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管笔记 | 经济学300年(一): 古典经济学时代!

 成博士旅游频道 2020-02-16
TEACHER SDAY

成博士开学了!忙!

没工夫写旅游攻略了。

给大家分享硕士博士期间的读书笔记。

我当年读书的时候,会把一本书的内容,提纲挈领录入电脑。

所以这都是我的原创笔记。

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有兴趣。

先发布几天看看效果吧。

本学期,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基础教育也是本公众号的一个重要领域。

今天推出的是《经济学300年》,我觉得对于经管院的本科生,作为入门读物是很好的。可以迅速了解300年以来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及主要观点。作者写的非常通俗易懂。

对这种形式,大家有什么建议。

请有兴趣的读者留言!


第一部分  古典经济学(1556-1870)

1
第一章 从蒙克莱田谈起—300年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1

一、最初的经济学

古希腊经济学:“家政学”、“家政管理学”。微观。色诺芬《经济论》,讲述如何管理自己的财产。

蒙克莱田(1575~1622):主张法国国王适应变化了的形势,积极干预管理国家经济生活。1615《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推崇国家干预或管理经济的经济学。“为政府管家”。

2

二、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

法国:柯尔培尔把重商主义推向极端。魁奈、杜尔阁的重农学派。

英国:重商主义:托马斯.孟;配第。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思想。李嘉图劳动价值论。

一些学者沿着斯密学说非主流路线前进,经济数量关系领域被拓宽,效用或边际效用价值论。

马歇尔进行了综合,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3

三、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通论》发表,凯恩斯学说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称为“凯恩斯革命”

滞涨发生,凯恩斯学派分裂。新剑桥学派、凯恩斯主流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自由主义学说复兴,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

产权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市场制度与自由选择原理运用于政治领域)。

供给学派打出萨伊“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这一自由主义旗号。

4

四、向精确的、实用的经济科学迈进

大多经济研究者变成实用主义者。计量经济学发展。投入-产出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2
第二章 以金钱为唯一财富的学说—重商主义经济学

1

一、重商主义的兴起

自然经济条件下,交换的目的是换回自己可用的物品,货币是中介。

15、16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晚期,产生了一种以金钱为唯一财富,引导国家追求金钱为目标的经济学说,称为重商主义。它是西欧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反映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2

二、少输出货币,多吸收金银

背景:国王需要挥霍,怎么弄钱?一个造币厂人员说:如果我们向国外购买的商品少于我们所出售给外国的商品数额,金银就会流向英国。

即“少买多卖”的货币差额论。需要国家干预经济,扶持本国工商业,排挤和限制外国人。

恩格斯说,重商主义像是“守财奴”,双手抱着心爱的钱袋,用妒忌猜疑的眼光打量自己的邻居。

3

三、贸易出超,生财之道

晚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à贸易差额论。

托马斯.孟(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1571~1641):对外贸易才是国家致富的手段,国内商业只能作为对外贸易的辅助措施。国家坚持的原则: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多。

国家财富的增加,与金银输出没有多大关系,输出货币换得商品是增加财富的一种手段。储存货币固然可使金银增加,但把金银不断投入经营海外贸易中,能使金银财富更快增加。

法国重商主义。政治家直接操作。柯尔培尔(1619~1683)主义:西欧流通的货币总量是一定的,法国要致富,必须从其他国家获取货币,办法是发展对外贸易。采取措施扶持出口工业,采取关税保护。保证出口,限制进口。

每个国家都想致富,贸易战争出现了。海军大发展。

4

四、对重商主义的透析

英法领先世界经济潮流200年。说明那时候的重商主义理论和政策,适合当时经济社会发展。

5

五、重商主义实践的成功与失败

西班牙陷阱:因为骤然富有而贫穷。西班牙最初以追求金银货币为目标,积累大量财富。国内商品价格高于国外,生产不如进口。

西班牙新兴阶层没有受到政权保护,在各国保护国内产业和商业环境下,西班牙放弃。

英国的成功。贩运、运输,出口,技术进步、法律制度。通过海外贸易盈余赚取金银货币的国家战略,使英国产权发生变化,产权配置向商人和资本家转移。社会精华部分逐渐成为商业和实业阶级。产权是增量资产的产权,向商人和实业阶级转移。

法国。法国经历了大革命完成制度和体制转型。

3
第三章 古典经济学之父:威廉.配第

配第(1623-1687)《赋税论》、《政治算数》。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1

一、奠定劳动价值论基础

财富: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一个人是否富有,要看他的吃喝穿戴,即实际的享受。如果财力不加以利用,他的富有是潜在或假想的。

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劳动决定价值。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分工。

配第不是彻底的劳动价值论者,二元价值论。土地和劳动都可以作为度量商品价值的尺度。例如,一头小牛在未开垦土地放牧,1年后长了200斤肉,够一个人吃50天,土地生产出了50天口粮的价值。

3

二、地租理论引起的工资、利息思想

配第所说的地租是指剩余价值。即农业劳动者在土地上劳动减去各种费用剩下的部分。

一般地租:若干年的平均数。

级差地租:因土地肥沃以及距离市场远近产生。

土地价格:土地价格就是预买一定年限的地租。大约21年。

配第的理论表明了一种自然财富观:一个国家拥有广大的面积,地理位置优越,财富增长将比较有利。

4
第四章 农业和商业是财富的两个乳头

布阿吉尔贝尔(1646-1714),法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

背景:法国农业疲敝。他认为原因在于农民缺乏资本,并且农产品不好销售,而这个根子又在商业。商业发展不起来是因为税收盘剥太高。连锁反应就是占社会大多数的农民收入少,消费也就少,这又缩小了农产品市场。

他认为商业是帮助农业实现合理的价格,把产品流转到需要他们的人手里,生产者得到再生产所需的资金,消费者实现消费。生产与消费是相互依赖的。这是一种消费刺激生产论。

解决出路是发展农业和商业,要求商业自由、税收公平。

关于财富,他和重商主义完全对立。认为货币只是手段,对生活有用的货物才是目的。

5
第五章 重农主义:魁奈

魁奈(1694-1774),法国重农主义代表。《经济表》。

背景:社会矛盾尖锐。资本主义经营的小农场剧增,工商业越来越重要,但受到重商主义政策管制以及税收的阻碍。

要求摧毁政府的限制,寻找“自然秩序”。

《经济表》第一次描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三个阶级:土地所有者地主,生产阶级(农场主、农业工人),不生产阶级(工商业中的资本家和工人)。

6
第六章  亚当斯密

斯密(1723-1790),工厂手工业时期集大成的经济学家。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1

一、 财富观

赞同重农主义,认为一国财富多少不是金银,而是可供消费的物品。

站在财富增长的立场,勤劳与储蓄是好的。 储蓄可转换为投资。

分工生产,相互交换增加财富。劳动人数越多,效率越高,财富增长越快。分工和劳动都取决于资本积累,有资本才能分工。而资本源于储蓄。

2

二、 价值论

劳动创造价值。价值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劳动是衡量交换价值的尺度。

三种收入构成价值:利润、地租、工资。

3

三、 看不见的手

自由经济的人性基础:经济人假设。自由经济使得自由达到最优配置,从而财富增加。

参与经济生活的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最大收益,并且每个人对自己的经济活动能做出比其他人更正确的决策。每个人都是利己的,但后果是利他的。“我们获得饮食,绝不是靠肉店、面包店老板的恩惠,而是他们自己的利益。”。

看不见的手在幕后组织经济,不需要看得见的手。马克思说,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到各部门和生产者之间。

自由促进财富是有条件的:经济自由要求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环境。非洲的失败。

政府是守夜人角色,不干预经济。“小政府”。对外保证不受外国侵略,对内保证每个人不受欺负。要求司法公正。

理论创新之处:

初步创立了客观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创造财富的劳动不仅仅是外贸和农业劳动。

创立了包括国内与国外经济的比较系统的经济学理论。

经济人理论-奠定了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前提。

看不见得手理论-奠定了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基本理论。

政府是守夜人理论-奠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基本理论。

分工与市场相互促进论。

以个人为本位的研究方法。

经济学就是要富民强国。

意义:为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哲学基础,从而有利于其今后在更广阔的领域、空间发展。第一次使经济学成为一门比较系统化的社会科学。经济自由主义的奠基人。

7
第七章 彻底的劳动价值论李嘉图

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完成者,古典学派的最后一名代表

1

一、彻底的劳动价值论

李嘉图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他继承了斯密理论中的科学因素,坚持商品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原理,并批评了斯密价值论中的错误。他提出决定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不仅有活劳动,还有投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

2

二、以利润为中心的分配论

他认为全部价值由劳动产生,并在3个阶级间分配:工资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利润是工资以上的余额,地租是工资和利润以上的余额。由此说明了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的对立。

3

三、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8
第八章 萨伊

萨伊(1767-1832),法国人。斯密学说在欧洲大陆的传播者,开创了经济学数量研究先河。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供给学派以他的理论为基础。

1

一、财富观

将财富的观念扩展到所有领域,认为财富是物品和服务的总和。财富的性质是能满足人的需要,具有效用,也就有价值。提出了“无形产品”概念。画家VS音乐家。

驳斥了自斯密至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谬论,他指出土地、资本和劳动一样,凡能给行为人带来效用的东西,都是价值的源泉。生产创造效用而非物质,这就开了主观价值论(边际效用论)的滥觞。

萨伊的理论是后来三次产业划分的依据。

2

二、萨伊定律

萨伊否定生产过剩的存在,提出了著名的“供给能够创造其本身的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的观点,即所谓的“萨伊定律“(Say's Law)。萨伊认为商品买卖实质上是商品交换,货币只在刹那间起媒介作用。产品总是用产品来购买,买者同时也就是卖者,买卖是完全统一的。因此,商品的供给会为自己创造出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必定是相等的。局部供求不一致也会因价格机制的调节而达到均衡。

9
第九章 西斯蒙第

西斯蒙第(1773-1842),瑞士人。

基本假设:消费先于生产。人首先是消费者,消费是财富的促进剂。

正常社会中,生产不是无限的,“生产应该适应社会收入”。

分配:资本主义纷争和祸乱在于分配不公,富人只能刺激奢侈消费,小生产者和穷人是基本消费的主力军。因此,需要借助国家调节,大致拉平收入。保留和发展小生产者。

10
第十章 德国的历史学派

有自己历史传统和文化根基。形成了日耳曼色彩的经济思想,历史学派。

和亚当斯密的个人主义哲学不同,德国的国家主义色彩比较浓厚。个人自由、个人意志必须与国家目的、国家意志一致。

旧历史学派:罗雪尔等认为,经济学说必须同时间和地点,也就是当时的历史环境相联系。他们否认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普遍规律,认为各民族、各国家有自己的发展道路。经济学应该成为研究各民族经济发展特殊道路的科学。

新历史学派:施穆勒注重历史统计资料,即历史统计方法。强调事实资料。如恩格尔系数。后来美国经济学受到影响。

德国拒绝英法模式,在发展个人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同时要求国家发挥作用。日本后来借用了这一模式。两个国家民族主义狂热,走向国家主义经济极端。

李斯特的民族经济。国家保护主义的理论盾牌。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重要。落后国家需要培植生产力,进入先进国家行列,取得平等地位,才有能力奉行自由主义学说。

生产力的培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国家未来的生产力。国家不能贪图眼前财富和利益。

李斯特主张对外贸易保护,对内工商自由。为此反对李嘉图的贸易理论。认为英法古典经济理论建立在“世界主义”基础上,要求全世界统一于“世界联盟”,考虑的是全人类,但没有考虑国家。

11
第十一章  马克思

资本论,是两边不讨好的学说。

1

一、资本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自由劳动力。当货币与劳动力交换,转化为资本。因为劳动力作为商品,具有特殊性,能生产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将劳动时间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产生剩余价值。财富于是向资本家集中,无产阶级贫困化。

2

二、资本的再生产

即资本的流通。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带着更多的价值回到货币资本形态。实现了增值。

3

三、资本的分配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是按资分配。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由不同的资本家共同占有。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即阶级剥削。需要阶级斗争。

12
小结 古典学派及贡献

在英国从配第开始,以李嘉图是完成者和结束者。追随者包括大小穆勒。

成就:经济学的启蒙运动,经济学达到了第一个高峰。

核心观点:分工和自由交换,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信条;资本是经济发展的永动机,虽然存在剥削,但利大于弊。


联系公众号作者:成英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