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的历程

 东山高山图书馆 2020-02-17

美的历程.mp3 来自每天听书会 27:00                            文稿内容共计 3003 字,点此 ↑↑↑ 27 分钟听完

美是 “有意味的形式”,要结合社会、历史环境理解不同时期的审美情趣。

现在很多人的生活中缺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艺术到底美在何处?中国古代艺术特有的美感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美是形式与内涵的结合,不同的社会和历史环境,赋予了文艺作品不同的思想内涵,造就了不同的艺术特色和美感。

本期音频介绍了李泽厚先生的研究成果。他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被称为 “思想领袖”“思想库”“青年导师”,是无数年轻人的偶像,启蒙了很多人。

来看看哲学家提供给我们的解读美的密码。

你将听到:

1. 中国人什么时候出现了审美意识?

2.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可怕的饕餮形象,美在何处?

3. 先秦时期的理性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4. 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领域出现 “人的觉醒”?

5. 唐诗宋词究竟美在哪里?

6. 怎样理解明清审美趣味的 “俗气”?


关于作者

李泽厚,我国著名哲学家,主要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同时也进行哲学和美学的研究,20 多岁时,对美学就有了独到的认识。1979 年,出版了《美的历程》,该书迅速成为畅销书,李泽厚因此被冠上了 “思想领袖”“思想库”“青年导师” 的称号,成为无数年轻人的偶像。

关于本书

在本书里,李泽厚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中国古代艺术在各时期形成的不同的审美趣味,梳理和归纳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形成的原因。李泽厚认为只有把审美、艺术和历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美。

核心内容

美是 “有意味的形式”,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着内在的规律。李泽厚从宏观的角度指出,要想深切的体验到中国古代艺术的美感,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更要关注它的内涵,关注作品背后的那个时代的思想观念。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商周时期的审美特点

商代有很多大型青铜器,上面的纹饰多是凶猛、可怕的饕餮。饕餮是当时宗教仪典中的圣牛,人们幻想饕餮具有巨大的神力,恐怖、残酷、凶狠,这使得青铜器带有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狰狞味道的美感。

这种美感的产生与那个时代的背景紧密相连。从炎黄时代一直到商周时期,大规模的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频起。人们歌颂这种野蛮血腥的吞并战争,宣扬暴力的征服,于是吃人的饕餮形象成为了时代的标志。在看来十分恐怖的神秘气息中,却反映了人类社会必须通过血与火的恐怖,才能开辟社会前进的道路。青铜艺术的美,就在于它融合了历史力量和原始宗教的神秘观念,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气息。

但是,不是所有狰狞、恐怖又神秘的东西都能具有美感。在商周的青铜艺术中,还有着像小孩子一样的天真的、稚气的东西。这些元素在一起,构成了中国独特的青铜艺术的美——沉重又神秘、狰狞又天真。

二、先秦时期的审美趣味

所谓 “先秦”,是指秦朝以前,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巨大变革的时期,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两股对立的思想,一个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另一个是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儒家强调用理性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鼓励人们积极对待人生,努力建功立业,宣传着正能量。道家则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一种不受世俗约束的独立状态。这两家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躲避,但是两者都蕴含着理性的精神。这里的“理性” 指的是不信仰宗教神鬼,而是关注现实,追求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在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审美趣味转向一种追求内在的、精神的、理性的美。

三、魏晋时期的审美趣味

魏晋时期,政治上分裂割据,政权更迭异常频繁,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垄断了官位;经济上,城市和商业不再像秦汉时那样繁荣,地主的庄园不断扩大,农民被牢牢的束缚在土地上;文化上,儒家思想越来越迂腐。但是,黑暗、混乱的魏晋时期恰恰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艺术飞速发展的时期,审美的趣味也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的审美特点可以概括为 “人的觉醒”。

从两汉时期开始,士大夫阶层生活条件优越,政治上享有世代相传的特权。这样一群有闲又有钱的人,慢慢失去了对政治的兴趣,追求自我的享受,文学的独立,音乐的修养,自然的欣赏等。他们关注的东西,从外部环境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从社会转向了自然。这就是我们所讲的 “人的觉醒”。这种觉醒强调自己独特的一面,强调一种独立的精神,外在的表现就是形成了潇洒风流、特立独行的魏晋风度。

异常频繁的朝代更迭只是在魏晋时期出现了 “人的觉醒” 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与这一时期思想领域的怀疑论思潮有关系。“人的觉醒”在文学方面表现在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观念与文学价值的独立时期。在书法领域,草书的盛行,体现了这一时期不重实用,只重情感的艺术特点。

四、唐宋时期的审美趣味

唐诗、宋词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趣味。唐诗盛行的年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鼎盛的时期,人们对现实生活充满了希望,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渴望建功立业。所以,在盛唐的诗歌中充满了青春、自由和欢乐的气息。唐诗虽然风格多样,却都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这就是盛唐之音。

而宋词有长短不齐的固定句式,表达复杂的心境,体现不同的境界。境界的大小,决定了词的不同美感。这种审美趣味的变化与时代背景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北宋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外贸易繁荣,社会相对稳定,科举制的大规模推行,使得地主阶级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稳固,于是地主知识分子们开始享受生活,时代的精神不在于建功立业,而在于关注生活,不强调世间万物,而关注个人心境。

五、明清的审美趣味

进入明清,审美趣味变得俗气了。带点庸俗的市民文学是属于城市中的小市民的,表达了当时的人们想要冲破传统礼教束缚的愿望,虽然还谈不上个性解放,但是在这些世俗小说中可以看到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带有着蓬勃的生机。

明清时期市民文艺的产生与社会的发展有直接关系。明朝,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商业市镇不断发展壮大,市民阶层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而在文艺领域,市民们就需要一种描述真实生活的东西用来消遣,于是,唐代出现了 “传奇”,宋代出现了 “话本”,在这个基础上,明清时期发展成了 “小说”,市民文学就这样逐渐兴盛起来。

到了清朝中期,满族已经统治中原很长时间了。表面上看,社会发展,甚至出现了 “康乾盛世”,但是内部已经开始腐败,政治专制,官场黑暗。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批揭露社会现实的小说,表达了一种“无路可走” 的苦痛和求索,它们的美感表现在对社会生活具体的描述和批判。

本书金句

1. 在看来十分恐怖的神秘气息中,反映了人类社会必须通过血与火的恐怖,才能开辟社会前进的道路。

2. “理性” 指的是不信仰宗教神鬼,而是关注现实,追求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

3. 门阀士族们开始关注自然景观,追求自然、质朴的生活,追求纯粹的艺术,表达出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人的觉醒。

4. 不论是盛唐之音,还是宋词的意境,其实都在传递着当时人们的胸怀和心境。

5. 通过对纯真爱情的歌颂,对封建婚姻的讽刺,对负心汉的谴责,对色情的欣赏,表达了当时的人们想要冲破传统礼教束缚的愿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