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旧址

 动力实体能 2020-02-16

小布是宁都县西北的一个乡镇。境内群山环抱,丘陵起伏,这里曾经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他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到在第一次反“围剿”之前将部队“集中于江西宁都县的黄陂、小布地区”,这其中的“小布地区”就是红军于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后,1931年1月中旬初建立第一支无线电通信队的小布。红军无线电通信队的诞生,不仅标志着我军开始有了现代化的装备,而且也标志着我军有了一支新的兵种。

“一部半电台”起家

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之前是没有无线电通信装备的,红军的作战大多是依靠徒步或骑马送信以及少量的有线电话来指挥。然而,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和战争规模的扩大,这种落后的通信方式已经很难满足战争的需求。因此,拥有一支自己的无线电通信队显得尤为迫切,正如1930年9月17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毛泽东在二打长沙后给中央的报告中所指出的“此次攻打长沙不克”,原因之一是“技术条件不具备……如无线电等我们也没有,以致两个军团联络不好,因而失机”。

太赞了:7座神车就它了!还不抓紧来一辆

1930年12月,蒋介石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这次战役以敌人的彻底失败而告终,红军在龙冈战斗中取得了活捉敌师长张辉瓒,全歼敌军9000余人,缴获各种武器9000余件的辉煌战绩。

在龙冈战斗中,红军缴获了一部电台和俘虏了无线电技术人员10名。可惜的是,当时红军战士从未见过这种东西,又出于对敌人的愤恨,就把这部能收能报的电台砸成了一部只能收不能报的电台,于是就成了“半部电台”。当这“半部电台”送到小布红军总部时,毛泽东、朱德还是非常高兴,因为这毕竟是一部带着“耳朵”可以收听情报的电台,并因此立即下了一道命令:“胜利后须注意收缴敌之军旗及无线电机不准破坏,并须收集整部机器及无线电机务员、报务员……”在龙冈大捷之后的东韶战斗中,红军在痛击谭道源师时又缴获了一部电台。这次,由于有了那道命令的保障,红军战士们将这部电台完好无损地送到了小布红军总部,这样红军便开始有了自己的电台,也因此有了“一部半电台”起家的说法。

1931年1月4日下午,毛泽东和朱德在小布红军总部亲切接见了刚刚参加红军的王诤、刘寅等无线电人员。毛泽东热情而充满期望地对他们说:“好,欢迎你们,欢迎你们当红军,无线电还是个新技术,你们学了这一门很有用,也很难得,现在你们参加了红军,就要把你们的这些技术用来为工人、农民服务,希望你们好好地为红军建立无线电通信努力工作。”朱德也鼓励地说:“你们先把工作搞起来,不要看红军现没有电台,无论大小武器装备,凡是白军有的,红军也会有;没有的,敌人会给我们送来。没有人,我们可以训练,也还会陆续有人从白军中来,革命事业是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

1月6日,在小布红军总参谋处的院子里,在王诤、刘寅等人的操作下,红军将缴获的一部半电台进行了首次安装试机,成功地建立起了第一部电台,并抄收了国民党中央社发布的新闻,在当时苏区连报纸都很难看到的情况下,红军总部异常高兴。这部新组建的电台实际上便是我军最早的无线电台,红一方面军的无线电通信工作便由此开始。1月中旬初,红军总部在这一部半电台的基础上在宁都小布的陈家土楼成立了红一方面军无线电通信队,红军总部任命王诤为队长,冯文彬为政委,无线电通信队编制共100多人,除技术人员外,还有监护排、运输班、炊事班等。毛泽东曾对无线电通信队的建立给予极高的评价:“无线电通信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有了无线电通信,部队就可以撒得开,收得拢了。”

龚氏家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诞生旧址,由部队出资重建,2008年3月落成。

我军无线电通信人才培养的开端

新组建的无线电通信队,技术人员大多是从国民党军队随机俘虏过来的。为了充分发挥无线电台的作用,建立红军的无线电指挥联络网,需要拥有更多的无线电技术人员,为此红军总部决定开办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以培养更多的无线电技术人员,来不断壮大我军的无线电通信事业。1931年1月28日,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毛泽东于小布总部签发“调学生学无线电的命令”,随后,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在小布陈家土楼正式开课。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招收了12名学员,他们大多是从各军选调的思想、文化素质好的同志,其中有三名女同志,他们开始了为期四个月的训练班生活。无线电训练班设在无线电通信队内,教师是电台的技术人员。

毛泽东、朱德对这个训练班非常重视,经常抽出时间给训练班作形势报告,上政治课。在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开学时,毛泽东亲自为学员上政治课,说:“做任何工作,都应该知道他的重要性,红军缺少电台,就好比缺鲁班石一样。”于是,毛泽东给学员讲了鲁班石的故事,故事讲完了,他又说:“红军今后要大发展,一块块分割的苏区,要你们从空中架一座桥梁,把它连接起来,大家想想看,你们不是红军的鲁班石吗?”朱德则鼓励学员:“在建设红军无线电通信事业中要不怕困难,在红军的字典里是没有‘困难’二字的……”无线电训练班的教学条件非常的简陋,他们把树荫作课堂,石板当桌子,电键不够用时,就用左手的大拇指作电键来练习,铅笔用到手指捏不住了,就套上小竹管继续使用;无线电训练班的教室也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迁,他们从小布到青塘,又到吉安东固坳。尽管如此,无线电训练班的学员始终牢记毛泽东、朱德的教诲,克服了种种困难,他们成长为红军队伍中的无线电技术骨干,并正式走上了无线电通信技术岗位。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的开办不仅为中央苏区、湘赣、湘鄂赣苏区的无线电通信工作的开展输送了宝贵的人才,而且为红军以后的无线电训练班继续开办,培养更多的无线电技术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标志着我军从此开始了无线电通信人才的培养。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发电机(模型)

我军技术侦察兵的开端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后,红军虽然已经有了自己的电台,但是这并不完整的“一部半电台”还是不可能建立两地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为了充分发挥这一部半电台的作用,队长王诤向政委冯文彬建议,可利用这一部半电台对敌人电台之间的通报进行监听。这一建议立即得到红军总部的赞同。于是,新组建的红军电台每天的任务除了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电讯外,主要就是监听敌军电台,抄收敌军电讯,帮助红军总部及时了解敌军的动向,为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人作战略决策提供参考情报。这时候的红军无线电通信人员实际上就是起着技术侦察兵的作用,也可以说,我军的技术侦察兵就是从宁都小布开始的。

很快,无线电侦察的作用显现出来了。第二次反“围剿”战斗打响前夕,红军电台依旧每日密切收听敌军情报。1931年5月15日黄昏时候,红军电台截获了公秉藩师部电台与该师在吉安留守处的电台明码通报,得知敌人将进攻红军驻地东固的重要情报,并立即将这份重要情报送到红军总部。毛泽东、朱德根据这份重要情报立即进行临战前战略部署。16日,第二次反“围剿”第一仗打响了,由于红军的准备充分,下午,红军电台便在白云山指挥所收到了公秉藩师电台连续拍发的“sos”紧急求救呼号,不一会,王金钰师部也发出了“sos”紧急求救呼号,这说明第二次反“围剿”首仗告捷,胜利的消息先从红军电台传出,红军电台也因此受到朱德总司令的表扬。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旧址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红军从没有电台到拥有一部半简陋的电台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毛泽东、朱德的高度重视下,无线电通信事业得到不断发展壮大。至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红军先后缴获了敌人电台8部,这时,红军已发展到了6个无线电分队。无线电通信队也逐步升格为无线电大队后扩改为无线电总队,并建立了无线电侦察台和无线电指挥网。随着电台数量的增多,力量的增强,1931年6月2日,实现了红军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无线电通报;9月下旬,实现了中央苏区与上海党中央的第一次通报;11月7日,建立的第一个文字新闻广播电台正式开播。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第26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等领导下在宁都起义,又带来了40余名报务人员和机务人员,配有8部电台。这样,红军电台总数增到了16部,红军的通信力量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在人才培养上,从宁都小布开办的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到1932年初在瑞金洋溪发展为红军第一所通信学校,至长征前办了11期,共训练无线、有线、司号、旗语、讯号、徒步等各类通信人员2100余人。

在短短的时间里,红军的无线电通信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红军中的无线电通信联络网已形成,从此,无线电通信成为红军作战的主要指挥联络方式,也实现了朱德总司令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预言。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旧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