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通海小新村朱氏宗祠

 颐源书屋 2020-02-15

云南通海小新村朱氏宗祠

朱氏宗祠坐落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杨广镇小新村的中心地段,始建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距今已有170多年历史。朱氏宗祠占地1227.86平方米,殿前耸立着一对古朴且富有神韵的石狮,建筑按照前殿、中殿和正殿三层建设,共52间房舍。朱氏宗祠设计独特,结构严谨,做工考究,三个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内外两院,前殿墙面,嵌有道光皇帝封赐朱嶟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等内容的诰封碑。中殿与大殿之间各有两厢十二耳房和六个躲间,中殿板壁背面有朱斗南于光绪十六年(1890)敬书之朱子治家格言。林则徐为宗祠題写的匾额及其它数十块。正殿天花板壁画有山水花鸟、飞禽异兽和各种书法,屋门上刻有数百幅以故事为内容的图案或古代诗词名作等。宗祠所有门窗、房檐、壁间都被艺术雕刻,绘画装饰点缀,琳琅满目,是一座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方格式宫殿建筑,具有较高的人文,历史和艺术价值。朱氏宗祠是以著名的清朝重臣朱嶟为代表捐资筹建的。

云南通海小新村朱氏宗祠

2009年12月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1月22日被公布为玉溪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值得一提的是,朱氏宗祠在文革期间,宗祠内的祖宗牌位、木门、雕刻、匾额等被毁。自1955年至2018年,长达63年间被无关人员侵占杂居,在族长朱培盛、家族后人中的仁人志士、村委会及通海文物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才得以理清产权,清除杂居人员,为朱氏宗祠实施抢救性保护维修奠定了基础。

云南通海小新村朱氏宗祠

小新村朱氏始祖,朱文益,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石湾人,于1381年跟隨明军将领沐国公沐英(朱文英)入滇,次年1382年进入昆明,择居于通海县杨广镇古城小新村、大家龙泉东边小陡坡处有碑勒石记载。

云南通海小新村朱氏宗祠

朱氏十六世袓,朱嶟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倡议、由族人募资所建,作为案祀、集会、议事之用。

云南通海小新村朱氏宗祠

朱嶟在历史上的贡献及影响

朱嶟(1791-1863),汉族,字仰山,号㮹堂;云南通海人。著名清朝重臣。 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20年),朱嶟中进士,同年入翰林院任编修,至清道光皇帝时任礼部侍郎,旋又升户部尚书,后转任礼部、工部、吏部尚书,由于为官勤冕,政声卓著,累迁太和殿军机处行走,最后官位升至内阁大学士。

幼年朱嶟之曾祖、祖父都是入学秀才,而且都曾做过私塾老师,到父亲时曾举优贡,从家庭的构成已经是三代书香门第了。家学渊源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对造就朱嶟之后的出仕成名注下了深厚的积淀。

朱嶟幼年聪颖好学,童子时就智力过人。五岁入私塾听讲,曾向乃祖(老师)发问:'为什么月亮会在夜晚亮?太阳为什么不在晚上亮?'这可难倒了老师,遂被称为神童。由于乃祖是饱学之士,朱嶟六、七岁就授《论语》、《诗经》的课文,而且能背诵许多篇章。在每年的春天,朱嶟的母亲都要带他到外婆家去玩,而朱嶟每去都带着书包,白天喜欢与村童骑马放牛或到河里洗澡嬉戏,玩皮可爱。夜里他却在灯下看书,俨然一副大人像。到十岁上,朱嶟已能背诵许多古文名篇。十八岁中乡试举人,二十八岁上京赴试中进士并入翰林院。可以说,在青年时代朱嶟仕途是很顺应的。

朱嶟是中国最早主张全面禁烟的先驱。

上书禁烟

清朝嘉庆、道光两代皇帝执政期间,外患加剧,特别是英帝国主义在加紧奴役世界弱小国家的同时大肆将毒品鸦片运送到中国,中国百姓受鸦片毒害苦甚。朱嶟在考察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之后,深深地体察到鸦片之毒害已由沿海漫延到了京师北京。他在紧急上书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写道:'中华若不尽早根除鸦片之祸,国人危矣;国人既危,中华更危矣!'

朱嶟在朝中与任鸿胪寺卿的黄爵滋为力主禁止鸦片进入中国的'主禁派'。据谭宗浚《览海赋》中写道:'鸦片入中国,清乾隆时期岁仅数百箱,在道光中期则设趸船突增至二万余箱。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太常寺卿许乃济清弛禁烟,许照药材纳税。于是,内阁学士朱嶟、鸿胪寺卿黄爵滋,给事中许球、交章力言其有伤政体、请申明厉禁。以荐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他重名节礼贤士,在朝廷上下都有很高的声望,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烟,朱嶟,黄爵滋皆在朝廷上与其呼应。

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投降派的阻挠,中国被迫成为战败国,同时,因为举荐林则徐之故,朱嶟也遭贬为山东学政。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清宣宗道光皇帝又重新启用朱嶟,任命为工部尚书钦理治理黄河御史。此一期间因母病,朱嶟特告假回家乡看望老母。回到家乡通海留住月余,时逢中秋节,家乡父老认为朱嶟在京荣任尚书是家乡的荣耀,城中官绅都争着宴请朱嶟,一些朱嶟的好友故交陪着游赏家乡的名胜风光并诗酒酬唱,朱嶟也即兴作诗酬答。此中给家乡留下了许多诗文墨迹,保存到如今有珍贵墨迹对联、条副、条屏,另外,还有木刻匾联。朱嶟在家侍奉老母病体痊愈,决定带着妻儿、老母上京。全通海县有名望的文人士子,以及朱氏族人纷纷赶来为朱嶟一家送行。这一时间大约是在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此一去,朱嶟因官运的亨通,政务的繁忙,一直未再回过家乡。

进退两难

朱嶟在京城做京官,有一拨云南籍的优秀士子也分批选入翰林院并之派往各地任事,如:何桂珍、何桂清、窦垿等都是几个省的省府大员。这几位大员中,何桂珍是师宗人,曾任两江兵备道,在与太平军作战中以身殉职;窦垿也是师宗人,在湖南任事时,曾撰写过有名的岳阳楼长联;何桂清曾出任两江总督,与朱嶟的关系密切。何桂清是昆明人,清道光十五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赞善,内阁学士,礼部、户部侍郎等职。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何桂清调任浙江巡抚,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开任两江总督。虽然官场上何桂清很顺应,而且任一方大员,对朱嶟即称恩师,行师之大礼。但在对抗太平的战争中,由于战事不力,造成南京失陷,逃奔几个地方都被'讵纳',遂以借'夷兵(英军)助剿'为借口,逃至上海,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被拿解上京、交吏部案审。

不巧,满清朝廷命朱嶟督理何案。早在何出任两江总督前,朱嶟就多次告诫何应'忠于职守,效忠国家',但何桂清不以恩师之忠告为重,不以国家安危为已任,却玩忽职守,导致江南被太平军占领。朱嶟非常痛心,在何桂清案审期间,何的亲友多次向朱嶟说情,为同乡、门生情,请朱嶟多与朝廷斡旋,能以何桂清不处死刑为目的。但朱嶟因何桂清的案情重大,且朝廷中微词连连,有以'何案'陷朱嶟之念。此时的朱嶟进退微谷,一旦上书保桂清不死,朝廷就有陷朱嶟口实,自身将会带来终生前程声誉的毁灭,还要背上不忠之罪。如果将何桂清按实情判决,那何必死无疑,而自身就要挨个'落井下石'和六亲不认的罪名,且云南家乡人要骂其三代。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嶟只能占在朝廷一方,将何桂清判处死刑。当时西太后(慈禧)已垂帘听政,为了整治朝纲,树立吏治的权威,将何桂清罪名再加一等,原来死刑只是一般的砍头,罪加一等之后就判成'腰斩'。何桂清被'腰斩'之后,朝野对朱嶟判此早黜之酷刑舆论大哗。

身后

由于朝廷没有正确肯定朱嶟的忠贞,而朝野舆论却对朱嶟'落井下石'、'六亲不认'大肆渲染,云南的通海人也写信去大骂朱嶟。由于处在这样的矛盾漩涡里,左右不是人,朱嶟因此一病不起,病逝于北京,终年七十二岁。

云南通海小新村朱氏宗祠

满清政府没有料到朱嶟在这种情况下会气得一病即赴黄泉,朝中臣僚又大加悯怜,因感朱嶟曾是四朝忠臣,历任五个部的尚书勤冕卓绝,于是慈禧太后亲自主持为朱嶟行厚葬大礼,谥为'朱文端公',钦命云贵总督在家乡通海立'皇清敕封忠信朱文端公嶟故里碑','皇清敕封忠信朱文端公嶟神道碑',并敕令礼部在遵化皇陵之地劈出一块地安葬朱嶟,葬于京郊。朝廷有“学粹品端”、“老诚持重”、“克尽厥职”等赞语。光绪初年,地方绅耆报请朝廷批准,崇祀乡贤祠,建“清礼部尚书朱文端公故里碑”于通海城东门外大桥驿道旁。慈禧太后又亲自下懿旨敕加封已故的朱嶟之母葳'一品诰命夫人';再下圣旨敕封朱嶟夫人为'一品诰命夫人',恩敕朱嶟之子四品顶戴,由礼部调国库白银五千两以送往朱嶟府第,以作悯恤之资。

云南通海小新村朱氏宗祠

朱嶟是清代了不起的经济学家

道光年间,鸦片泛滥,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贵钱贱,物价浮腾。朱嶟上书建议银钱画一,“附近用钱,致远用银”,银钱通用,以补偏救弊,解决财政困难。

据清史稿 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八载:嘉庆二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迁御史。道光十二年,畿辅灾,广东副贡生潘仕成捐赀助赈,赐举人。有援案以请者,嶟疏言:'仕成本副贡,去举人一间,赐以举人,於破格之中,仍寓量才之意。厥后叶元堃、黄立诚次第援请,若因此遂成定例,生富人徼幸,阻寒士进修,於事不便。应请旨饬各督抚,水旱偏灾,捐输应奖,不得援引前案。'上嘉纳之。五迁至内阁学士。十七年,擢兵部侍郎,迭兼署吏、户二部,坐事镌五秩。二十六年,补内阁侍读学士。

御史刘良驹条奏银钱画一,上命各省督抚议奏。嶟疏言:'泉布之宝,国专其利,故定赋以粟,而平货以钱。物贱由乎钱少,少则重,重则加铸而散之使轻;物贵由乎钱多,多则轻,轻则作法而敛之使重。一轻一重,张弛在官,而权操於上。今出纳以银,钱几置诸无用。虽国宝流通,然流於下而不转於上。於是富商市侩,得乘其乏、操其赢,而任意以为轻重。若使官为定价,且必格而不行。要在因其便使人易从,通其变使人不怨,行其权使人不疑。方今盐务疲敝,皆以银贵钱贱为词,以盐卖钱而不卖银也。卖钱即解钱,人必乐从,长芦盐价可解京充饷。请於东西城建库藏钱,以户、工左右侍郎掌之,按时价搭放各旗,就近赴库请领,以免其转运,并严禁克扣、短陌、搀杂诸弊。两淮盐价,解备河工岁修。淮上全工,水路皆通,挽运较易,工次雇夫购料,俱系用钱,此两便之道也。农民以钱输赋,天下十居七八。地方官收钱解银,每致赔累。江西抚臣吴文镕前奏:本省坐支之项,收钱放钱;解部候拨之款,徵银解银;兵饷役食,请照时价改折。其言不为无见。惟全行收钱,往返搬运,倍增劳费。通省绝无银币,亦未免偏枯。拟请州县徵收,向来徵银解银者置无论,但照现在收钱者,量钱粮多少,视附近地方兵役众寡,酌减应解银数,以纾其困。除易银解司之外,即以钱抵银,每银一两,折钱若干,酌定数目,按照时价,支放兵饷役食。应有耗羡平馀,仍行提出解司,而本管同城之官俸,本州县之书工、役食、祭祀、驿站,本地方分汛之兵饷,俱准坐支。馀则视道路之远近,解存道、府、藩各库,以放兵饷。时价则视省垣为准,以开徵前十日为定,由藩司通饬遵照,半年一更。饷银每两折钱多不过千七百,少不过千二百,取为定则,不得再减。至文武官廉俸无可坐支者,兵丁屯驻之区,附近州县无收钱者,皆发银如故。官局钱搭放向有成例者亦如故。如是,则虽变而实因,不至纠纷窒碍。至如百姓出粟米麻丝易钱输赋,久已习为故常,向收若干,今折若干,凡自封投柜者,不遽改折,是於民无扰也。兵丁领银,仍须易钱然后适用。每至兵领饷时,不准铺户抑价,今照定价放给满钱,此於兵无亏也。先时银多,则官以收钱渔利;今时钱贱,则官以易钱赔累。多用钱则少解银,即累亦因而减,迨银价平时,又复可获羡馀,此於官有益也。或谓钱收于上,则廛市一空,恐致钱荒。不知兵役领钱,仍行於市,地方官除存库外,尚有大半必须易银解司,则其钱亦行於市。且今日之弊,不在钱荒而在钱滥,欲救其弊,莫利於收钱,尤莫利於停铸。当此钱贱之时,暂停鼓铸,以工本之银,发出易钱,实收上库。薄小者汰之,则私铸难行,而官钱日多,钱价可平,而制钱一千准银一两之例,可得而行矣。是知停铸者用钱之转关,平价者绝私之微权也。将欲平价,非使银钱相埒不可,为平价而暂停铸,迨价平而复开炉,所谓欲赢先缩,一张一弛之道也。夫损上必期益下,今钱值日贱,物价日贵,泉府费两钱而成一钱,官兵领一钱则仅当半钱。无益於民,有损於国,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总之可用钱则用钱,必须用银则仍用银。附近则用钱,致远则用银。子母相权,赢缩有制,补偏救弊,无逾于此。惟各省情形不一,因地制宜,随时变通。当责各督抚体察酌议尽善。'疏入,上命军机大臣会同户部议行。

云南通海小新村朱氏宗祠

朱嶟的著述及书法艺术

朱嶟在京做京官四十多年,因为从政之累没有能留下可见的著述。据学者许秋山说,朱嶟曾经写过一本《政要十疏议》,但许秋山也只是听上辈人说,他也未曾读过。流传在云南的朱嶟墨迹中,他的诗文作得非常好,书法也写得非常漂亮。从墨迹中看,有欧柳之功力,兼苏米之体态,行草包容着赵松雪,董香光的流美娴和。

在朱嶟逝世一个半世纪后的评价来看,他一生都在为大清王朝服务,而且是国家的栋梁。从他力主禁止鸦片入国,从他的为国家的利益出发而将门生何桂清判斩,也包括他在治理黄河中的勤政来看,他是一个德能勤绩,忠君爱国,孝道家风都能完善的好官吏。

云南通海小新村朱氏宗祠

朱氏宗祠应承担发挥的作用及历史使命

2019年11月3日,朱氏宗祠迎來了一年一次的冬祭典礼,只是这次典礼让从外面返乡的朱氏后人们,感到一丝欣慰!宗祠主体建筑进行了一番修缮,清除了混居多年的无关人员。虽然未达修葺一新的程度,但能还宗祠一个干净整洁的空间,已算祖先有德。

追根溯源朱氏先祖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随沐英征滇,后定居通海县杨广镇古城小新村至今已有638年。

朱嶟个人已然成为了朱氏宗祠的灵魂和代表;通海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经济要发展离不开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撑!小新村朱氏宗祠,也不应该仅仅拘泥于具体景点或是某个历史遗存,要展望未来,打破世俗观念,摈弃小农意识的狭隘,停留在“拿张纸”、“钉个牌”、“立块碑”的层次,应以包容利他的心态,建设祖先留下的山河,服务于地方,为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益为根本!响应国家号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造养生宜居生态农庄的新思路上下功夫,卯足了劲加油干!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朱氏宗祠将以崭新的面貌晋升成为中国百年名祠的行列。

朱氏十八代孙朱浩海收到集整理于昆明

2019年11月15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