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鱼羊鲜

 一葉一如来 2020-02-18


冬至过后,食羊肉风气大开,大街小巷,凡有饮食店处,总有那么一两家专门经营羊肉的餐馆。也有羊肉同鱼肉同烹饪的,我小区外就有一家,江河野生鱼同贵州山地羊同烹饪的汤锅。

鱼和羊肉同烹饪的菜肴,湖广会馆旁的八省会一年四季都有,是以大禹的故事推出的位菜,用羊肉汤羹冲烫生鱼肉片。

这其实是唐代食鱼脍的一种特殊方式,即“泼沸法”。指将鱼切成片后,再浇热汤,汤内调料齐全,调味匀和,滚热的鲜汤泼在鱼片(丝)之上烫熟而食。可以是鸡汤,可以是猪牛汤,如是羊肉汤,就是鱼羊鲜了。《食医心鉴》记载用鲫鱼作脍时说:“先用莳萝(像茴香的一种植物)、桔皮、芫荑、干姜、胡椒各一分,研成末。以脍投热鼓汁中,良久,下诸末调和食之。

会识字的中国人都知道,鲜字是由鱼和羊组合面成。但鲜并不是味道,五味中没有鲜,它只是人的味蕾感觉,形容这种感官感觉的一个字,一个长期形成的字。

但在古代,可说是元以前,人们食鱼则是生吃,即食鱼脍,礼记内侧明确规定:“脍,春用葱,秋用芥。”这当然是主料,其它还有肉酱酿的调料、盐、醋等。

羊肉也是美味且富有营养的食物,但在春秋以前,还没有饭与菜的划分,人们吃的东西,都是肉类或蔬菜、野菜与粮食合煮,统称为羹。礼记内侧曰:“羹食,自诸侯以下至于庶人,无等。”还特别规定:“羊宜黍”,就是煮羊肉羹时,宜用黍米,即一种有些象小米的黄米。

最早将羊肉同鱼肉合在一起吃的,是彭祖,也有说是彭祖儿子,即鱼腹藏羊肉。将羊肉塞进鱼的肚内,烤炙而食,不用说,味道非常鲜美。

彭祖生在四川彭山,封在彭城(徐州)。这位传说中活了八百岁的寿星,精通养生术,曾为帝烹制野雉羹,救了帝的命。野稚即野鸡,说来也简单,野鸡同黍米熬一锅羹。实则挺难。帝王吃的东西,总不能有骨头吧,野鸡下锅后,煮到何时下黍米,再煮到何时将野鸡取出,剔去骨,将肉撕烂下锅再煮,骨头下不下锅熬味?何时再下何种调料?一锅野稚羹,烹制好后隔得老远,香味就飘散开来,让久病不思饮食的帝闻之食指大动,吃后出一身大汗,病即痊愈,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再后将羊肉同鱼肉一起吃的,是大禹。

重庆湖广会馆有大禹像,江对面是大禹的妻子涂山氐的家。当年大禹忙于治水三过家门不入,治水成功,大禹迎娶涂山氐,统一天下,建立夏朝,将天下分为九洲,铸九鼎分置九洲,中国称华夏始于大禹,以九洲称中华大地,也始于大禹,以九鼎代表国土,也是始于大禹。

民国二十八年巴县志载:“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属梁州,娶于涂山,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是说大禹奉命来梁州治水,当时重庆称梁州,公元前316年即战国时期,改为江州。(晋)常璩()《华阳国志》里说,当时大禹的庙与铭牌都还存在。现湖广会馆里的禹王像,就是复古建造而成。

大禹迎娶涂山氐时,席上有羊肉汤羹和鱼脍,大禹在吃鱼脍时,生鱼片掉进滚烫的羊肉汤羹里了,没想到鱼脍非常鲜美,别有风味。据说,鲜字就是根据此典故,将鱼和羊合并而造出来的。

传说不知是真假,但古之记载的有关羊肉羹的曲故,则太多了。

《战国策》就记有一则:“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

在周代,天子食牛肉,王公贵族食羊肉,一般百姓只能吃猪肉,而且吃的时间都有限制。后周室衰败了,这些规矩才被人们忽视而不理睬了。

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汤羹中,人们最爱吃的是羊肉羹,自己烹羊肉羹吃,是一种显贵和摆阔,吃到别人赏赐或送的羊肉羹,是一种荣誉。中山君手下的大夫司马子期,就是因为没有吃到中山君赏赐的羊肉羹,认为是一种耻辱,忿而投降楚国,游说楚王讨伐中山君,至使中山君亡。

以至于中山君侥幸逃生后仰天叹息:“吾以一杯羊羹亡国。”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事在《左传》里也有:“按宣公二年,郑伐宋,华元杀羊食士,其御羊斟不与,及战,斟御元馳入郑師,宋人败绩。”

简直如同儿戏,宋国与郑国交战时,宋国将领华元在战前杀羊煮羊肉羹犒劳将士,结果给华元驾车的车夫没有吃到羊肉羹,这位车夫认为受了侮辱,深以为恨,作战时驾车驰入郑国军队营地,让华元当了俘虏,至使宋军大败。

羊肉汤羹这么鲜美,与鱼同烹饪,顺理成章,就成了美味佳肴了。

相比之下,八省会厨师长蔡强烹饪的鱼羊鲜,无论是食材还是摆盘,及至味道,算里面的佼佼者了。


蔡强用的桂鱼,先将鱼肉剔下来,片成片,摆盘成山水或花鸟图案,鱼骨头同羊骨头,再加上不成形的羊肉,放进锅共同熬汤,汤成后捞出鱼、羊肉骨头,将汤汁倒进铜锅里,下面点上火,就可以烫食了。带皮羊肉煮熟后切成片,同四种调料上桌,盘里的鱼片及其它菜肴依次摆着,就成了鱼羊鲜菜肴,再加上其它菜,一桌丰盛的佳肴就成了。

蔡强是凉菜出身,学过雕刻,摆出的鱼肉片山水立体感强,气势俊朗而妩媚,老鹰苍劲似有一飞冲天之意。

再高档一点用的河豚鱼,当然是人工饲养无毒的河豚鱼,做法与桂鱼一样。

但望着他切的羊肉,有些狐疑了:“肉切得这么厚,客人嚼得动不?能不能切薄点?

蔡强说:“啷个会嚼不动!煮熟了的,厚实,吃起来才有皮的脆糯,羊肉的鲜香才会出来,要是都煮粑软甚至煮烂了,一点鲜香味都没有了。再说,锅里也有煮得粑软的不带皮的羊肉。

我相信蔡强说的是实话,他告诉我炒回锅肉如何炒出灯盏窝,也是这般自信地说的。

那天,同蔡强聊到回锅肉,我说现在因为不是土猪肉,炒不出灯盏窝形。他说不是这样,是我的方法不对,任何猪肉都可以炒出灯盏窝。

我大为惊讶,因为我问了不少厨师,都持与我相同的观点。

蔡强说:回锅肉要炒出灯盏窝,煮肉时要肉皮朝下,只煮个五六分熟,切时中间还有生肉,而且要顺着肉的纹路切,就能爆出灯盏窝。

我有些不信,回家专门做过试验,果然炒出了灯盏窝形。想了想其中的原理,关键之一在于肉不要煮熟透,中间有半生的肉,高温下它要或膨胀,或收缩,就形成了灯盏窝;之二是顺着肉的纹路切,有张力,不至于在肉膨胀时,将灯盏窝胀破。

于是,我烫了一片这厚厚的带着皮的羊肉,一口咬下去,果然鲜香盈嘴,有一种小时候吃菜板上肉的感觉。儿时,看见母亲切回锅肉,总要去菜板上抓一片来吃,觉得鲜香异常,比炒好的回锅肉还好吃。

至于鱼片,根据自己的口感,少烫一会,脆嫩鲜香而有嚼头有劲道,多烫一会,羊肉的鲜味浸润进去,软糯柔滑,鲜香气息直透骨髓,大呼过瘾之际,觉得发明鱼羊鲜的人,完全可称得上是食神。
别说,还真的有人推崇彭祖为厨师之祖,并考证说,彭祖原名钱铿,是黄帝的第八代孙,因他“善养气,能调鼎,进雉羹于尧,封于彭城”。徐州一带,有不少关于他的古迹,江苏地区力主尊其为厨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