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245季【青春课堂】周忠玉部编版七下第一单元《孙权劝学》微信公益课

 太行森林 2020-02-16
深沉的感叹,用情的反问


——部编版七下《孙权劝学》微信公益课

射阳县初级中学  周忠玉


上课时间:2020年2月4日下午16:40——21:00(含晚餐休息半小时)
文本特质:语用型文本+主题型文本
参与学生:张艺凡、戴辛燕、刘晶、陈湘湘、孙菁欢、龚明兰、张展豪、沈诗怡、丁良宸、王娅等。
邀请方式:提前发布通知,自愿扫码进群。

聊读书导入

师:各位同学,你们都聊聊:最近都在家干什么呢?

生:写作业,上网课。

生:同上。

生:摘录金句呢。

师:看来学习是主旋律啊!这是在为中考积蓄力量呢,为你们点赞哦!

师:周老师在家除了听国家的话,不串门,待在家里为国家作贡献外,也在坚持读书充电。

师:你们读书了吗?

生:读了。

生:读了。

……

师:我读了《终身学习》《终身成长》《幽微的人性》等。也晒晒你们的书单吧。

生:我读了《简爱》,顺便把《摆渡人》上下两册又翻了一遍。

生:我读了学校推荐的必读书《简爱》,还有自己喜欢的书《追风筝的人》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生:我的书单是《白夜行》《平凡的世界》《简爱》。

师:戴辛燕读《摆渡人》是主动阅读,是自主学习哦。陈湘湘的书单一和二也是,张艺凡的二和三也是。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文言文《孙权劝学》,也跟学习有关。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练读两遍课文,力求读准确、读流畅。

师:张艺凡,请你语音朗读一遍。

师:沈诗怡,你也发一段语音吧,pk一下。

师:戴辛燕,能听到吗?你来点评一下。用文字点评哦。

生:我觉得张艺凡读的节奏把握挺好,就是朗读人物的对话部分,缺少点情感。

师:与沈诗怡的比较呢?

生:张艺凡稍稍好一点。相比之下张艺凡的优点就是读得较为流畅,而沈诗怡却不太流畅,就影响了整体美感。

师:陈湘湘,请你也将课文朗读语音发送上来。

师:重要的事情做三遍。陈湘湘同学朗读明显综合了前两位同学的优点。你们都读过、听过了吧?

生:是。

师:听完了三位同学的朗读,周老师要向大家提个建议:学好文言文,朗读永远是第一步,非常重要。

师:今天我们学习要完成三个目标:

【屏显】

1.借助朗读与比较,理解文意,体会文本详略处理的好处。

2.聚焦感叹号和问号,品味历史人物的复杂情感和精神风貌。

3.领悟学习与成长的关系,理解学习对于自我提升的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  简单的故事情节

师:根据自己的练读,以及聆听三位同学的语音朗读,请梳理故事的简单情节。梳理情节之前,我们先找出人物。

生:孙权、吕蒙、鲁肃、蒙母。

生:孙权、吕蒙、鲁肃。

师: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前三个,吕蒙母亲不是。

生:主要写了吕蒙听从孙权劝告,努力学习,由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故事。

师:你是从人物孙权与吕蒙的关系来概括的。其他同学根据故事内容,尝试用其他的人物关系来概括。

生: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师:看谁能迅速用思维导图清晰地画出情节来。

 (学生张艺凡上传手绘思维导图。)

师:张艺凡真是快手。

大家评一评沈诗怡的文字表述和张艺凡的手绘思维图。看看哪一种梳理故事情节方式更准确、更直观、更形象?

生:沈诗怡的比较简洁,张艺凡的详略得当,较好地重现原文。

师:周老师也画了一张,但有一种关系似乎没有处理好。能看出来吗?

(教者手绘思维导图。

生:周老师的思维导图较好地表现了故事发展顺序,但从拒学到就学差一个箭头。

生:我觉得应该是先拒后就。

师:“就”学是什么意思?

生:从事学习。

师:你很细心哦。对,情节发展是有先后的,也就是说孙权劝吕蒙学习,有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而我没有表现出来。我用绿色画笔添加了。

进一步思考:鲁肃与吕蒙之间是不是也有不合理之处?

(根据学生建议,添加了箭头。

生:先学后赞。

师:如何表现呢?

生:再用箭头吧。

生:先惊于吕蒙的变化,再赞吕蒙现在的才略。

师:赞吕蒙的才略是为了突出?

生: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生:吕蒙的巨大变化。

师:也突出孙权劝学的效果。这种写法是侧面描写哦。

生:与吕蒙最后还有结友。

师:你发现了图中故事的结果有遗漏。

师:好了,谁来总结一下故事的简单情节呢?用文字表述哦。

生: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最后取得成就,被鲁肃赞叹并结为朋友。

生:孙权先去劝吕蒙学习,但是吕蒙开始并不愿意,后在孙权的再次劝告下吕蒙去学习,最后取得成功。

生:孙权劝学吕蒙学习吕蒙一开始不愿听从,后来孙权再次劝告吕蒙读书。取得成就与鲁肃交友。

生:孙权劝学,吕蒙婉拒,吕蒙学习,鲁肃大赞,结友而别。

师: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能辨清各部分的详略安排了呢?

生:详,孙权劝学。

生:略,吕蒙就学。

生:略写吕蒙的学习成就。详写孙权劝学的过程。

生:孙权劝学,鲁肃赞学均为详写,吕蒙就学略写。

师:你们非常棒哦!《孙权劝学》文章篇幅小,情节简单,记事简练,层次清晰,详略安排合理。全文以孙权劝学,吕蒙“拒”学、就学,鲁肃赞学结构故事情节。事情的起因和结果详写,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有所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重点突出。

师:这是我们第一部分的学习,用画思维导图、辨析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了简单的故事情节同学们理解力逐步提高,思维也清晰灵动。

(学生陈湘湘的思维导图。)

第二部分 多情的标点符号

同学们,《资治通鉴》等史书原来并没有标点符号,节选的部分《孙权劝学》原来也没有题目。也就是说,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后来的编者加了题目,加了标点。原119字内容,添加标点以后,现在给你视觉冲击最强的是什么?

生:加了引号,人物的对话鲜明了。

生:多为感叹号。

师:非常敏锐哦!有几处感叹号?

生:四次。

师:我们了解一下感叹号吧:

【屏显】

感叹号又称感情号,主要用在感叹句的句末,表示强烈的感情。
感叹句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的句子,它所表示的感情有赞颂、喜悦、愤怒、叹息、惊讶、伤悼等。

——摘自《百度百科▪感叹号》

师:文中共出现四次感叹号,请同学们读三遍带有感叹号的语句,并思考编者添加是否合宜?请表述理由。

【屏显】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生:适宜。添加了感叹号,加强了文章该表现出来的情感。

生: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

师:这是孙权、鲁肃、吕蒙三个人物的语言。

文中的孙权还可以这样说话,可不可以呢?

【屏显】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改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学生练读体会。)
师:这句中,有个通假字:

【屏显】

“涂”通“途”,道路,仕途。

当涂,当道,当权。

再读两个体现人物身份的称呼:

【屏显】

卿,古代君王对臣子的爱称。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师:周老师将感叹号改为句号,与编者比,哪一个更妥?

生:编者更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定,包含了必须的意思,也摆明了有命令,不可置疑的意味,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表达了孙权对吕蒙的厚望。

师:“当”是当今,如今的意思。爱卿你如今当权管事,不能不学。这是表明孙权劝学的原因。请你用坚定的、带有命令的语气读一读。张艺凡你发语音哦。

师:要想读好这一处的感叹号,还得理清孙权和吕蒙的上下级关系,弄清人物的身份。

生:孙权是东汉末年吴国的国君,吕蒙是他得力的武将。

师:是不是因为这群臣关系,孙权劝吕蒙就必须得学习?张艺凡你理解的孙权寄于吕蒙的厚望又是什么呢?

生:孙权的厚望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意思是只是应该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也就是说希望他适当了解一些知识,不要做一个粗鲁的武将。

生:想让吕蒙从一介武夫变成一名儒将。

生:孙权希望吕蒙能够博览群书,在军事上多有帮助。

生:孙权觉得吕蒙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认为他不仅要精通武艺,也要略知文学,文武双下。

师:会不会与上级赋予下级的权力——“当涂掌事”有关?

师:当涂掌事就是?

生:当权掌管国家大事。

生:当权掌管事务。

生:当权掌管政事。

师:你们觉得掌管军事大权的人应该不应该迫切需要学习?

生:应该,要与时俱进。

生:他要更好地了解历史。

生:应该,他现在身上肩负着整个国家的担子。

师:吕蒙,他出身贫苦,少年时未曾受教育,其姊夫邓当是孙策部下。后来受到孙策的赏识,从而踏上军人路途。

师:你们看,孙权是了解吕蒙出身的。所以孙权劝吕蒙,句式上用的是?

【屏显】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生:感叹句。

生:所以不可以改为句号,换了就不能体现孙权对吕蒙的教导与他的循循善诱之心。

师:感叹号体现吕蒙对孙权的教导我能感受,但循循善诱我感受不到哦。“不可不学”是双重否定句,参与的同学都发一段语音,体会一下。

师:“不可不学”是双重否定句,意味着?

生:必须学。

生:双重否定表肯定,加强语气。

生:一定要学。

生:必须学。

生:学习很重要。

生:肯定要学。

生:不学官不好当啊!

师:“不可不学”这双重否定句,突出强调臣子当权管事,就要管好政务,这是治国重任赋予吕蒙的使命——必须学。加上感叹号,感情更强烈,有不容拒绝的意味。因此,我非常同意张艺凡的朗读语气处理。周老师改为句号显然没有编者的感叹号准确又强烈地体现孙权寄于爱将吕蒙的厚望。

师:孙权对吕蒙说话,突出一个“劝”字。使用感叹号,首先突出“劝”的力量。这句感叹句兼双重否定句,感情更强烈。意味着臣子当权管事,就要管好政务,这是治国重任赋予吕蒙的使命——必须学。有不容拒绝的意味。

生:了解了。

师:我们用坚定的,不容拒绝的语气读,是能深深体会孙权对自己爱将的了解和殷殷厚望的。

师:可是,吕蒙的态度呢?

生:用军中事务繁忙来推脱学习

生:先是婉拒。

生:吕蒙起初是比较抗拒的。

生:不重视。

师:这个吕蒙很?

生:不领情。

生:目光短浅。

师: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大概就是?

生:没有时间学。

生:我军营里事情比较多,没时间学习。

生:工作忙没有时间学。

生:我太忙了,哪有那时间学。

生:你不看我很忙吗?

生:拿着军营事多当幌子。

师:你们是不是也这样对父母推辞过?

生:有过。

师:哈哈,我想,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领导,我日常工作太忙了,累得像狗,忙得喘不过气来,就不学了吧。或者会说,领导,以我目前能力,能对付得过来,等不够用再学。

师:总之,吕蒙或以工作繁忙为挡箭牌,或者拖延时间,态度坚决——拒学。

师:这下,作为东吴君主,孙权答应不答应呢?

生:不答应。

生:不答应。

生:不答应。

师:我们再来看两个反问句。

【屏显】

两个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卿言多务,孰若孤?

师:你们再读一读,孙权二劝吕蒙的话,应该如何读?特别是第一句带有感叹号的语句,如何读?

师:自愿发语音到群里,我看看谁的理解更到位。

生:坚定不容拒绝,第一句有些愠怒,生气。

生:质问。

生:第一句既有着君王的威严,也有长者教训和戒备。

师: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师:第一句还有一个通假字,能找到吗?

生:邪,同耶,语气词,吗。

师: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

生:质问他那种强硬的语气。

生:教训,威严,严厉。

生:严肃。

师:你们都用自己理解的语气读一读。再用反问中带有点质问的语气读。

师:孙箐欢你来读一读。

师:听听,很有意思哦。

师:正常情况下,上级安排下级做事,遭拒绝,会很没面子。更何况是遭到自己十分器重的、并委以重任的下级拒绝,领导会很生气,会说你不识好歹。现在上级劝下级的具体事务是学习,也就是提升自己,竟然遭拒,按照狗血剧情发展,问题会很严重。

生:砍了他的头。

师:可是,孙权是个好领导,不生气。他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用感叹号而不用问号,是因为孙权想要表达的不是单纯的反问意思,而是反问中的强烈肯定:我没有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书籍,没有希望你成为专掌经学的传授的学官。但是,你还是得?

生:学习。

生:读书。

生:浅显了解一下。

生:学习治兵之道。

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嘛。

师:学什么?如何学?孙权在二劝吕蒙中语气逐渐变得平静。平静陈述的背后又传达哪几层意思呢?

生:学战术兵法。

师:孙权是建议吕蒙粗略了解战术兵法了吗?“见往事耳”,是指什么?

生:了解历史。

师:“耳”没有表达出来。

生:耳,罢了。“见往事耳”指了解历史罢了。

师:对,“耳”是语气词。了解历史对于一个掌管军事事务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学习历史人物的治兵之道,只求理解不求深究。

生:更有利于管理军队带兵打仗。

生:以史为鉴,学习古人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

师:对。唐太宗李世民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师:培根还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生:孙权希望吕蒙明智。

师:这里的“见”要特别强调,对于学习内容——历史,孙权对吕蒙的期待程度是?

生:浅显了解。

师:是的嘛。

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生:可以在学习中得到方法,运用到实际上来。

生:使他在战事上吸取古人教训,不失败。

师:也就是说,这里还呼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

师:说得好。这也是希望他博览群书,而没有希望他成为“博士”?

师:这里的“博士”如何理解?和我们常规的理解不一样吧?

生:这里的博士是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师:我们看一下“博士”的古今义差别:

【屏显】

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博学的读书人。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师:也就是说,孙权没期待吕蒙成为研究经书的专家学者,而是?

生:希望他了解一些历史。

生:希望他成为博古通今的武者。

师:老师给你们小结一下:

孙权没期待吕蒙成为研究经书的专家学者,而是希望他了解一些历史知识;

孙权没期待吕蒙成为研究经书的专家学者,而是想让他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孙权没期待吕蒙成为研究经书的专家学者,而是希望他成为博古通今的武者……

师:你们太厉害了。老师不佩服你们都不行啊!这就是学习的力量。

师:我们在学习中是不是也存在不知学什么,不知如何学的境况?

生:是。

师:现在弄明白了吧。我们也多读一读史书。那孙权的劝诫艺术我们能明白吗?请找出体现孙权劝诫艺术的语句。

生:提示学习的重要性。

生:根据吕蒙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了不需要他成为博士,只是粗略阅读,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生: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自己现身说法,增强说服力。

师:如果直接说学习很重要,你们爱听吗?会听吗?

生:不会。

生:从感叹号到问号,让吕蒙不得不接受。

生: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循循善诱。

师:现身说法好。周老师常跟你们讲我读了什么书什么书,因此,周老师的学生特别爱读书。

生:没错。

生:还有举办的读书分享活动。

生:我很喜欢丁立梅的文字。

师:哈哈,一说读书你们就来劲。开学继续我们的考高分奖好书的约定啊!

师:不能跑远哦。孙权说,我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吕蒙听了会怎样想?

生:吕蒙会觉得读书真的会有好处。

生:吕蒙认为多学知识是很有用的。

师:不推辞了?

生:一个字——“学”。

生:不推辞,因为他找不到理由了。

师:为什么找不到理由?

生:确实有用啊,既然孙权都觉得好,何乐而不为呢?

生:因为自己本就才学不够。

师:这是在比。孙权与吕蒙在比什么?

生:学习时间和才能。

生:在比读书的重要性。

生:比读书的多少。

生:比事务的多少。

生:比谋略和才干。

生:比繁忙程度。

生:比空闲时间的多少。

师:我们读读这两句,比一比。

【屏显】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卿言多务,孰若孤?

师:论官职?论才干?论时间?你们从三个角度再比一比。

生:论官职,孙权是君主,吕蒙是将领。

生:论时间,吕蒙纵使再忙也忙不过一国之君吧。而孙权都比吕蒙勤。

生:论才干,孙权作为国君都坚持读书,而吕蒙少时家贫,读书很少,更应该要读书。

生:孙权是君主,事务多,才干也比吕蒙好。

生:想说明吕蒙是不愿学习的,而用事务繁多推辞表明只是找一个借口。

师:注意这是个倒装句。

师:孙权,是三国时期政治家,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二十二世后裔。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兄征战天下,善骑射。年轻时常常乘马射虎,胆略超群。

生:亲射虎,看孙郎嘛。

师:孙箐欢脱口而出引用了苏轼的《江城子》啊!对,这就是武功盖世的孙权哦。

生:嘻嘻,联想很重要的。

生:生子当如孙仲谋。

师:陈湘湘也不赖!连曹操这样的军事家、政治家都赞叹的军事天才呢。看来我们的古诗文没白学。

师:这样能文能武的君主,都说读书大有好处,你说吕蒙听了以后会产生怎样的心理?

生:惭愧。

生:自己的借口被拆穿,自惭形秽。

生:惭愧得无地自容。

生:也可能是激励吧。

生:自己也要像国君一样好好读书才行。

生:向国君学习。

师:这是发自内心的自省啊。所以,同学们,如果说孙权一劝吕蒙,还是“要我学”,到二劝吕蒙,吕蒙产生的心理变化就是?

生:我要学。

生:我要学。

生:我要学。

师:哈哈,你们呢?

生:也要学呀!

生:家长要我学,哈哈。

生:我要学。

生:我要学。

生:我要学。

……

师:今年我们家在新冠肺炎肆虐的时刻,聊天的内容除了对感染病毒的患者表示同情,对在一线的医生表示敬佩和担心外,我们谈的最多的,你们知道是什么?

生:今天又确诊了多少人。

生:会不会影响上学上班。

生:武汉的市民能不能挺过危险?

生:在家学习,足不出户。

师:我们家的许老师说:“没有什么比学习来得更重要了。” 我们一致想到:学习知识能救命。学得好能救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更多人,甚至是全人类。

生:对头,鲁迅弃医从文,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激发国人的爱国心,拯救国人。

生:像钟南山院士就是用医学知识救中国人的命。

师:钟南山院士还用人格的力量来影响中国人民。所以,为什么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要出山?为什么我们如此渴望科研人员早日研制出抗病毒的疫苗?

生:防止肺炎扩散,殃及更多人。

生:他们用毕生所学来遏制病毒,不让更多的人感染。

生:他们都是为了挽救国人。

生: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挺过这次难关。

师:没有渊博的知识哪里行哦?

师:知识哪里来?

生:学习。

生:从学习中来。

师:所以,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你们心中有答案了吗?

生:有!

生:有了。

生:有答案了。

师:你将为了什么而学?

生:为了自己和祖国。

生:自己的前途,为了国家的发展。

生:为了不负众望。

生:为了自己的抱负,为了祖国的明天。

生:为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国家的发展。

生:为了自己的梦想。

生:自己和祖国的未来。

生:为了世界的明天更加健康。

师:周老师静静地看你们的文字,热血沸腾,感慨万千啊。周老师寒假备这一课,太值了!

我看到了,我们的梦想关乎自己,关乎未来,关乎社会,关乎祖国,甚至也应该关乎全人类。

师:我反问自己,我现在又是为了什么而学呢?你们有答案吗?

生:了解学习的重要性。

生:理解读书的益处。

生:让自己过想要的生活。

生:让老师自己精神更充实吧。

生:有,为了老师自己的梦想。

师:我想为了帮助更多个像你们一样的有志青年早日实现理想,成为国家之栋梁。你们说我的梦想是不是有点大呀?

生:不大。

生:我们也有动力了。

师:现在我好佩服孙权啊。孙权的劝诫艺术,就是——

生:现身说法。

生:委婉地批评。

生:循循善诱。

生:严厉批评加委婉劝诫,现身说法。

师:我也好佩服自己啊,周老师劝学艺术,就是——

生:现身说法。

生:层层递进。

生:循循善诱。

生:考虑每个人实际感受,进行劝诫。

生:寓教于乐。

生:劳逸结合。

生:在学中有快乐。

生:苦中有乐。

师:你们太有才!我帮你们提炼一下:

孙权劝学,就是定目标,明方向,教方法,现身说法,循循善诱。

周老师劝学,打通书本与现实生活,现身说法,层层递进,寓教于乐。

生:谢谢老师。

师:按照常理,文章中心表达出来,吕蒙开始从事学习,理应结束全文才是。可是,这就不能体现史学家的写作艺术了。

因为,多情的感叹号有多多情你们还没弄明白呢。感叹号还有呼应前文的魅力。我们看鲁肃赞学部分:

【屏显】

活动:比读原文与改文,体会感叹号魅力。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生:这里的感叹号是对朋友进步感到开心。

生:没有感叹号不能体现出鲁肃的大为惊讶。

师:还突出了孙权劝学的?

生:效果显著。

生:孙权劝学的成功。

生:也不能体现鲁肃的敬才爱才。

师:这种写法叫?

生:侧面烘托。

生:而句号只是随口一说的感觉。

师:这是鲁肃称赞吕蒙的话,今夕对比,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感叹号呼应“大惊”,突出惊叹的程度。

师:“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论议”二字高度概括,而《三国志▪吕蒙传》中不是这样描述的。

师:你们想象他们会论议什么呢?

生:讨论一些兵法。

生:古史。

生:商量着一些军事。

生:上论天文,下议地理,还有政事兵法,历史事实。

生:战场上的谋略。

生:在史学中探讨兵法。

师:你们不愧是周老师的学生啊!

师:我们看一段《三国志▪吕蒙传》中的小故事:

【屏显】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师:读一读,现在再谈谈他们在论议什么?

生:政事。

生:军事。

师:你们都说得不具体。

师:浏览一下译文:

【屏显】

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经过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为邻对峙,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到临时怎么适宜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就这个时机吕蒙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来到吕蒙身边,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能己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

—— (《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生:吕蒙为了国事出谋划策。

生:关于关羽日后可能进攻的事作出防备方案。

生:论议与关羽对峙的方法。

生:如何才能打胜仗归来且做到损失最少。

生:吕蒙读书后学会了高瞻远嘱,防患于未然。

师:我们分别才这么短啊,你们知道周老师看到你们发言的心情吗?

生:小激动啊!

师:用鲁肃的话说,就是——

生: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生: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生:非复吴下阿蒙!

师:哈哈,你们一下子说了两个成语。

【屏显】

吴下阿蒙:吴下,长江下游江东江南地带;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多用否定义,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刮目:擦亮眼睛。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

读一读这两个成语的意思,你们能用周老师的话再表达一下吗?

师:周老师看到我们发言,心想:

生:你们就一个寒假没见,好厉害!

生:比起以前进步了好多!

生:“真不愧是周老师的学生!

生:可不能小看这群孩子们,思维杠杠滴!

师:我快速给你们整理了一下:

周老师看到我们发言,心想:你们就一个寒假没见,好厉害!对你们我真要刮目相看。

周老师看到我们发言,心想:都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小屁孩,比起以前进步了好多好多。

周老师看到我们发言,心想:“真不愧是周老师的学生”,你们的才略远远超过我的想象。

生:老师,低调,低调。

师:开心吗?

生:开心。

生:必须开心!

师:这里的“更”就是“重新”的意思。因此,对于爱学习的人,我们看她,就要有什么意识?

生:向她学习,暗自比较。

生:向她学习。

生:自己也要努力,向她看齐。

师:我从吕蒙和你们身上还看到——我们要时时刻刻用全新的眼光看待ta们。

生:他们以后一定会成功。

师:我也要用全新的眼光看你们。

师: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孙权劝学》一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

选文如果用《孙权劝学》中的文字来提炼题目,如何提炼?

生: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生:不可不学。

师:你们是根据事件的结果和原因命名的。

师:我们学学《孙权劝学》,还可以命名为?

生:吕蒙就学。

生:非复吴下阿蒙。

生:吕蒙受劝。

生:吕蒙受启。

师:还可以从鲁肃的角度命名。

生:鲁肃赞学。

师:核心事件不准确。

生:鲁吕结友。

师:漂亮!《鲁肃与吕蒙结友》,按照这个思路继续思考。

师:提炼题目,人物可以根据关系提炼,动词可以在文中主要情节中提炼,作为核心事件。

【屏显】

可以这样提炼:

鲁肃与吕蒙论议

鲁肃与吕蒙结友

鲁肃过蒙屯下

……

议一议:选文中鲁肃与吕蒙论议什么?添上鲁肃、吕蒙论议的内容,能更好地突出吕蒙就学的功效,可以吗?

生:能。

师:有没有反对意见?

生:不能吧。

生:好像没有。

生:都可以的,但不仅仅是谈论内容,鲁肃结友,拜蒙母,可见鲁肃对吕蒙的尊敬,更可见吕蒙学习效果。

生:越来越烧脑,让我喝口茶缓缓。给自己打个气,再来。

师:不烧脑的我不问。这就是周老师教学坚持的几个原则:一望可知的我不用我教;一望不可知的,我不会教;只有你们想弄明白却又不明白的,师者我的使命与价值就要体现出来了。

生:老师厉害!

生:佩服!

生:他们论议的只是一些方面,而读书给吕蒙带来的是全方位的改变,由肉体到灵魂,应该是不全的,我认为。

师:如果加上论议内容,教材就变成这样,感觉怎样?

师:我们来看新版《孙权劝学》:

【屏显】

孙权劝学(新版)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生:详略不当。

师:好样的!

生:有点主次颠倒的感觉……

师:张艺凡、陈湘湘的两个回答含金量高。

师:《孙权劝学》虽极简略但详略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鲁肃、吕蒙论议东吴应对蜀汉的应急策略问题,改文中略写,是为了突显孙权劝学之智慧。而如果添上论议的详细内容,则侧重表现吕蒙的深谋远虑与治军才干,与孙权劝学的文章意旨不符。

师:三国志▪吕蒙传》中,鲁肃吕蒙论议,“尚轻蒙”到“越席就之”,“拊其背”,“拜蒙母”,“结友”等细节,你能揣摩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吗?

师:更精彩的在后面哦!这叫长江大河起浪花!前面的才是小溪流呢。

师:轻视、有趣、亲昵、尊重、赞许。

生:从有点轻视到尊重,赞赏。

师:漂亮,你们看到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变化。

生:他们志同道合呢。

生:对人才的尊敬,对他变化的惊叹。

师:鲁肃,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他的才干原在吕蒙之上,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经过吕蒙所在的屯下,对吕蒙还比较轻视。可是,通过宴席中的论议,能看出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变化过程:由还有点轻视到由衷佩服、敬重、赞叹,并视为知己,最后结为好友。

师:从鲁肃对吕蒙态度的转变,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学习对一个人的改变之大。

生: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生:吕蒙变化之大。

生:知识就是力量,有才即被敬重。

生:学习对人的影响。

师:你们既看到了现象,又看到了事物的本质。

所以,鲁肃轻视的是         ,尊重的是         

生:轻视以前的,没有学习的吕蒙,尊重的是有文化底蕴的吕蒙。

生:轻视的是没有认真读书的吕蒙,尊重现在的有学识的吕蒙。

生:轻视记忆中无才的阿蒙,尊重如今有远见和军事才能的吕蒙。

师:他面对的对象没有变,都是同一个人哦。

生:因为知识改变了吕蒙,所以鲁肃像是面对的两个人。

生:在肉体上,这是同一个人,在精神和灵魂上,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

师:张艺凡有哲学思维!吕蒙在很短时间就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在军事上,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我们还看到吕蒙的?

生:超级聪明。

生:超级努力。

生:超级接受能力。

生:超级记忆能力。

生:懂钻研,领悟快。

师:鲁肃超级轻视才疏学浅的吕蒙,尊重超级学习力的吕蒙,让我们看到?

生:学习使人变化之大。

生:学习对一个人影响很大,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生:知识使人敬畏。

生:知识给人力量,改变人生。

师:老师简直爱死你们了!

师:我们感觉到了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发生巨大变化,那么吕蒙呢?

课文中,吕蒙怎样回应鲁肃呢?试想象,并添加表示吕蒙神态或心理的语气词。

【屏显】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      )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生:赞叹

生:自豪

生:傲娇

生:爽朗大笑

师:接受朗读想象挑战吧。你们用傲娇的、自傲的、语气读给我听一听。

师:我以期待的心情在等你们的语音啊!

(学生陆续发出朗读语音。

师:孙箐欢同学读出吕蒙的傲娇啊!

师:张艺凡,除了自豪,还能体会吕蒙说话中带有什么的心情?

生:高兴于鲁肃的赞叹。

师:有没有朋友之间的调侃?

生:有。

师:我们似乎能想象他们抚背赞叹调侃的样子。

师:不过瘾。

生:吕蒙调侃鲁肃。

生:还有说完话两人拍案大笑的样子。

师:中国男人之间的欣赏表达方式。

师:用我们现代人的表达方式,吕蒙(     )地说——

生:吕蒙自豪中带着调侃地语气说,我也是有改变的呀,兄弟可要擦亮眼睛好好地再认识我一遍啊!

师:孩子们,吕蒙自豪傲娇的背后是来自于对?

生:体现了他的自信。

生:对自己学习成果的肯定。

生:有了文化底气啊!

师:用我们学校镌刻在石头上的校园文化表达就是——

生:我自信,我快乐,我成功。

师:长兄你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这里的“见事”和我们理解的不一样。这里是?

生:知晓事情。

生:有点洋洋自得,小骄傲。

师:注意感叹号,我们要读出一份感慨。根据老师提示的语气再读三遍:

【屏显】

吕蒙用自豪的语气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吕蒙用得意的语气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吕蒙用感慨的语气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师:好了,自由畅谈时间到了:三个人物,你最喜欢谁?谁的感慨更强烈?

生:我最喜欢鲁肃,他的感慨最强烈,他敬才爱才,对朋友的进步感到开心,他豪爽而不失军人风度。

生:我最喜欢吕蒙,他虽然开始不愿学习,但在孙权的劝说下努力读书,然后成才,发出“士别三日,既更刮目相看”的感慨,感慨学习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师:同学们现在知道了吧,千万不能小瞧一个努力读书的人。

生:我喜欢吕蒙,他虽然一开始一根筋不肯读书,但后来经过孙权的一番现身说法,循循善诱,他知错就改,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种精神很可贵。

生:我喜欢吕蒙,聪明努力,听从建议,知错就改。

师:听从劝诫,将想法变成行动,有超强的意志力,这样的人,我也感慨,我也喜欢。

师:鲁肃的确是个直率豪爽之人,不以资历论英雄。才华第一。

师:有没有喜欢孙权的?

生:孙权很懂得劝谏艺术,作为一代君王,虽然政务繁忙,仍然读书学习。

师:孙权有君王气度,不为吕蒙找借口而生气。

师:尝试你就是孙权,你就是鲁肃,你就是吕蒙,用第一人称说说看呢。

【屏显】

我最喜欢                  (孙权、吕蒙或鲁肃),                           (孙权、吕蒙或鲁肃)的感慨最强烈。

(孙权、吕蒙或鲁肃)想:                (尝试用第一人称)。

生:孙权想,孺子可教也,不愧是我吴国的大将,如此的聪慧,我相信他以后一定可以做出一番事业!

生:我用现身说法劝吕蒙,使吕蒙学习。我身为一代君王,政事繁忙,但我挤出时间来学习,来读书,来充实自己,以此更好地治理我的国家,使人民信服,安居乐业。难道你不该学吗?

师:这就叫其身正,不令而行。以身作则,躬亲垂范,这样的君王难怪连对手也赞叹啊!反问也拷问人心呢!

师:哈哈,周老师超级喜欢这三个历史人物,但分三个角色写了三段话,水平还是不及你们的。我们读一读:

【屏显】

我最喜欢孙权,我认为孙权感慨最强烈。孙权想,我怎么这么会劝人呢。原本找各种借口推辞的吕蒙,没想到经过我的现身说法,就接受规劝,并付诸实际行动,广泛涉猎,最终成为将帅之才。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潜力都是无限啊。

我最喜欢吕蒙,吕蒙感慨最强烈。吕蒙想,学习真是奇妙的事。不是遇上明君,哪有我的今天。君主重用我,赋予我将军特权,还劝诫我要好好学习。我一定竭尽股肱之力,报答君主。

我最喜欢鲁肃,鲁肃感慨最强烈。鲁肃想,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学习竟然这样神奇!想当初,吴下阿蒙要才干没才干,要谋略没谋略。可如今,才略在我之上,我也应该及时充电,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师:四个感叹号,我们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他们的感慨。他们共同的感慨——

生:学习真重要啊!

生:学习对人影响真大啊!

生:什么时候学习都不迟啊!

师:不要感慨,现在提倡终身学习理念。我们都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和行动。

师:还有一个问号也有意思:

【屏显】

读一读下列反问句,请问,

孙权的原意是什么?本意是什么?卿言多务,孰若孤?

生:劝诫吕蒙读书。

孙权的原意是:爱卿说事务多,可是,谁的事务比得上我呢?

孙权的本意是:爱卿说事务多,但你再多也比不上我多。

师:修辞学上的反问,常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在所有的辞格中也是一种奇特的辞法,除了知切情急的特殊情形之外,总是不用它。

师:孙权遇到的情急情形是怎样的?想象一下。

生:吕蒙不知上进,不愿意学习。

生:吕蒙拒绝学习。

生:吕蒙面对读书选择逃避。

师:也就是说,孙权乍一听吕蒙以军中多务繁忙推辞,心里还是?

生:有一点点生气。

生:有点生气着急的。

生:为他着想,希望他认真读书。

师:孙权身居君王要位,吕蒙身居人臣要职,君主劝人臣广泛涉猎,学习治国方略,可是,吕蒙竟然以军中事务繁多推辞不读书。

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权使用反问,是情急之下的?

生:担忧。

生:是最正式的一种提醒。

生:是对部下的最严格的要求。

师:也是对部下最耐心地教导。

师:如果我们变成肯定句,就是这样的:

卿言多务,不若孤。

生:失去这些情感,体现不到孙权的良苦用心。

师:所以说,这样的反问用情至深。

生:很委婉,有人情味。

师:也给部下以回旋与思考的余地,很有沟通艺术。

第三部分 强烈的文字精神
师:我们一起来体会感叹号和反问的魅力:

【屏显】

感叹与反问属于修辞学范畴。

感叹辞约有三类形式:添加“呵”“呀”“呜呼”“哉”“夫”等感叹词于直陈句的前后;

寓感叹的意思于设问的句式;

寓感叹的意思于倒装的句法。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教者批注:这里的“设问”,包含“提问与激问”。提问指我们现在理解的设问,激问则指反问。文中的“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是寓感叹的意思于反问的句式。)

【屏显】
宋人李耆卿在所著的《文章精义》中说:“欧阳永叔《五代史》,赞首必有呜呼二字,固是世变可叹,亦是此老文字遇感叹处便精神!
师: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这部书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资治通鉴》之《孙权劝学》大约也因这四个感叹处,让文字有了精神!这里的文字精神有什么呢?

【屏显】

我读到了《孙权劝学》中             的文字精神。

生:东吴君主孙权博览群书,具有远见卓识。

生:我读到了《孙权劝学》中以史为鉴的文字精神。

生:我读到了《孙权劝学》中立场分明的文字精神。

生:上级对下级的器重与关切。

生:拥有超级学习力能重塑自我。

生:学识广博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生:只要将学习付诸到行动中,永远都不算晚。

……

师:深沉又复杂的感叹,情急又用情的反问,让《孙权劝学》中的历史人物对话生动,形象立体鲜活,再加上详略安排的精当和侧面烘托,增添了艺术之美。

第四部分 终身学习的使命
师:同学们,孙权、吕蒙、鲁肃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才。可是,除了孙权家境稍好,而吕蒙、鲁肃却是出身在贫苦之家。
吕蒙幸运遇上君主孙权劝学,你们也幸运遇上周老师劝学。今天请你也用一句话或一句诗文来劝劝身边的同学、好友或亲人,让他们也加入终身学习的行列吧。
生:多读书吧,腹有诗书气自华。
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师:周老师阅读美国丹▪苏利文和加拿大凯瑟琳▪野村合著的《终身学习》,这是一本让我们的思维、能力和价值不断迭代的书,也是一本促进我们成长的好书,我也选几句劝学的励志名言送给大家:
【屏显】
一个人更美好的明天,对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一生的成长法则:明天总比昨天更美好。
【屏显】
要想使“明天”比“昨天”更美好,首先你得希望,你得相信——
无论身处人生的哪个阶段,无论当下境况如何,美好的将来是可以达成的。
【屏显】
要想使成长最大化,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始终如一地关注自己成长的方向,这样你就能不断做出关于成长的决定和选择。这种方法叫——成长聚焦器。
【屏显】
将精力转化为学习,将人生赋予终身学习。
不断学习的能力能使我们再接再厉,有更美好的将来。
师:知道今天课前请你们准备的小本本用途了吗?
生:晓得咯,摘录名句。
师:周老师今天还改用一句网络流行语送给你们哦,希望开学见到更美丽、更美好的你们!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因为学习让我们的人生格外美好。
师:下课啦!
生:老师辛苦啦!谢谢老师!
师:也感谢始终坚持的你们!
整理:2020年2月6日凌晨01:12
校对:2020年2月13日凌晨
作者简介:周忠玉,江苏盐城射阳县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工作室成员,语文湿地青春课堂主编。市教坛新秀,县“鹤乡教育英才”,县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古文及群诗阅读研究者。微课国家级一等奖。“一师一优课”省优。省“名师课堂”直播课。在湖北、河北、浙江等地开设公开课及讲座。参与、主持四个省市级课题。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江苏教育》等学术期刊公开发表文章30多篇。青春语文原创课例约30篇。积累文字约百万。
从乡村到县城,前16年是一个人的自得其乐,2013年起,跟着王君老师边走边唱,唱响出一群人的青春语文欢歌。

策划:@青春课堂编辑部

编辑:周忠玉 陆艳 冯小晗

卷首:陆艳

终审:周忠玉

制作:冯小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