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纳谏言与独断专行:分析刘邦与项羽的领导风格及用人得失

 二岸猿声啼不尽 2020-02-17

汉高祖五年五月,天下大定,兵罢归家。刘邦在洛阳南宫置酒大会,为了总结历史经验,他问下属们说:“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于是,王陵起身回答说,陛下每次使人攻城略地,都本着“与天下同其利”的原则,把夺取的土地分封给诸将,所以人人肯尽力;而项羽则不然,他过于自私自利,不按功行赏,反而“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最终导致众叛亲离,一败涂地。刘邦听完后,认为王陵“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说自己之所以胜利,是因为能够任用萧何、韩信和张良这三个人杰,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肯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显然,刘邦夸大了三杰在历史上的作用,并且贬低了诸将和士兵们的价值,其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突出自己的能力,在暗示自己是多么的圣明。王陵认为刘邦胸襟宽大,肯与天下人同利,因而才战胜了项羽,这样的话,刘邦也就没什么了不起了,如果换另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来领导,诸将也能在其激励之下勇夺天下。因此,王陵的回答宜乎不能让刘邦满意,刘邦要委婉的告诉大家,自己慧眼识人,能够重用三杰,不仅在胸襟上胜于项羽,在用人才能上也远远高过他,所以才取得了胜利。

从之后的杀功臣做法来看,刘邦哪里有“与天下同利”的胸襟?他对下属的猜忌与迫害要远甚于项羽,他俩其实是同一类人。然而刘邦毕竟战胜了项羽,这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领导风格及用人手段之上。刘邦广纳谏言、集思广益,能够招揽群才而为我所用;项羽则独断专行、事必躬亲,让自己的下属手足无措,此二者之根本区别也。

广纳谏言与独断专行:分析刘邦与项羽的领导风格及用人得失

刘邦为什么能够战胜项羽?

刘邦广纳明谏,能激发下属的活力

刘邦出身平民,曾为泗上亭长,为人乐善好施,与萧何、曹参等为布衣之交。他之所以能够成为起兵讨秦的领导,一是出于父老们的拥戴,二是出于萧曹等人的推却。《史记》说:“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可见刘邦这个领导职位最初被人们视为高风险,只有他敢于担当,故而也就能得到众人的心悦诚服,并无猜忌夺权之忧。

之后刘邦率领众人转战丰、砀,部伍发展到九千余人,便往见项梁,得到其援助,共同拥立了楚怀王。项梁被杀后,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由于当时秦兵尚强,除了项羽之外,谁都不肯充当西征的前锋,最后这件“脏活”又落到了刘邦的头上,他领命后便开启了入关灭秦之旅。

从事后来看,刘邦破关的过程还是比较顺畅的,这得益于他能够广纳明谏的工作作风。过高阳时,他听从郦食其的建议,袭陈留、克开封,攻入了河南之地;又听从张良的谋划,逼降宛城,打开了西进的大门。郦食其与张良并非刘邦的故人,而是半路前来投靠的谋士,双方互相了解得并不深,而刘邦却能够用其计策而不疑,体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

灭秦之后,刘邦一度沉迷于秦国的宫室宝库,但在张良、樊哙的建议下,还是能够克制自我。成为汉中王后,刘邦思得良将,萧何便举荐了韩信,虽然他一向看不起这个人,但在萧何的坚持下,刘邦竟然能够立即拜韩信为大将军,位在绛灌之上。在还定三秦后,刘邦又命韩信与张耳分兵北击赵、代,给予他们充分自主权,使韩信得以将兵自专,尽灭北方诸国。陈平与韩信一样,都曾是从楚国投奔而来,刘邦虽对他有所怀疑,但还是能够“出黄金四万斤,恣所为”,可见其用人之高妙处。

在刘邦的手下,韩信陈平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最终消灭楚国做出了卓越的奉献,这与刘邦的用人风格不无关系。

广纳谏言与独断专行:分析刘邦与项羽的领导风格及用人得失

刘邦的权力最初来自下属的拥戴

项羽独断专行,使下属无处施展身手

相比于刘邦,项羽的领导风格几乎完全相反,这与他的出身多少存在关系。项羽是楚国名将之后,虽然已经国破家亡,但他的叔叔项梁在江东仍有很大的影响力,《史记》就说:“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这样的出身使项羽比起来刘邦来少了几分“亲民”的色彩,刘邦因大度的性格而受到沛县父老的喜爱,项羽则因强力而使吴中子弟皆忌惮。

项羽起兵时,擅自斩杀了会稽太守,并且还击杀数十百人,使得“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这说明项羽的领导权力来源也与刘邦不同,后者的权力来自于人们拥戴与推让,前者则通过暴力来使别人畏服。正因为项羽的领导权力来自于暴力,所以他也必然要采用暴力来维持自己的权力,形成讲究威权的领导作风。

在项梁死后,楚怀王不甘做项氏的傀儡,便利用宋义来牵制项羽。当权力受到威胁之后,项羽采用的还是暴力的手段,他亲自斩杀了自己的上级宋义,并逼迫众将听从他的号令,在权力斗争中击败了楚怀王。之后项羽又在巨鹿之战中击败了秦军主力,使诸侯为之慑服,建立起了引领诸侯的权力。在破关灭秦后,项羽不顾之前的约定,依然按自己的意志来分割天下,将刘邦贬窜到汉中,不给韩王封地,又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埋下了隐患。之后他竟然将名义上的上级楚怀王杀害,从这一刻起,项羽的事业也便开始走下坡,因为他从来就不承认法律与制度,而是迷信由暴力而产生的权力。项羽自己作为下属而杀害了楚王,那么他自然也会猜忌自己的下属是否也会对自己图谋不轨,从而失去了对他们的信任。他始终将权力牢牢的抓在自己手中,任何事都要由自己亲自来做才能放心。

田荣作乱时,项羽亲自引军北击齐国,连战未能下;次年,刘邦率诸侯兵袭击楚国彭城,项羽又亲自引兵三万还击。来回奔命之下,汉军趁田荣与楚国交兵而还定三秦,田横也趁楚国回兵击汉而尽收齐地,只有项羽打了两场胜仗,却毫无战果。在与汉军的持久战下,项羽对范增也失去了信任,不仅没有向属下们放权,居然还要对范增“稍夺之权”,导致范增大怒而离去。

在与汉军的对峙中,身为统帅的项羽居然不顾安危而步入弓箭手的射程范围内,亲自“被甲持戟挑战”,就连刘邦都为之一惊。当彭越偷袭楚军后方粮道时,项羽却像无人可用一样,需要自己亲自去后方与彭越作战,他对大司马曹咎说要坚守成皋,不要与汉军交锋,等自己回来后再做打算。结果统帅一走,前线就遭遇溃败,相比汉军的人才济济来说,楚军仿佛是项羽一个人的军队,离开了他,一切都无法正常运转。而项羽又不肯镇守主力部队,而是要率领精兵到处作战,反而耗费了不少粮草,这是楚国最终败退的原因。在项羽的一人独断之下,将领们都失去了自主作战的能力,任何时刻都要听候诸将的调遣,白白的贻误战机。

广纳谏言与独断专行:分析刘邦与项羽的领导风格及用人得失

项羽的权力来自人们的恐惧

刘邦与项羽的战略眼光差异

汉军是由刘邦为统帅、韩信绛灌做指挥、张良陈平为参谋的军队,而楚军则是项羽一个人的军队。在初期,两军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破关灭秦。而在灭秦之后,刘邦的军队又确立了新的目标,就是韩信说的“还定三秦”、“争权天下”;而项羽的军队却在分封诸侯后,茫然不知所措,只想着衣锦还乡,故而被讥笑为沐猴而冠。

《史记》说刘邦曾到咸阳去出差,围观了秦始皇的部伍车队,不禁赞叹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大丈夫就应当像秦始皇一样,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自己成为天下之主。而秦始皇帝东游会稽,渡浙江时,项羽也前去围观,他脱口而出的是:“彼可取而代也!”这说明项羽的志向是要推翻秦朝,族灭秦人。简单的说就是刘邦想建立起一个像秦朝一样的帝国,由自己来当皇帝;项羽则是想恢复到战国时期,重新分封诸侯,由自己来做楚王。

广纳谏言与独断专行:分析刘邦与项羽的领导风格及用人得失

在攻入咸阳后,刘邦一度想在关中做秦王,樊哙张良急忙劝说:“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听此一语,刘邦便立即点醒自己的目标;而项羽入关后,焚毁宫室,杀戮秦人,还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可见他的目标仅仅是破关灭秦,为楚国报仇而已。当别人劝他称王于关中时,还恼羞成怒的将其人杀死。

正是这种战略眼光的差异,使得刘邦与项羽的领导风格迥然不同。为了取天下,刘邦可谓广纳贤才,使其各尽所能,以便为我所用;而项羽却是想衣锦还乡,被人崇拜与歌颂而已,故而担忧下属将自己的功绩分了去,因此“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最终追杀他的是古人吕马童,背叛他的是叔父项伯,欺骗他的又是路人田父,众叛亲离到这种地步,项羽却还要用匹夫之勇来向二十八骑证明自己的武力,自负的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