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史为鉴 启迪智慧

 阿里山图书馆 2020-02-15

有这么这三句话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认同。第一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在学术界非常地流行,是意大利的一位史学家说的。后来人们越发感觉到,学历史确实有一个时代问题,我们处在这个新时代,我们处在新的环境,看历史一定有自己的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历史跟我们现实的关系。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谓当代史,就是我们看历代应该是站在今天的角度,用它为当代服务。我对国学的态度,往往说八个字,两句话:抽象继承,现代阐释。只有这样,国学才有生命力。我们不能就国学讲国学,那样终其一生,连一个芝麻你都讲不完,我们只有站在今天的角度,把国学作为今天的社会应用之学来看。第二句话,历史是胜利者写的,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你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历史是为我们今天的政权服务的。我们不能够站在对立的、离心的角度去看历史,我们的历史一定给我们自己现在的工作打气,让我们更加振奋,有自信心,让我们的道路走得更稳,更坚实。第三句话,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句话实际上是我们跟大家交流历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历史有两个大的分类,一个就是所谓的精英史学,高校或者历史研究所里面,专门有一些人研究一些很艰深的历史,他们的研究是从学术角度,比如提升我们的研究水平,提升我们研究的知名度,在世界上我们要占有一席之位,一定要艰深,比如研究古文字、甲骨文、器物学,研究一些非常艰深的制度,不这样也不行,这代表了国家的学术研究水平。但是大多数人不是这个精英史学,属于大众史学,也就是我们用来提升自己工作的自觉性,让自己工作更好,让自己的眼界更宽,心胸更宏大。从这个角度讲,这个队伍应该是越大越好。一个学科的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你的接受能力。有这么多研究所、大学,有这么多专业,这些专业靠谁来扶持,国家,但是社会不认可你,光靠国家支持,你能有多大的生命力?这是一个现实问题。

大篆

今天我们跟大家交流这个课题,其实很有现实性。比如现在我们看,王朝周期律的现代意义,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打开百度搜上窑洞对,就能反映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窑洞对是怎么一回事?1947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带领一个代表团来到延安进行访问,其中黄炎培跟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面有一段对话,这就是著名的窑洞对。窑洞对先是黄炎培问毛泽东,问得很委婉,说我今年六十多岁了,见过历史上一些国家甚至一个家庭,一个单位都摆脱不了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黄炎培说这个话其实是为了下面的话做准备,他说我知道诸军现在所做的工作就是要跳出兴亡周期律,实际上他在问毛泽东,你们能不能跳出兴亡周期律。

现在我看到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说毛泽东听了黄炎培的这个话以后,当场沉思,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告诉黄炎培,我回去思考一下。第二天,跟黄炎培说了自己的解释。还有一个版本,这个版本最流行,毛泽东当即回答,我们现在已经找到了跳出兴亡周期律的办法,就是实行民主,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才不会出现人存政存,人亡政息的现象。毛泽东当时显得很自信,那就是让人民监督政府,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把权力关在笼子里,让人民监督,这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其中的道路的坎坷我们都是有所知了的。

右一毛泽东,右二黄炎培

我想用两个案例来证明兴亡周期律的高瞻远瞩,它对我们今天确实有用,一个是讲秦亡汉兴,一个是西晋的兴与衰。秦亡汉兴这个课题,我说大家是最熟悉的,但是我们要讲的是一个政权建立不容易,但是如果把一个政权丢掉,又似乎在转念之间。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往往是让人心里感觉很沉重的。比如秦朝,从秦始皇统一六国讲吗?那是一个结其果的事,最后六国已经不行了,秦始皇秋风扫落叶,把六国灭掉了,这个本身就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出兵,向六国进发,第一站打韩国,最后一站打齐国。

为什么一个国家敢跟六个国家打,而且秋风扫落叶式的?世界战史上没有这么强大的国家,希特勒也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取得胜利,他也遇到强烈的反抗。可是秦始皇扫六国,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灭,而且灭哪个国家,别的国家连气都不敢吭。为什么?战国战争不是这样打,怎么打?战国很长时间最讲究的是合纵连横,合纵是南北联合,连横是东西联合,就是有一个国家被打,别的国家马上结合起来,联合起来打那个发难的人,因为利益共存。可是到秦国的时候,打六国,却没一个国家敢吭气,他灭了韩国,那几个国家不再搞联合了,为什么?因为它没有力量搞,不敢搞,知道搞了也白搞,秦国太强大了。

这样灭一个减一个,一直打到齐国。战国最强的国家就是两个,东方的齐国,西方的秦国,而齐国是老牌的帝国。从西周分封姜子牙开始,就站在当地的各国之首,春秋五霸最强大的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战国时候齐威王、齐宣王谁敢打?如果齐国面对秦国的进攻,举国皆兵,跟秦国拼了,咱们中华民族最大的一场历史悲剧就要爆发了,得死多少人!秦国知道跟齐国打,不会双赢,是两败俱伤,他给齐国国王写了一封信,告诉齐国国王,你不打,将来我们还按照国王待遇对你。齐国国王建接到这个信,反复思考最后毅然决然不打了,投降了,中华民族的幸事,历史上都说齐王建软骨头,投降派,我认为齐王建心怀祖国,关爱人民,你说山东人跟陕西人拼一场,咱们中国得死多少人?为什么齐王建不敢跟秦国打,我说前面的话是调侃,最重要的是,秦国的力量太强大了,那为什么秦国这么强大?我们得考虑一下中国的秦文化,秦国的发展。

秦王朝

我觉得《大秦帝国》这个电视剧同时也是咱们中国历史小说里面,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它的作者是一位西北大学政法学院的教授,叫孙皓晖。我前年在陕西卫视跟他一起做过七夕的一个节目《开坛》,它不像《百家讲坛》是一个人讲,而是围绕一个话题讲。当时围绕的就是秦帝国,我印象很深。这个孙先生,我觉得很了不得,他本来是一位法律教授,但是他太喜欢秦文化了,最后辞职停薪,到海南岛租的房子潜心写作,写了多卷本的《大秦帝国》,后来编成电视剧。前几年是陕西打造秦文化,看来是成功了,因为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这里面讲的就是秦帝国的崛起,这个崛起对我们当代很有启示意义的。


孙立群

孙立群,1950年4月15日出生,天津市人,中共党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南开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工会主席、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等,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著有《中国古代士人生活》、《中华文化通志·社会阶层制度志》、《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与李斯》等及合著合编的专著、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天津市社科奖、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省部级奖励。
孙立群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历史学院讲授中国古代史30余年,所开课程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士人史”等,广受学生好评。其主持的“中国古代前期史”课程,曾入选天津市精品课程。
2006年起,孙立群教授开始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合作并担任多期主讲,先后主讲“吕不韦”、“李斯”、“范蠡”、“我读经典之解析《韩非子》”、“千古中医故事之扁鹊”、“从司马到司马”等题目,深入浅出、客观公正,誉满海内外。此后在国内各地演讲百余场,多次应邀赴美国、澳大利亚、非洲等国演讲,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弘扬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