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行筆中鋒,參以側鋒 中锋与侧锋为运笔过程之行笔方法,是两个相对概念,相互依存又对立统一。行书因写意抒情之需要,在书写中使笔下之线条变化无穷而逸趣横生。 明丰坊在《书诀》中言:“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 苏轼所书《黄州寒食诗帖》在运笔时以中、侧锋相间,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用中锋可以获得丰满厚实、具有立体感之线条,侧锋亦可出现顿挫生姿、妍美无比之效果。中侧相杂,既可避免笔笔换锋之不便,又可增强行书用笔之趣味。 清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言:“正锋取劲,侧笔取妍。”古今书家亦采用侧锋运笔,在加快书写速度之同时也可丰富笔法,乃是“合法”运笔。 明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云:“苏黄全是偏锋。”《黄州寒食诗帖》侧锋的使用,与苏轼独特之执笔方式难以分开。其所倡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超越了唐以来被“法度”所囿之窘境,此种用笔的“自由”状态暗合了“魏晋古法”之核心精神。苏轼以合乎自然之侧锋偃笔,取颜书浑厚蕴藉之气象,又融入自我“意趣”,形成独具个性之书法面貌。 下面以字例来进一步解析: 东汉蔡邕在《九势》中言:“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苏轼因其独特之执笔方式,使笔画多为偃笔侧锋。 《黄州寒食诗帖》中第一、二行及第六行字皆以中锋为主,“过”、“黄”、“有”、“力”四字笔锋在点画中间行进,线条光润圆畅,挺秀刚健,给人以秀媚匀净之美感。 ![]() ![]() ![]() ![]() ![]() ![]() ![]() ![]() ![]() ![]() ![]() ![]() |
|
来自: 用口叟 > 《苏东坡笔法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