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中的隐逸情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寥斋 2020-02-17

孔子满腔热忱,碌碌奔波以游说诸侯,推行他的政治理想,毕生以传道济世为己任。可他面对的不仅是来自政治世界的“问政”“问为邦”,还有来自与政治世界相对的自然世界的质疑和批评。

孔子对这群自然世界的造访者非常崇敬,甚至把他们看成是与自己殊途同归的忧世者。这群“遁世不见知而无悔”的神秘人物被称为隐士,《论语》中的隐士远离政治权利,却对天下大事了然于胸。归隐只是他们选择的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仁义志士!

《论语》中的隐逸情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在避世创生的根源处

1.隐士参政、兼爱非攻:中国的隐士,每一位都和现实政治脱不了干系,不过以居配角辅助他人。隐士情怀,就是明知道时代不能挽救的时候,他们站开了,但并不是消极的逃避,他们可以不干涉现实的事,但非常热心,希望国家太平,希望老百姓过得好。他们宁可辅助一个人做到太平盛世,而自己默默隐退,如若不得志,他们选择保留文化精神,培养后一代,等待下一代,正如传道与张良的黄石公,开创盛唐文化的王通。

可以这样说,隐士思想与隐士,是操持中国文化的幕后主角,只是幕后的价值往往会被历史政治所忽略。他们的生平,或前或后是隐士生活,其余半截就出山人世,参与现实社会,和实际的政治有密切牵连。纵观中国历史政治,隐士的思想对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而隐士的避世实际是一种“兼爱非攻”的情怀,即爱一切,引导一切感悟和平,懂得和平。

《论语》中的隐逸情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异行而同仁

1.钟鼎山林各有天性

《论语》所记与孔门有来往的隐士共有六人,他们的言谈显示出其思想上的独立性,隐士们洁身自好,是一些有道义操守的人。然而,这些历史背后的大贤又是怎样从细微处显现其不凡之处的呢?

(1)大隐市朝:一天,子路在石门过夜,晨门(管城门的人)问他从哪来的,子路说是从孔先生那儿来。这个晨门说,就是那个孔丘吗,那个明知道做不到却偏要做的人吗?“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这八个字是晨门对孔子最精辟的论断。

这个晨门就是隐士,他学问很好,道德很好,可是隐居在一群下级干部当中。古代有所谓“大隐于市朝”,如苏东坡所说“万人如海一身藏”。晨门是这样的隐士,因为知道眼前这个时代无可挽回,他选择了退隐。他说孔子并不是不知道做不了,而是明知道做不到却偏要做。这位晨门高士,评价得很恰当,没有骂孔子不对,也没有说孔子对。在那个乱世,他们不屑于乱世却又敬佩孔子。这里孔子遇到了他的第一个知音!

《论语》中的隐逸情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2)凤凰离乱奈若何:楚狂接舆是楚国一个著名的狂人,学问人格都非常高,所谓“狂”并不是疯子,而是满不在乎,不受拘束。道家的书与《高士传》都说到了这段经历。

孔子碰到他时,他故意把想说的话唱给孔子听,他说“风兮!风兮!何德之衰?”凤是罕见、高贵的鸟,代表人中之君子,风鸟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以风鸟比孔子,无道而见为德衰。接舆以此讽喻孔子,令其隐退,并警告他说:“今之从政者殆矣”。殆,危也。即如今从事政治的人都是些危险的霸者而非王者。从事政治很危险。历史演绎到如此,已不能返回,你不要再去怀念那过去的历史,应该开创未来。

接舆的话无非就是强调政治世界的危险性,力图劝说孔子回归安宁的自然世界。他是有心规劝孔子的,孔子也懂他,所以下车想与他畅谈,他却走开了。在当时,认识而且肯定孔子的志趣与才华的人并不多,至少各国诸侯不能重用他。孔子与他虽道不同,但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之间互相肯定、欣赏。

《论语》中的隐逸情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2.孔子论隐

孔子是不反对隐逸的,《论语》中孔子评价说: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柳下惠、少连虽“降志辱身”,但能“言中伦,行中虑”;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在清,废中权”。接舆、荷葆丈人、长沮、桀溺虽然清高,对孔子也多有讽刺,但他们对这个世道看得通透,对政治生活有高于常人的冷峻观察与超脱,孔子心中无不敬重。

面对仕隐的艰难选择,孔子的原则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不能“行义以达其道”,就只有“隐居以求其志”。他在《泰伯》篇中明确表示:“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在四处撞壁、愤愤不得志时,也曾表达了“欲居九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隐逸冲动。

孔子认为进退、仕隐的标准应该是有道和无道,倘若天下一直无道,没有实现理想的可能,就只有退隐。一个坚持道德理想的士人,在自己的意愿得不到实现的时候,是可以选择不同生活态度的。正如孟子所说:“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孔子穷其一生没能达到其“有道”的理想社会后,转而修书授学,不可谓不是一种归隐。

《论语》中的隐逸情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中隐士们不执着于外在的表现方式,更强调内心的道德原则。视现实情况而作出仕或隐的弹性选择。在他们看来,仕与隐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极端。仕与隐是同时并存的,在观念上也只是一线之隔。

隐逸观中也包含有积极的入世精神,貌视放逐自己、消极避世的背后,隐藏着对自我完善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性的尊重和对道义的维护。隐逸既是对无道的抗议,更是待时而动的权变,它在残酷的政治现实与士人的人格天地之间开辟了一个富有弹性的空间,这样生命就不会因陷入死角而呈现绝望状态,恰逢明主就成了普遍期待。

《论语》中的隐逸情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