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许多人把收藏字画作为一种既能升值又能陶冶情操的投资方式,而且收藏的人数渐趋增多,那么,怎样来收藏字画呢? ![]() 徐渭字画鉴定知识1: 书画收藏只有买真品、精品才能保值、增值。而仿冒品与真品像一对孪生的兄弟,鱼目混珠,真假难辨;书画作伪历代皆有,其原因很复杂,有的是为了赚钱,也有不少是出于别的原因,特别是现在大量的赝品、伪冒品充斥市场,使一些有经验的收藏者也难免上当。所以书画收藏投资既是一个收益高,也是一个风险大的投资。为了避免造成投资的损失,收藏者必须具备较深的鉴别知识。怎样鉴别书画真伪?如何辨别书画真假?一般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鉴别。 徐渭字画鉴定知识2: 鉴定对于书画史来说,关系至为密切,因为它主宰其真赝的命运。如果以真作赝,或以赝作真,都不能达到鉴定的目的。真赝事小,如被美术史和理论家引用,藉以论证有关重要问题,势必会得出相悖的结果。等于建筑一栋高楼大厦,其基层并不坚固,或者在一块沙漠地带,楼房自然建不起来,即使建起来也会倒塌的。由此来衡量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话又说回来,鉴定并不是一切,它仅仅作为一种手段而存在,不是我们研究中国书画的最终目的。这一点,想必不至于引起误会。 徐渭字画鉴定知识3: 刚开始藏画时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当别人说是真迹时心中得意,当听到别人说假时心中不安,有时甚至还会半夜爬起来,迷迷糊糊地把画再研究一遍。想想藏张画也真是不容易,这也可能是每个收藏者都必须经历的成长过程吧。 徐渭字画鉴定知识4: 传统的书画鉴定家,在鉴定一件已被视为某家的作品时,靠的是感性经验,用的是比较方法,以头脑中关于这一家艺术面貌的视觉印象和这一待鉴定的作品比较印证。如果一致,就断定为真迹,说“开门见山之作”;如果不一致,就判断为伪作,说“肯定赝品无疑”;如果似非而是或似是而非,还要再进一步推敲,就说“待考”、“还需要研究”。但是,这种靠零碎经验、靠视觉积累的比较方法,往往存在三大误区: 第 一个误区是在鉴定前的视觉积累中以假当真。鉴定家以往虽见过这家的作品,但明明是伪托的,自己却盲目相信了别人视为真迹的结论,自觉不自觉地把并非真迹反映出的特点当成了头脑中的标准,用来比对验证,于是“假作真时真亦假”,那鉴定的结论只能与事实相反。 第 二个误区是在经验积累中所见有限。任何一位书画家都会创作无数作品,除去年代遥远已经损毁者外,保存到今天的名家作品多者不下千百,少者也有几件、十几件,而且不少书画家并非一种面貌,只是由于分藏各处,难于集中周览。从事书画鉴定的人,对一个个著 名书画家艺术的了解,又难免受视野的局限,缺乏尽多过目的机遇,甚至于对存世作品较多而且面貌也只非一种的书画家,只见过三五件真迹,又凑巧全是他某一时期某一面貌的作品,根据这有限作品得出的认识,自然是片面的,难免以偏概全,做不出正确的结论。 第三个误区是对各家艺术的认识零碎而不系统。任何一位成功书画家的艺术,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处在上下左右相联系的艺术环境与人文环境中。他能够卓然成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美,说明他为艺术的发展增添了自己的色彩,有着不同于前人和同代人以及追随者的独到成就。之所以如此,除去个人禀赋以外,既离不开对前人的选择性的继承,也离不开与同代人一道吸收时代的新机,所以师生之间,同一时代同一流派之间,看似相近的作品,如果进行系统地比较则仍然可以发现其本质的不同。一个书画家个人风格的形成,也有一个学习前人广泛吸收到自具面目的成熟过程,成熟之后也还有再度变法的情况。而伪作和代笔,也往往以人所共知的成熟期的面貌为尺度,但不能不流露出与原作有异的个人特点乃至时代特点。没有关于书画家在历史承传中发展的系统知识,执其一端而轻下结论,十有八九是会造成鉴定疏误的。 徐渭字画鉴定知识5: 摹。就是照着原件复制,从书画本幅到题跋、印记、装潢等,同原件一模一样。如唐代传为欧阳询、虞世南、冯承素等所摹王羲之的<兰亭序贴>,还有《丧乱帖》、《远宦帖》、《寒切帖》及武后朝王方庆进王氏一门书帖《万岁通天帖》等。 徐渭字画鉴定知识6: 著录对于鉴别,虽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的,然而,仍然起信任作用,而且对加强书画的地位,具有很大的威力,它足以引人入胜或者到迷信的地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