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塞《悉达多》:一个人真正的觉醒,是繁华阅尽、然后淡然

 新用户0580bLwO 2022-10-22 发布于吉林

图片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主播亚楠朗读音频


作者:每晚·南风
来源:每晚一卷书原创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此时距离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还有32年时间。

与若干年后一身荣耀、享誉世界不同,此时的黑塞,因反战立场受到同行排挤,遭到社会冷遇。

祸不单行,接下来几年里,他的父亲不幸过世,疼爱的小儿子病重不治,妻子承受不住打击住进医院,他的婚姻分崩离析。

接二连三的打击下,本就饱受抑郁症折磨多年的黑塞,精神崩溃,甚至尝试过自杀。

好在,他及时接受精神治疗,并在疗愈中意识到:

一个人必须探入自己灵魂的最深处,才能真正找到自我的意义,进而达到解脱。

于是,一部写满黑塞迷茫与追寻,内省与证悟的作品《悉达多》,诞生了。

小说虽然短短7万多字,却完整呈现了贵族青年悉达多为揭开困顿,尝透世间百味,在痛苦中觉醒成长的精神救赎之旅。

诚如黑塞所言:“我小说中的人物一个个都经历着心灵苦难、内在危机,他们在寻觅、追求和提问。”

谁读懂《悉达多》,谁就真正理解了人生。

1


  • 该直面却退缩,只会被困难拖垮。


主人公悉达多,来自印度四大种姓中最尊贵的婆罗门。

天生慧根的他,自幼接受最顶尖的教育,过着常人难及的优渥生活,受到所有人的爱戴推崇。

然而,坐拥权利荣耀的他,却始终为无法拥有永恒的幸福平静,感到迷茫。

于是在一个清晨,悉达多抛下一切,带着朋友乔文达离家出走,做起了苦行僧。

他任由骄阳烤焦肉体,无视雨水冻僵身躯,哪怕被刺藤戳得皮肤出血,也毫不在意。

肉体的折磨除了让悉达多的身体变得麻木外,根本无法化解内心的焦虑和疑惑。

迷惘之时,他听说远方有佛陀乔达摩现世,便跟着朋友乔文达去求教。

在和佛陀对话后,悉达多终于找到自己的症结所在。

他发现自己之所以深陷迷惘难以自拔,正是逃避心理在作祟。

为回避现实的悲苦,他选择做苦行僧。

他以为消弭欲望,远离尘世,就能彻底实现心灵宁静。

殊不知,短暂的麻痹过后,压抑的欲望还是会死灰复燃,该你面对的,你始终逃无可逃。

更重要的是,他意识到,自己多年来拜师学艺不过是为了逃避向内求索,企图直接套用别人的思想装点个人头脑。

而事实证明,任何人都无法通过讲经传道得到救赎。

“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只能自己体悟。”

因而,当朋友乔文达选择皈依佛陀,希望靠法义开悟时,悉达多却放弃追随。

他决定不再逃避,直面一切问题,重新认识自己。

毕竟就像一句话说的:“所谓的逃避,只是在闪躲自己的恐惧,而自己怎么摆脱得了自己呢?”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有一两个不得不面对的人,三两件想逃逃不掉的事。

拼命排斥,换不来岁月静好;一退再退,只会让自己吃到更多苦头。

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就无法找到真正的路。

既然该来的总是要来,不如带着问题前行,迎着刀锋而上,遇事扛事,有难解难。

恰如作家@老杨的猫头鹰所言:“快活的人生,不是用逃避的方式来忘记眼前的苟且,而是用死磕的方式,去直面问题。”

图片

2


  • 人生在世,谁也不能只做旁观者。


悉达多离开佛陀后,搭乘河边摆渡人瓦稣迪瓦的小船,来到了美丽的城郭。

他决定走进尘世,去体验世间万象。

他对城里的美艳名妓迦摩罗动了心,便收拾装扮拜会对方,向她学习情爱之术。

他想要更好生活,于是就跟随富商学习经商之术。

悉达多本就聪慧,很快便在商海大显身手,成了拥有宅邸,仆人和河畔花园的大富豪。

最开始,他还带着一丝警醒,告诫自己要节制生活,保持禅定,倾听内心声音。

可随着时光飞逝,在苦修中被扼杀的感官逐一被唤醒,他终日沉溺于酒肉,情爱,赌博中,贪而不足,饱食无度。

他变得苛刻吝啬,利欲熏心,不再对乞丐仁慈,不再对施舍感兴趣,活成了自己曾经最厌恶的模样。

繁华的喧嚣终会过去。

当又一次从不堪的迷醉中苏醒,疲惫空虚的悉达多,从镜中窥见了自己乱糟糟的模样。

看着镜中人皮肤松懈倦遢,嘴里喷着酒气,一副酒食过度的丑态,一阵羞愧和厌恶袭上他的心头。

悉达多一声招呼没打,便阴郁地走出府邸来到河边,决定结束自己这毫无价值的人生。

河畔,悉达多紧闭双眼,放任身体跌下去。

可就在生命行将结束之时,从心底发出的一阵声音让他猛然清醒。

悉达多跌坐回岸边,不再责备自己。

“我必然经历贪欲,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入绝望的深渊,并由此学会去抵御它们。”

生活往往就是如此,不曾体验,难免参悟不透,执迷地在想象中和自己撕扯。

待到阅尽人间繁华,看透世俗真谛,才惊觉,人生在世,只做一个旁观者,是永远叩响不开自我的觉醒之门。

就像网上有个困扰太多人的问题:“读过那么多道理,为什么过不好一生?”

有个回答字字戳心:“道理不是光用来听的。没有切肤之痛的体验,就没有刻骨铭心的觉知。”

财富可以挣来,知识可以学来,唯有经历无法传授,要靠自己上下求索,且行且至探寻。

作家王潇说过一句话:“生活就是修行场,不管你有多少方法论,都需要在现实中去践行它。”

没有落花流水,哪有天上人间;没有红尘试炼,谈何蜕变成长。

实践与感悟共存,出世智慧和入世脚步并行,才能走出一条风吹不散,雨打不乱的觉醒之路。

图片

3


  • 与其徒然苦斗,不如看淡放下。


苏醒的悉达多沿着河边行走,遇到了当年渡他过河的船夫。

悉达多决定留下来跟着船夫一起撑船,并毫无保留地向对方述说起自己的生活、渴望与苦闷。

船夫告诉他:“河水无所不知,求教河水可学会一切。”

于是,悉达多常常坐在岸边,抛弃杂念,心无旁骛地倾听流水之声。

然而名妓迦摩罗的突然到来,搅乱了悉达多安宁的内心。

原来,在悉达多不辞而别后,迦摩罗生下了他的孩子小悉达多,从此结束风尘,一心向佛。

前不久,迦摩罗听说佛陀病危,就带着孩子前往朝觐。

谁知,她行至河边,竟意外和悉达多相遇。

只可惜,两人还未交谈几句,迦摩罗便被一条蹿出的毒蛇咬伤。

蛇毒很快发作,迦摩罗艰难地将孩子托付给悉达多后,便永远停止了呼吸。

悉达多凝视着昔日爱人渐渐失去神采的脸,忆起她年轻时候的容颜,顿感世事无常。

哀痛的小悉达多守在母亲身旁,不吃不喝,让人心生怜惜。
 
悉达多像大多数父母一样,苦口婆心地劝儿子跟着自己修行,可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怎会甘心做一辈子撑船摆渡的苦力活。

小悉达多不断吵着离开,而悉达多百般隐忍,舍不得放手。

船夫规劝悉达多,每个人都要独自行过这一生,孩子也有自己的出路要寻。

悉达多不愿听从,执意跟孩子纠缠。

结果,在一次激烈冲突后,孩子逃跑了。

伤心的悉达多,奋力追赶,可走着走着,他忽然回想起当年迫使父亲答应自己出门苦修的情形,和当下何其相似。

人生就像是一个轮回,一切未受尽的苦,未获得的救赎都会重来,苦难从未改变。

心乱如麻的悉达多回到河边,再次聆听那条日夜奔腾的智慧之河。

过去,他总是执意从水中分辨各种声音。

智者的笑,怒者的喊,渴慕者的哀诉,垂死者的呻吟,千万种声音熙熙攘攘,轻而易举就会扰乱他的心绪。

而如今,当他不再执念于一种声音,而是倾听一切时,却发现,所有喜与悲、笑与哀合为一体,构成了一曲动听宏大的交响曲。

悉达多决定不再与命运作对,不再同自己为难。

就如同河水包容万千之音一样,他要学着去包容眼前并不完美的一切。

“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此刻,悉达多终于找到了寻求半生的顿悟之道。

看到这里,不由想起作家白落梅的一句话:

“以清醒自居,以淡然自持,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放下执念,让不舍得,成为舍得;让不快乐,成为快乐;也让一无所有,成为所有。”

这世间,没有比“繁华落尽走入淡然”更洒脱的态度,也没有比“心若淡然,人则安宁”更清醒的觉知。 

真正的成熟,不是与莫测百般抗争,而是以淡然之姿,对来者不拒,对去者不留。

喧嚣与骚动过后,平静与澄澈之中,从心底生长出应对兵荒马乱的柔软和辽阔。

图片


有人说:“在悉达多身上能看到自己,从少年满怀梦想的天真傲慢,到成年后追求名利物欲,再到老年时遍历沧桑后的开悟。这就是普通人的一生。”

滚滚红尘,数不清的人如悉达多一样,或深陷迷途,或坠入欲壑,或战栗痛苦,或奋力超越。

恰如德国诗人诺瓦利斯所说: 

“谁不把生命看成一个自我毁灭的幻影,谁就仍然被生命所困。生命不该是一部赠予我们的小说,而是一部由我们制作的小说。”

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一个人的觉醒,从来不是背离尘世,在臆想世界里沉醉不醒;更不是人云亦云,借他人头脑开悟重生。

而是在这泥泞破碎的人世间,躬身入局,尽情体悟,把每一次精神上的荡涤与锤炼化成蜕变的力量。

而后,像局外人一般,对苦乐坦然,对得失淡然,不喜亦不惧,洒脱又随心。

点个在看,与你我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