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绕脖子话”

 八面山人 2020-02-16

关于“绕脖子话”

吴立梅


苏叔阳同志在首都文艺界座谈电影《夕照街》时,谈到“现在有一种风气,就是学西方者、效颦者为雅,谁说绕脖子话,谁就有哲理……后来我发现,文艺还是还俗的好”。

反对邯郸学步、盲目模仿的“雅”,固然无可非议,当前电影界也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现象。但因此排拒雅的存在,剥夺绕脖子话存在的权利,就有些矫枉过正了。

所谓绕脖子话,即内容较为复杂、句子较长的语言,亦即回环往复、文采富丽的莎士比亚式语言。关于语言,高尔基曾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塑造典型形象和人物性格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文学为土壤的电影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语言反映了各自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再现。林黛玉的谈吐与刘姥姥的用语绝不会如出一辙,智者的语言和白痴的呼叫必然大相径庭。倘若仅有短句存在的权利,人们都用同一个腔调说话,语言也就单调乏味了。

艺术的百花园应该是万紫千红的。简捷明快通俗流畅的方言土语固然是人民大众所需要的,而深沉含蓄喷珠吐玉的哲理语言更为探究生活底蕴的人钟爱。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情感常需绕脖子话才能表达,含蓄蕴藉未始不是一种美。排除了绕脖子话,莎士比亚的诗剧将索然寡味,许多典雅瑰丽的作品将黯然失色。

如果以为观众接受不了绕脖子话,那就低估了他们的欣赏能力。巴基斯坦影片《人世间》中,蒙索尔律师在法庭上慷慨陈词,长句迭现,文采斐然,说的总该算是绕脖子话吧。但那时影院内千余观众屏息静听,仿佛主人公的命运和自己息息相关。无论是文艺本身的需要,还是观众欣赏的需要,都不应排斥绕脖子话的存在。绕脖子话和方言俚语一样,都应该是语言王冠上的明珠。

值得一提的是,苏叔阳同志关于雅俗标准的看法也是我们不能苟同的。何谓雅?雅者,高尚大方之谓。何谓俗?俗者,通行习见之称。雅俗的标准当视作品的内容而定,绕脖子话未必雅,方言俚语未必俗。电影《客从何来》中的人物,都喝过几瓶墨水,但谈吐俗不可耐。电影《乡情》中情思依依,用语极平易,但谁能说不雅?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大多是将高雅和俚俗和谐地统一起来,雅俗共赏,各得其宜。影片《城南旧事》获得一致好评就是明证。

毋庸讳言,现在国产影片虽年过百部,但上乘佳作仍嫌太少。多数影片的质量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文化生活的丰富,人民群众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今日观众的欣赏水平审美能力已不可与六七十年代同日而语,他们需要“雅”的作品。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多数影片格调不高,“雅”得不够。据此,也就谈不上“还俗”了。

姹紫嫣红的文艺春天已经来临,让文艺的百花争奇斗艳,愿文艺工作者们创作出更多雅俗共赏的作品。

                                                      1983.6.22

          原载《东城电影》1983年7月号      1983年8月17日《金华日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