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汗证治验(全身出汗、面颈出汗、半身出汗、手足心出汗、阴汗)

 山东中医竹林 2020-02-15

岐黄民间传承 

作者 / 黄淑珍 河北省围场县医院 

汗证是指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临床上分为自汗、盗汗两类。一般认为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常为阴虚内热。笔者治疗此类汗证常用虚实兼顾,标本同治,寒热并用或用经方辨证施治,取得较好疗效,现举例如下。

1全身出汗

王某,女,48岁,1997年5月12日初诊。3个月前感冒用中药麻黄和西药康泰克后,出现阵发性周身大汗,湿透衣服和被子,尤以夜间为甚,出汗时T37.5℃,汗后恢复正常,伴恶风畏寒,神疲乏力,失眠,月经周期紊乱,舌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弦滑重按无力。证属阳气虚馁,营卫失和、方拟桂枝加附子汤。处方:桂枝6g,熟附子、炒白芍各10g,炙甘草2g,生姜2片,红枣3枚。每日1剂,水煎服。

服3剂后夜间出汗减少,精神好转,畏风恶寒减轻,体温正常,上方继服半月,全身出汗止,诸症消失。

按:仲景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患者阳气素虚,外感风寒,发汗过当,阳气益损,致阴阳失调,营卫失和,腠理不密,故见大汗如珠、汗出恶风等症。治以温阳敛汗,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附子扶阳固本,药症相契故奏效。

2面颈出汗

陈某,女,57岁,1996年5月8日初诊。面部、颈部阵发性出汗3月余。服收涩敛汗中药,疗效不佳,经人介绍来诊。症见两颊黄褐斑累累,神疲乏力,腰膝痠软,口干,脘腹隐痛,夜尿多,形寒肢冷,舌淡、苔薄黄,舌下静脉怒张,脉弦涩无力。素有脂肪肝、慢性胃炎史。证属肾阳亏虚,络脉瘀阻,阳明郁热。治拟温肾化瘀,清泄阳明。处方:丹参20g,巴戟天、淫羊藿、仙茅、知母、防风、泽泻、川芎、赤芍、生石膏(先煎)、生山楂各15g,生大黄5g。每日1剂,水煎服。4剂后面颈部出汗减少,上方出入再服10剂,汗出停止,夜尿减为1~2次,脘痛瘥,面部黄褐斑明显变淡,精神好转,原方续服2周,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上症无复发。

按:本例平素体弱,年逾半百,肾气不足,肾阳渐衰,故症见神疲乏力,腰膝痠软,夜间尿频,形寒肢冷,脉无力;长期患有肝胃之疾,气机不畅,郁而化热,故于足阳明胃经循行部位面、颈部汗出;病久入络,瘀滞阳明经络,则见面部黄褐斑,脉见涩象,舌下静脉怒张,均为虚实夹杂,寒热并存,气血郁滞之证,治宜虚实兼顾。方中巴戟天、仙茅、淫羊藿温补肾阳;石膏、知母清泄阳明;山楂、大黄、川芎、丹参化瘀通络。诸药合用,药症合拍病得痊愈。

3半身出汗

张某,男,72岁,1993年8月19日初诊。半身汗出3年。屡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乃转诊我院。症见左半身汗出氵戢氵戢,右半身无汗,纳谷尚可,二便正常,苔薄白,脉弦。治从太阳、少阳并病论治。方用柴胡桂枝汤。处方:柴胡、黄芩、半夏各6g,党参、炒白芍各10g,桂枝5g,炙甘草2g,生姜2片,红枣3枚。服上方7剂,左半身汗出减少。续服7剂,左半身已不出汗。随访1年,半身出汗症未再复发。

按:本例半身出汗,前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治以谷维素等药,或治从气虚、阴亏,方用牡蛎散、当归六黄汤、玉屏风散等,均不见效。半身汗出乃营卫失调,病位在少阳、厥阴经,故方用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调和营卫之桂枝汤,合为柴胡桂枝汤。药虽平淡,但与病症合拍,故获效迅速。

4手足心出汗

洪某,女,23岁,1996年8月9日初诊。手足心出汗约10年,夏月为甚,口干喜冷饮,平素易急躁,月经周期紊乱,舌尖红、苔薄白,脉滑数。证属心肾郁热,肺失外卫。治拟清心滋肾,养阴固卫。处方:黄连、莲子心各2g,知母、黄柏各6g,生地黄、山药、牡丹皮、泽泻各10g,山茱萸12g,浮小麦30g。每日1剂,水煎服。7剂后汗出减少,效不更方,再服原方1月,手足心出汗消失。

按:经云:“汗为心液”,“肾主五液”。患者平素学习紧张,日久劳心、心阴损伤,心火偏亢,手少阴心经及手厥阴心包经经手掌内,故症见手心出汗。心火亢盛,久之反伤及肾,煎灼肾阴,使肾阴亏虚,肾经郁热。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故足心出汗,治以滋水养心、心肾两清之知柏地黄丸及黄连、莲子心、浮小麦,药症相切,故手足心出汗自愈。

延伸阅读

阴汗

来源:《中医男科学》

阴汗是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围(包括大腿内侧近腹阴处)部位经常汗多,且汗味多臊臭。

肾主一身阳气,肾阳虚弱则一身阳气皆虚,肾阴偏盛。盖汗为阴液,阴盛则内寒生湿。又有因肝郁化热导致脾经聚湿,湿热互结而流注下焦,以致阴部汗出。

肾阳虚

主证:1.阴汗出,阴囊湿冷。2.畏寒肢冷,腰膝痠软。

次症:1.前阴萎弱,阳举不坚。2.滑精,早泄。3.小便清长。

舌脉:舌质淡胖润有齿痕,脉沉迟。

治则:温补肾阳,益气培元。

方药:安肾丸、金匮肾气丸加鹿茸、补肾强身丸、九转黄精丸。

肝经湿热

主证:1.阴汗出,阴囊湿冷,伴有臊臭。2.胁肋胀满。次症:1.口苦,或目赤。2.阴茎萎软。3.小便赤。舌脉:苔黄腻,脉弦数。治则:清热利湿,疏肝养血。方药:清震汤、固真汤、龙胆泻肝汤。

I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新中医》1999年第4期。○ 

I 注意警示: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知识,仅供参考,不做为处方,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