然,船夫的话他都懂但却无法控制自己对孩子盲目的爱。他宁愿承受自己的爱所导致的烦恼和悲伤而不愿接受没有孩子的快乐和幸福"。然而船夫还是不断点醒他,"水终归于水,年轻人终归是年轻人,你的儿子在这儿不会得到快乐。你去听一听河水之音。"船夫进一步指出,难道不是你在以你的爱去束缚他吗? 难道不是你在以你的善意和耐心日复一日地去羞辱他并使他的处境更为艰难吗?”这里的悉达多和任何一位平常的父母一样执着,以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对待孩子,希望帮助孩子走得顺利,但自我成长的道路不可替代,有些苦痛是每个人都必然经历的,仿佛轮回,每个人都要亲身经历一些事才能长大,才能真正感悟父母传授的道理。

光与静默:

3.15#一句话笔记#第二部阅读进度过半,即将进入尾声。悉达多,从游戏人间到堕入红尘,耽溺于金钱和性爱,种种欢乐裹挟着痛恨的无力感,被自己所鄙弃的堕落的日子逼得穷途末路。也许这在你我意料之外,可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所谓的迷失自我,本身就耐人寻味。!庆幸悉达多最终觅得不受尘俗牵绊的自我,那只歌鸟,来自于曾经浮现的那种嘹亮清晰的心灵之音,同时认出一直未曾察觉的潜入他的傲慢与理性的自我。第二部有太多的经典段落,比如那条河流,送悉达多进入红尘,又险些成为他生命的归宿,当年船夫所言一语成谶,我常常聆听它的低语,或静静凝视着它。我总是从它那儿学到点东西。人可以从一条河学会很多。还有悉达多和侨达文的重逢,前面群主的那句提问引人深思——殊途是否同归?在我眼里悉达多的求道之旅,无异于置之死地而后生。也许伽摩拉比侨文达更像他的知己,所以一直没放弃用凝视的目光望着她所爱的悉达多——“我发觉,你的目光与过去迥然不同。但我怎么仍会认出你是悉达多呢?你是悉达多,可你又不像他。如果说离开乔答摩的悉达多像是蜕了一层皮比以往更清晰地审视自我,而听到灵魂之声的悉达多,是真正的脱胎换骨。他最终明白的“……过多的造作和追求阻碍了他,是否能印证古人那句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读这本小说简直是手不释卷,百转千回的求道之旅,一种更大的沉寂笼罩了悉达多,也抚慰了我。

姚深深:

3.15#一句话笔记#尘世攫住了他,享乐、贪婪、无所事事,最终是他曾一直鄙弃并讥讽为最愚蠢的人性之恶——占有欲。金钱、地产和财富已使他堕入陷阱。它们不再是游戏和玩物,它们已经变成锁链和重负。他寻求死亡,通过毁灭肉体以获得安宁的天真愿望在他心中如此强烈。,传入他的耳中,他沉睡地灵魂觉醒,他立刻意识到他自己的行为愚蠢。悉达多又一次觉醒,所经历的折磨,幻灭和绝望,这是他自身的体验。反省自己,反问自己,并且承认,这个真的很难。

光与静默:

3.16#一句话笔记#悉达多确实幸运,能找到一个真正的,如此投入的倾听者,这位船夫最美的德行之一就是懂得如何倾听,实际上极少有人具备这一美德。突然觉得维稣德瓦像另一个版本的佛陀,不善于表述和传授,也不打算做任何人的老师,而是把你引向你内心被迷雾笼罩的港湾,自证自悟。你无须跟我学,是河水教会我如何倾听的。你也将从它那儿学会。河水懂得一切。人可以从它那儿学会一切。之前看到一篇《河流》,作者的点睛之笔是最后那句你看你看,它养大了我们,又送走了我们。我们不是视若无睹就是视河流为阻碍,如船夫所言,这条河仅仅是他们旅程中的障碍。为什么千万人之中会有几十个人,也许只有四五个,听见了河水的音声并且用心去谛听?佛家讲,讲的是因果报应。至少对悉达多而言,他与河水的缘分,始即是终。

想起《夏洛的网》也有类似的语言,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更直率——“不是,夏洛说,他们不捉任何东西。他们只是在桥上走过来走过去,老以为另一边有更好的东西。如果他们在这桥顶上倒过头来静静地等着,也许真有好东西会来。可是不——人类每分钟都向前冲啊,冲啊,冲啊。我很高兴我是一只坐网的蜘蛛。

秋:

3.16#一句话笔记#《悉达多》至此已品完此书,但余味不绝。不知道该从何说起,言辞有时候是无力的,甚至会是歪曲的。从头到尾,我对悉达多的看法一变再变,不断的读下去,不断推翻自己之前的建构,愈发觉得自己片面。读这本书感觉就像绕了一个圈最终还是回到原点。心怀爱与慈悲融入这个世界,接受世界本原,而不是以一个至高者或世外之人看这个世界、嘲弄众人。圣人亦是凡人,凡人亦是圣人。哪怕是杀人犯也潜伏着佛性。包容万物,理解善恶存在的必然性!想到了的《杨氏女》、《刘氏女》,想起了发生校园枪击案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在停课一周后举办了多场悼念活动,将凶手和32名遇难者一起列为悼念的对象。想起了马加爵杀人案……一个人的失足犯罪,不仅仅是Ta个人的原因,我们以及这个社会也要承担责任。

静心:

3.16#一句话笔记#悉达多认为,一切万物都是那么自然而严守秩序。每个人都执著于自己的目标,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目标所困扰,每个人都在经受痛苦。挫折和痛苦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古今中外关于苦难的论述不胜枚举,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悉达多的一生,其实是修炼自我的一生,最终他达到他的人生目标——增进智慧,自我救赎,建立独立的自我。实现独立,谈得容易?独立自我的背后,自有一套人生准则,任万事万物周而复始,我心泰然。这不就与佛陀拈花一笑的形象重叠了吗?
《旅行的艺术》中作者阿兰·德波顿曾言:积极的人生可以增进幸福感。出生于这世上赋予我们选择的权利,但选择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方向及所能达到的高度。特别喜欢文中的一句话,写作虽美,不如沉思;机智虽美,莫如能忍,这句话其实教会了我们对待苦难和人生的态度:进步思考,沉思容忍。遇上难事多想,多忍耐,脚踏实地的坚持,多留给自己一线生机,世界圆融,万物轮回,柳暗花明就在前方。
从悉达多身上,我深刻地了解到自我的重要和强大,也对自我修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个自我,我们是独立的个体,具备天生的唯一性,所以我们学会珍惜自我,提高自我。与此同时,我们易地而处,也要有一颗尊重他人自我的心,这就是同理心。多一份包容,增一份理解,我们的生活将因此而更美好。

亚宁:

3.16#一句话笔记#1.描写悉达多和乔达摩用到了两次同一句话神秘的微笑,与一个健康婴孩的笑并无不同2.关于时间的部分没有看懂,也没想明白为什么伽摩拉能在很久之后能认出悉达多,而乔达文不能?是智慧或者说神性或者说慧根的不同吗?3.维稣德瓦通过像河流学习达到了圆融统一,这和朱熹的致知格物有相通点吗?有区别吗?4.不知道圆融的境界是一种什么感觉,还真想体验一把!

大宝:

3.16#一句话笔记#今天一直在读《天浴》,刚才又回过头重读了《船夫》这一章。悉达多是幸运的,能够碰到维稣德瓦。最美的德行之一就是懂得如何倾听,听,貌似很简单,但具备这一美德的人却是极少的。在维稣德瓦的引导下,他学会了倾听的艺术,在河水的包容下,他慢慢快乐起来,笑容与船夫相像,修炼苦多于乐,最终找到心灵的安宁,实现圆融统一。最后一章悉达多与侨文达的对话,理解很吃力,恐怕需要多次,甚至长久的领悟。

光与静默:

@秋笔记最后一段让我想起《先知》那句我们既是路,也是行路者。(《论罪与罚》)一个人犯的错,有全体的默认。

Da

3.16#一句话笔记#世界在我眼中,可世界是我心的折射。我的心是透亮的善良的,眼中的世界就是灿烂的美好的,口里的语言也会是温暖的动听的;我的心是阴暗扭曲的,眼中的世界也就是黯淡的晦涩的,口里的语言也将是冷漠的无情的。假若它们虚幻无实,那么我自身也同样虚幻无实,它们永远与我有着相同的本质。这正是它们可爱而可敬的原因,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去热爱它们。修炼自我,保持内心的纯洁和美好,真诚的去爱去善待身边所有的人和物,世界才会美好。千万不要抱怨世界的虚假,因为虚假的是自己的心,世界与我具有同样的本质。延伸至生活中,若想让别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就先那样对待别人吧。自己的世界就是自己的心。

2230

@光与静默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吗?印象中是说一个贫困大学生逐步走上犯罪之路的心路历程。当时读也很受震撼!

光与静默 2232

@秋《罪与罚》的确是陀翁的作品,《论罪与罚》是《先知》其中一个章节

光与静默 2234

上周在哲思群问有木有人读过《悉达多》手边会不会放一本哲学或佛学的书。某人回复说有读过,可以参考对话录《僧侣与哲学家》来从理性科学的角度了解佛教,这也是黑塞的方式(倾向哲学诠释);也可以看看黑塞的其他小说,比如《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能理解「向外体验」和「向内修行」两种贯穿黑塞作品的进路对比;可以看看印度古代哲学的著作来了解佛陀思想脱胎的背景。

姚深深 2305

静静静:

3.16一句话笔记,永远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只有现在存在。生命就是一条河流,倾听流淌 。今天看到一句话,善良比聪明更重要。人的善良可以支持走的更远,生命流淌的质量更加清澈。

悦读:

3.16#一句话笔记#这时,从他灵魂中某个遥远的角落,从他疲惫生活的久远的往昔,他听见一种音声。这音声只有一个字,一个音节,于是他含混地不假思索地念诵着:那就是所有的婆罗门祷文的古老的起止之字,意味着一切圆成者圆满的神圣的”(Om)字真言,在这一瞬间,当之音声传入悉达多的耳中,他那久已沉睡的灵魂猛然觉醒,他立刻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愚蠢。
悉达多感到极度震惊。那么,这就是他的结局:他竟如此迷惘,如此失落,如此丧失了所有的理性,他已经在寻求死亡。通过毁灭肉体以获得安宁的天真愿望在他的内心竟已如此强烈。当之音声达到他内心的那一刻,他所受到的冲击远远超过最后一个时期他所经受的所有折磨、所有幻灭和所有绝望。他因此认清了自己的悲惨处境,认清了自己的罪孽。解读:意识自我,超越自我!

小房子:

3.16#一句话笔记#读着悉达多渐渐在尘俗中迷醉与沉沦的这一段,我甚至是一口气读完的,有点着急,但也相信他会醒过来的,醒来之后必将是一个大不一样的悉达多。这一段经历是他找到真正的自我的必经之路。出世-入世-出世,是轮回。

杨红莉:

#一句话笔记#悉达多对我来说不是能一口气读完的书,若非这样每日要求有笔记我都不能确定自己可以把它读完。我对什么人与自然圆融统一没有太深的体会,只是被某些只言片语触动,也许下一个年龄段再读会有不同的收获。

走之底:

3.16#一句话笔记#"任何体验如果未达到极致并终归寂灭,都会重新出现,而且会再度经历同样的悲哀。" 悉达多忆起自己离开父亲至他于孤独中,而今儿子的离开又让他陷入悲伤,仿佛轮回一般。他体会到每个人都执著于自己的目标,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目标所困扰,每个人都在经受痛苦。人生两大痛苦一是得不到,一是已失去。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体验未达到极致并终归寂灭,所以有父母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转嫁到子女身上,也有人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结果难免失望。因此佛说放下执念,方得自在,我们需要活在当下,提高自我修复能力。同样,情绪管理也是这样。过不去的情绪都会回来找我们麻烦,占据我们的心胸,浪费我们的内存,使我们无法做出明智的选择,结果又是更多的悲哀。因此及时安抚自己的情绪,学会释然与放下,才能轻装前进。对幼儿来说,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是否建立起安全依恋,在口腔期是否充分体验过咀嚼等,会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让孩子在相应的年龄尽情享受某些体验并得到充分满足,也许不失为一种尊重人性的作法。

林涛:

3.16#一句话笔记#译者杨玉功曾说,这本书的主题是人与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什么是圆融统一?是否可以理解为老庄哲学里所谓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无论如何解释这一概念,都逃不过自然与精神两个领域,人与自然的、人与社会,两种关系。

人与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是不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呢?人在自然,人亦是自然。人处社会当中,社会亦在人心,做事出于私人还是本心?以私心为本,弃除欲望回归道德本源,或许可以走出思想的困惑。

还想到了刚读过的《天幕红尘》中的一句话见路不走。书中解释为独立判断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即我们经常讲的实事求是其实受太多的经验、行为与杂念的影响而背离了这句话本来的意思。见路不走,不唯旁念,不受外物影响,见与不见,皆为此道,即为正路。

最后想说一句,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好书,在短暂的阅读很易获得心灵的愉悦,又让思想一次次不停翻滚。用阅读来调心,养性,此书恰到好处。

悦读:

3.16#一句话笔记#这时,从他灵魂中某个遥远的角落,从他疲惫生活的久远的往昔,他听见一种音声。这音声只有一个字,一个音节,于是他含混地不假思索地念诵着:那就是所有的婆罗门祷文的古老的起止之字,意味着“一切圆成者”或“圆满”的神圣的“唵”(Om)字真言,在这一瞬间,当“唵”之音声传入悉达多的耳中,他那久已沉睡的灵魂猛然觉醒,他立刻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愚蠢。

悉达多感到极度震惊。那么,这就是他的结局:他竟如此迷惘,如此失落,如此丧失了所有的理性,他已经在寻求死亡。通过毁灭肉体以获得安宁的天真愿望在他的内心竟已如此强烈。当“唵”之音声达到他内心的那一刻,他所受到的冲击远远超过最后一个时期他所经受的所有折磨、所有幻灭和所有绝望。他因此认清了自己的悲惨处境,认清了自己的罪孽。解读:意识自我,超越自我!

小房子:

3.16#一句话笔记#读着悉达多渐渐在尘俗中迷醉与沉沦的这一段,我甚至是一口气读完的,有点着急,但也相信他会醒过来的,醒来之后必将是一个大不一样的悉达多。这一段经历是他到真正的自我的必经之路。出世-入世-出世,是轮回。

杨红莉:

#一句话笔记#悉达多对我来说不是能一口气读完的书,若非这样每日要求有笔记我都不能确定自己可以把它读完。我对什么人与自然圆融统一没有太深的体会,只是被某些只言片语触动,也许下一个年龄段再读会有不同的收获。

走之底:

3.16#一句话笔记#"任何体验如果未达到极致并终归寂灭,都会重新出现,而且会再度经历同样的悲哀。" 悉达多忆起自己离开父亲至他于孤独中,而今儿子的离开又让他陷入悲伤,仿佛轮回一般。他体会到“每个人都执著于自己的目标,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目标所困扰,每个人都在经受痛苦。”人生两大痛苦一是“得不到”,一是“已失去”。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体验未达到极致并终归寂灭”,所以有父母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转嫁到子女身上,也有人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结果难免失望。因此佛说放下执念,方得自在,我们需要活在当下,提高自我修复能力。同样,情绪管理也是这样。过不去的情绪都会回来找我们麻烦,占据我们的心胸,浪费我们的内存,使我们无法做出明智的选择,结果又是更多的悲哀。因此及时安抚自己的情绪,学会释然与放下,才能轻装前进。对幼儿来说,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是否建立起安全依恋,在口腔期是否充分体验过咀嚼等,会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让孩子在相应的年龄尽情享受某些体验并得到充分满足,也许不失为一种尊重人性的作法。

无读不丈夫 | 林涛乱翻书

转载请后台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