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之大乐之野

 zqbxi 2020-02-15

《山海经》中次九山中提到大乐之野,那是“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的地方。一副王者形象。我说大乐之野在现在敦煌地区。根据如下:更多取自《山海经》原文。

一,大乐之野在海外西经。

大乐之野,在海外西经。讲的是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者。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讲清。自西南角到西北角,作者站在什么角度,有一个定位问题。他讲的是海外。海外到底是哪个海外?也必须讲清楚。他讲的是海外西经,海的西面。这从逻辑上思维是清晰的。关键在海上,到底海指的是什么海?中国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之说。四海指的就是东海、南海、西海、北海。东海、南海我们好理解。唯独西海、北海。从苏武牧羊北海边,人们认为北海就是贝加尔湖。那么西海在哪里?从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传统地域讲,那就是现在的青海湖。这是我的判断。撰写《山海经》的作者是以青海湖为中心祁连山的走向为东西向定位的。人迷失方向会晕头转向,看《山海经》的内容不把握方向定位同样晕菜。

在海外南经讲,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西南角到西北角,和西南角到东南角。西南角就把南北分开了,那就是西。在这个正西方有一个结匈国是海外南经和海外西经的分界线。结匈国被人们理解为胸部有疤结。实际是这个国家与匈奴交好。大乐之野,在大运山,大运山南面是灭蒙鸟,灭蒙鸟南面就是结匈国。这就是说大乐之野在青海湖的西面。

二,大乐之野与海外南经。

在海外南经结匈国南面有两个国家,一个是讙头国,或曰讙朱国。一个是三苗国,一曰三毛国。这两个国家有这样一段故事。尧的儿子朱品行恶劣,尧看到自己的儿子如此荒唐,将帝位让给舜。朱气愤之极,起来反抗,失败后投南海而死。他的部下联合三苗继续反抗,失败后被流放三危山。这个国家就是讙头国和三苗国。讙头国,又叫讙朱国。朱字加一个歹字,是说朱是歹人。朱字加一个言字就是杀,口诛笔伐。既然讙头国和三苗国被流放在三危山。三危山就在现敦煌附近。由此推断大乐之野就在敦煌附近。

三,敦煌可能在夏后启时期是东西方交流重要节点。

在海内东经中讲,“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又说,“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说明在昆仑山西面大夏、竖沙、居繇、月支都会与昆仑山以东人们翻越葱岭互相来往。

另外,西次三山讲。西王母就在火焰山附近。焉耆当年是颛顼的儿子耆童所在地,弇是地名,耆是人名。当地有歌舞之风。当年,周穆王西行会过西王母后人,并巡视了耆童所在地弇,之后题字。

有博客讲,康巴地区的人才好,有康定情歌为证。女子鼻子有个钩,俗称鹰钩鼻子,有中亚妇女的特征。其实四川人当年穿长袍,戴头帕,留山羊胡,他们的装束和阿富汗塔利班人没有区别。另有博客讲,在中亚一个国家内发现鲧的妻子印章。传说大禹没有母亲,哪有没有母亲的人。或许大禹的母亲耻于鲧的行为不端远走他乡。致使大禹成为孤儿。鲧成为鳏夫。像鲧这样地位的人本应妻妾成群,他却是一个鳏夫,可见鲧的行为不端到何等地步。

还有三星堆出土遗址,有些物件具有西亚特点。金仗、金面具。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相信,夏后启当年在敦煌把守东西方交流的通道。所以后来敦煌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一点都不为奇。那条东西方通路早就存在了。比张骞通西域早两千之久。

四,带夏字地域

夏字可不得了!昆仑山西面的大夏,甘肃陇南临夏,大夏河,西藏的夏尔巴,西夏国的夏,长江上的江夏,这些地名都可能包含夏王朝留下的印记。直到浙江北部,大禹和他的后代统治的地方连成一线。三星堆文化既有良渚文化特点又有中亚文化特点的奇怪现象一点不奇怪了。

五,大乐之野就在敦煌附近。夏后启在大乐之野儛九代,或许能够为我们了解夏文化找到出路。三星堆出土的青铜树代表夏文化继承了西北青海湖周边文化特征。在海外东经有这样描述,“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支,一日居上支。”在大荒东经这样讲,“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那青铜扶桑树,就是这些描述的物化物。当时人们相信太阳就是金乌,鸟载太阳在天上运行。一共有十只鸟,九只休息,一只运行。所以乌鸦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这种观念在西亚也一样。这样看来夏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同体。既有西亚文化特征,又有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特征,还有本民族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

六,大乐之野又叫大遗之野,大运山。大乐可以理解极度高兴,也可以理解有大型的娱乐活动。大荒西经有一段描述,“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可以说像九辩、九歌、九招这样的歌舞都不是随便演唱的,能演唱这样的歌舞需要天赐和一定地位。我想这种套曲或许像新疆木卡姆那样有传承本民族历史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又叫大遗之野呢?我想可能与禅让与世袭之争有关。启主张世袭,另一派主张禅让。最后主张禅让的一派纷纷离开青海湖祁连山东迁或南迁。最后留下大禹的儿子夏后启。遗就是遗留,故曰大遗之野。这段历史据说是大禹的儿子伯益书写的。伯益率领反对世袭的一派东迁。最后在益都定居,益都就是山东省青州。尧的后代落脚山西,少昊落脚山东,舜的后代去了南方分布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大片地域。颛顼的后代去了湖北江汉地区。都走了,只剩下夏后启,他仍旧掌管了东西交流重要通道,或许是支撑他财富来源。我们在《山海经》山经中看到,祭祀山神要献玉器,和田玉那是中华大地最好的玉。玉门以前并不在现在的地方,以前在敦煌西面,所以敦煌可能成为和田玉向内陆输送通路。贩运和田玉也是一桩很好的买卖,那是支撑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

七,这样看夏后启管辖的地域,西起昆仑山以西的大夏,东到长江口,四川西部三星堆,是他的根据地,大巴山托人代管,在敦煌附近的大乐之野称王称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