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虑时代:慢一点,才能更快地到达

 长今手帐 2020-02-16

NO.215

CHANGJIN

在这个节奏快速、信息爆炸、焦虑爆发的年代,在比如“00后已经年薪百万”“90后已经年薪千万”,“时代抛弃你的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比你牛逼的人比你还努力”等一系列咄咄逼人的文章和演说前,我们似乎都不敢慢一步,每天醒来就要将自己上紧发条,小跑着往前,以为这样,我们才能努力追赶上那些牛逼闪闪的人。

但其实,在这个焦虑年代,慢一点,你才会更快。慢一点,你才会更迅速地抵达你要去的远方。

1

二零一六的时候公司一个同事因为连轴加班而没法参加深圳国际马拉松,把名额让给了我,我兴奋不已。但在当时我从来都没有去跑过马拉松,半程马拉松21公里多并不是一个看起来容易的挑战。

公司的团队在开跑的当天六点钟集合开始热身运动,领导看到我做热身运动的时候问了我一下,之前是不是经常跑步,我说,偶尔会跑,初中跑过耐力跑4000米冠军。老板点点头,嗯,看得出来有练过,待会好好跑。

而公司做啦啦队的人看到我这个小女生要跑半程马拉松,都在一边开着玩笑说——等下不要一开跑就回来了啊。你行不行啊,跑这么长。不行就赶紧回来哈。

我笑笑。那时候我不知道为何,也不为赌气,但我觉得我是可以完成那场半程马拉松的。

刚开始跑到五公里的时候,我开始在补给站拼命吃能量蕉和拿着海绵往身上浇水,那天的天气有点阴,但我的全身似乎都在冒烟,运动服似乎都已经被汗水湿透而黏在了身上,非常不舒服,我的脸在发烫,我的脚在发热,我的喉咙非常干渴。

那时候我已经完全脱离了跟我一起出发的同事了,从群里的动态看,我是跑得最慢的那一个。

然后我在心里告诉自己,跑到第10公里那块牌就好了,这也算是对自己的挑战,毕竟我从来没有一次性跑过10公里。有了目标之后,我依旧按着自己的节奏,到了补给站的时候就放慢步伐下来吃能量蕉、喝水、用海绵往身上挤水降低身上的热度,然后再继续听着音乐往前跑。

不知不觉就到了第10公里的牌子,但我的身体状态却很好,于是转变想法,告诉自己,再跑5公里吧,接下来的每一公里你就开始回忆自己过去的五年,如果再还能跑,你就继续倒着回想。就这样,不管我身边的人跑得多快,我都自顾自地听歌、休息,然后继续往前,实在太累了就慢一点,觉得恢复很多就加快一点点,也会停下来拍照和看看风景。跑到最后的时候依旧活蹦乱跳,我以2小时30分钟左右的时候跑完整场半程马拉松,而且在结束的时候依旧身体状态很好,过程中也没有出现任何脚抽筋、脚痛等状况。而那天一个团队去参赛的,几个男同事都相继在中途脚抽筋而退出,许多坚持跑完的也累得气喘吁吁,而我,却跟出发时候的状态不会差很多。

后来再回想,也是惊讶于自己竟然第一次参赛就能顺利完成21公里的半程马拉松。究其原因在于——我没有比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奏,不会像其他人一样看到别人跑得快就拼命往前跟上(当然为了争名次的人除外),所以即使我在开始是很慢的,到后面反倒成了“更快”的人。

慢一点,只要你知道自己的节奏在哪里,跟着自己的节奏走,你会发现自己会有更大的提升和进步,更快抵达你要去的地方。

2

我在高中的时候班上有一个男生平时学习成绩一般,看起来也是慢性子的,但他总是每天坚持早晨跑步5公里然后再去教室学习,成绩排名出来他都不算是靠前的,但久了就会发现,他的名次是一次次在往前靠的,到后来成了全年级前三。高考的时候他考试失利考了华南师范大学,在别人看来,那已经是广东省里不错的学校了,但他仍旧选择放弃而回来复读。第二年高考他上了武汉大学,大学毕业后选择了考研,听说第一年也是没考上,因为他的目标是北大的哲学系,全国只招收3个人。他自己租了房子备考一年,后来在同学口中得知,他真的成了那三分之一。

我的同学说,他的目标一直是北大,如果当时考上华南师范读下去了,没考上北大研究生就放弃了,也许他一辈子都实现不了他的这个梦想,但他是那种有自己节奏而且不会被别人干扰的人,正因为这样,才会终究抵达了他梦想要去的地方。

一个人有自己的节奏,就像《蜗牛》的歌词唱的——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

小小的天流过的泪和汗

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人生很多时候就像马拉松,刚开始跑得快的人不一定最后能跑得快,刚开始跑得慢的人也不见得一定会落后和失败。从名校出来的人不见得日后一定比普通学校出来的厉害一百倍,从寒门出身的人也不见得以后会比含着金钥匙出身的人差劲,一切都在于自己对于自己的把控。

3

我是在无意中知道琦琦的,行动派创始人,一个看起来柔柔弱弱的小女生,但当你看过她的故事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人就是身上自带光芒的人,她是一个看起来能量满满的人。她曾分享过她在戈壁滩三天徒步88公里的故事,戈壁滩的环境是十分艰苦的,如她的朋友说的——“ 熬过40度高温烈日暴晒,在十级大风中逆风迈步,顶着在戈壁极端罕见的大雨半夜出发,也在五米开外根本看不见人的七级沙尘暴中艰难前行。”而最后她和她的团队是最先抵达终点的人,而且她在三天的徒步中都可以每天最快到达终点而且全程下来没有一个脚泡,最后一天到达酒店还能活蹦乱跳。

在这其中的感受,她讲到了“节奏”,无论周边的小伙伴的速度如何,她都保持着自己的节奏,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该前进的时候前进。她如今是个教育行业的创业者,在这个创业满天飞的时代,能够让自己的东西日益强大起来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更难得可贵的是,她的公司的前景越来越好,业务范围越做越大,而翻看她的微博,有的时候分享生活,有的时候推荐书单,有的时候到处旅行,她有着她自己的节奏所在,所以一切也都好得不慌不乱。

4

每个人在这个年代都需要有向内的力量,即向内寻找自己所需,倾听自己的声音,把握自己的节奏,才能在时代的洪流里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来而不被他人所左右而手忙脚乱。慢一点,你才能不慌不乱地到达你要去的地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