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八.消食剂

 学中医书馆 2020-02-18

十八.消食剂

十八.消食剂---消食化滞药方 保和丸 大安丸 木香槟榔丸 肥儿丸 枳实导滞丸

消补兼施药方 肥儿丸 启脾散 枳术丸 枳术汤 枳实消痞丸(失笑丸 )葛花解酲汤 伐木丸

六十二消食化滞药方 

318.保和丸

 本方现常用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患属于食积内停者。1.消化不良 2.小儿腹泄 3.胆道感染4.胃石症5.小儿便秘

保和丸 [主治] 食积证。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气吞酸,厌食呕恶,或大便泄泻,舌苔 厚腻微黄,脉滑。 保和丸为消导平剂,是治疗一切食积轻证的常用方。临证时以脘腹 胀满,嗳腐吞酸,厌食吐泄,苔腻为证治要点。

 山楂18克 神曲6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陈皮3克 连翘3克 莱菔子3克 

1.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

2.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

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

4.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5.上研成粉末,水泛为丸。每服6-9克,食后温开水送服。(水煎热服也可)。

保和丸 (《丹溪心法》卷3)

[组成]山楂六两(180g)神曲二两(60g)半夏茯苓各三两(各90g)陈皮

连翘莱菔子各一两(各30g)

[用法]上为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送下(现代用

法:共为末,水泛为丸,每服6—9g,食后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积证。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气吞酸,厌食呕恶,或大便泄泻,舌苔

厚腻微黄,脉滑。

.[病机分析]食积一证,又称伤食,多因饮食过度,或暴饮暴食,寒温不调,或恣

啖酒肉油腻等引起。由于饮食过量,故脾运不及。运化无力,则停滞而为食积。即所谓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食停中脘,阻遏气机,则胸痞脘闷腹胀,甚则

腹痛;胃纳脾运,一降一升,以维持正常的消化功能,饮食所伤,纳运不调,升降失

司,则嗳腐吞酸,厌食吐泻.;而苔腻、脉滑则为食积征象。

[配伍意义]本方主治食停中脘证,其发病部位,非吐、下相宜,应选用消食化

滞,理气和胃之治法。方中重用山楂为君,本品酸甘微温,药力较强,能消各种饮食积

滞,对肉食油腻之积,尤为适宜。《本草纲目》卷30谓其:“化饮食,消肉积”。神曲辛

甘而温,是经发酵而成的。该药在消食积的同时,又能健脾胃,更长于化酒食陈腐之

积。《药性论》卷中认为其“善化水谷宿食”,《本经逢源》卷3亦谓“功专于消化谷麦

酒积,陈久者良”。莱菔子下气消食,偏于消谷面之积。《本草纲目》卷26记载本品

“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以上二药,共为臣药,与山楂相伍,效力更著,可

消一切饮食积滞。佐以半夏和胃降逆以止呕;陈皮理气健脾,使气机通畅,既可消胀,

又利于消食化积。该两味又有燥湿之功。茯苓健脾渗湿以止泻,连翘清热散结,针对食

积易生湿化热而设,亦为佐药。全方共奏消食和胃之功,使食积得消,胃气和降,热清

湿去,诸症自愈。

本方的配伍特点为:以消食药为主,着重于祛除食积内停之本,配合行气、化湿、

清热之品,以兼顾气滞、湿阻、化热之标。总之,本方功能消食和胃,使胃气和顺,全

身恬神安适,得以保和,故方名“保和丸”。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保和丸为消导平剂,是治疗一切食积轻证的常用方。临证时以脘腹

胀满,嗳腐吞酸,厌食吐泄,苔腻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

食导滞之力;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大便秘

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3.本方现常用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患属于食积内停者。

[使用注意]本方消导之力较缓,一般适宜于食积不甚、正气未虚而偏热者,若正

气已虚,或偏寒者,应适当加减。

[源流发展]本方源于《古今医统大全》卷89引《直指小儿方》之保和丸。该方

由白术、茯苓、半夏、山楂、神曲、陈皮、连翘、萝卜子、苍术、枳实、香附子、厚

朴、黄芩、黄连等14味药组成,药味较复杂,主治小儿食滞,脾胃不和之证。《丹溪心

法》所载保和丸,共3首,除本方外,余两方分别是:山楂、白术各四两,神曲二两。

为末,蒸饼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汤下;山楂三两,白术二两,陈皮、茯苓、半

夏各一两,连翘、黄芩、神曲、莱菔子各半两。为末,蒸饼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食后姜汤下。从组方结构分析,《丹溪心法》保和丸,皆系《直指小儿方》保和丸之减

味而成,但本方较为合理而全面,所以影响最为深远,后世医书转引本方时,有的组成

稍有出入,其中《医学正传》卷2加麦蘖面;《证治准绳.类方》卷20加麦芽与黄连;

而(医方集解.消导之剂》的小保和丸,为本方去半夏、莱菔子;连翘,加白术、白芍

而成,可谓保和丸的衍化方。在适应证方面,原书记载十分概括:“治一切食积”。随后,

《医学正传》卷2指出:“腹中有食积癖块”;《赤水玄珠》卷工3治“食积痢”;《证治准

绳.类方》卷20进一步阐明其主治症候:“饮食停滞,胸膈痞满,嗳气吞酸,或吐泻腹

痛”。《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卷52强调:“乳食过饱蓄胃中,乳片不化吐频频,

身热面黄腹臌胀,消乳保和有神功”。以上内容于临床应用颇有指导意义。

[疑难阐释]

关于本方方名吴昆认为:“是方药味平良,补剂之例也,故曰保和”(《医方考》.卷

4);张秉成指出:“此方虽纯用消导,毕竟是平和之剂,故特谓之保和”(《成方便读》卷

3)。以上所述,均谓本方是由于组成药物性味平和而取名的,实属随文衍义,而未达其

原意。否则《古今医统大全》卷89引《直指小儿方》之保和丸,药性并不平和,亦称

保和,如何作解?盖保者,养也。“保和”含有保持心情和顺,身体安适的意思。《魏

书。崔浩传》:“愿陛下遣诸忧虞,恬神保和,纳御嘉福。”韩愈在《顺宗实录三》中亦曰:“居唯

保和,动必循道。”文中所言“保和”,皆谓和顺、安适。本方所治之证,是因食停中脘,胃气

不和所致,治宜消食和胃。《中藏经》卷上云:“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

也。”只有胃气顺畅,人体才能恬神安适,得以保和,故方名“保和丸”。

[方论选录]

1.吴昆:“伤于饮食,故令恶食,诸方以厉药攻之,是伤而复伤也。是方药味平良,

补剂之例也,故日保和。山楂甘而酸,酸胜甘,故能去肥甘之积;神曲甘而腐,腐胜

焦,故能化炮炙之腻;卜子辛而苦,苦下气,故能化面食之滞;陈皮辛而香,香胜腐,

故能消陈腐之气;连翘辛而苦,苦泻火,故能去积滞之热;半夏辛而燥,燥胜湿,故能

消水谷之气;茯苓甘而淡,淡能渗,故能利湿伤之滞。”(《医方考》卷4)

2.汪昂:“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山楂酸温收缩之性,能消油腻腥膻之食;神曲辛

温蒸窨之物,能消酒食陈腐之积;卜子辛甘下气而制面;麦芽咸温消谷而软坚;伤食必

兼乎湿,茯苓补脾而渗湿;积久必郁为热,连翘散结而清热;半夏能温能燥,和胃而健

脾;陈皮能降能升,调中而理气。此内伤而气未病者,但当消导,不须补益。大安丸加

白术,则消补兼施也。”(《医方集解.消导之剂》)

3.费伯雄:“此亦和中消导之平剂,惟连翘一味,可以减去。”(《医方论》卷4)

4.张秉成:“此为食积痰滞,内瘀脾胃,正气未虚者而设也。山楂酸温性紧,善消

膻腥油腻之积,行瘀破滞,为克化之药,故以为君。神曲系蒸窨而成,其辛温之性,能

消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辛甘下气,而化面积;麦芽咸温,消谷而行瘀积,二味以之为

辅。然痞坚之处,必有伏阳,故以连翘之苦寒,散结而清热。积郁之凝,必多痰滞,故

以二陈化痰而行气。此方虽纯用消导,毕竟是平和之剂,故特谓之保和耳。”(《成方便读》卷3)

5.焦树德:“此方妙在加入连翘一味。该药微苦性凉,具有升浮宣散、清热散结之

力,在大队消食导滞和中降气之品中加入连翘,不但能清郁热、散滞结,而且用其升浮

宣透之力,以防消降太过而使全方有升有降,有消有散,有温有凉,有化有导,呈现一

派活泼生机。再者本品善理肝气,既能舒散肝气之郁,又能苦平肝气之盛。在脾胃积

滞,中运不健之机,加入平肝舒郁之品,更能防肝来乘。可见本药在本方中实具有画龙

点睛之作用。使我们更能体会前贤对中药深入领悟和善于妙用的精神。”(<方剂心得十讲》),

[评议]上述医家对保和丸配伍意义的剖析,虽然各有特点,但汪昂所论可谓居于

诸家之首。现今关于本方方义的解释大多源于此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方中清热散结

之连翘,费伯雄主张不用。从临床看,凡食积之证,最易化热,诚如汪昂所言:“积久必

郁为热”;张秉成亦谓:“痞坚之处,必有伏阳”。方中伍以连翘,有热可清,无热能防,

又可散结以助消导,寓有深意。今人焦树德指出:“本药在方中实具画龙点睛之作用”,

可谓精辟。

[验案举例]消化不良《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4:21):某婴,患病2天。

第一天下午开始呕吐,吐出物多为不消化乳食,气味酸馊,服午时茶1天,罔效。翌日

仍时有呕吐,口气秽臭,不思乳食,腹部胀满,大便不实,舌苔黄腻,指纹浮紫,显露

风关。药用保和丸加减,山楂6g,神曲4g,半夏4g,莱菔子4g,茯苓9g,陈皮6g,

连翘4g,麦芽4g,厚朴4g,竹茹4g,芦根3g。日服3剂,呕吐止,纳食增,精神渐复。

[临床报道]

1.消化不良治疗乳幼儿消化不良症189例,其中属食积型者69例。本型以保和

丸为主,久泻有虚象者加白术;呕泻止后,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荷叶。结果痊愈61

例,进步5例,无效3例。

2.小儿腹泄治疗夏令小儿腹泻共531例,其中消化不良型313例,方选保和丸,

如大便恶臭加五谷虫、鸡内金;口渴去半夏,加花粉、麦冬;呕吐加砂仁、藿香。结果

治愈280例,未愈33例,治愈率达90%。作者认为,夏令小儿腹泻,消化不良型占多

数,必须采用行滞消导之法,不可过早使用收敛之剂,否则反贻后患。

3.胆道感染将保和丸改为汤剂(连翘15g,山楂、神曲、麦芽、茯苓、莱菔子各

12g,半夏、陈皮各lOg),随证化裁,用于急性胆道感染20例,所有病例均经西医确

诊。结果显效14例,好转5例,无效1例。作者指出,本方不但能治胆道系统感染,

而且亦可用于急性胰腺炎等病证。

4.胃石症介绍保和丸合小承气汤(焦三仙30—60g,鸡内金10--20g,半夏、陈

皮、厚朴、枳实各10—15g,生大黄6--20g后人。水煎成300--500ml,每日1剂),体

壮者加三棱、莪术、槟榔。用于胃结石33例,均经胃肠钡餐或胃镜检查确诊。经治疗

20--30天,其中治愈29例,有效3例,无效1例。

5.小儿便秘用保和丸治疗小儿便秘35例,兼脾虚者,加党参、生白术;兼脾胃

阴虚者加扁豆、石斛;兼肠胃燥热者,加蒲公英、瓜蒌仁;兼气滞者加槟榔、桔梗。每

日1剂,5剂为1疗程,连服3个疗程。结果:35例中,治愈21例,有效9例,无效5

例,总有效率85.7%。

[实验研究]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实验表明:保和丸能抑制小鼠排空和家兔十二指

肠自发活动;拮抗乙酰胆碱、氯化钡、组织胺所致家兔对豚鼠离体回肠痉挛收缩,部分

解除肾上腺对肠管的抑制。该药剂量较大时能减少胃酸分泌量和总酸排出量,小剂量时

无明显影响,但同一剂量能明显提高胃蛋白酶活性,胃蛋白酶排出量有所增加。该药有

轻度增加麻醉大鼠胰液、胆汁分泌量和胰蛋白浓度,明显增加胰蛋白酶排出量。另外,

本方毒性研究还发现,其临床用量相当安全。郑氏等将本方改为汤剂,临床比较记

录了42例患者餐前与服药后30分钟胃电图。结果显示:服药后窦体两部胃电波幅低于

正常者明显升高,高于正常者明显下降,呈显著性差异(P<O.01);胃窦体两部波幅

变化指数均明显下降,呈非常显著差异(P<O.001)。提示保和丸对胃病患者的调节与治疗作用。

上述实验从多方面证实,保和丸的确有促进消化功能的作用。

[附方]大安丸(《丹溪心法》卷5)山楂二两(60g)神曲炒半夏茯苓各一两

(各30g)陈皮萝卜子连翘各半两(各15g)白术二两(60g)上为末,粥糊为丸

服。功用:消食健脾。主治:食积兼脾虚证。饮食不消,脘腹胀满,大便泄泻,以及小儿食积。

本方较保和丸多白术一味,余药用量也较之减少。全方配伍消中兼补,即消食之中

兼有健脾之功,故适用于食积兼脾虚者,对于4,JL食积证尤宜。

319.大安丸

功用:消食健脾。主治:食积兼脾虚证。饮食不消,脘腹胀满,大便泄泻,以及小 儿食积。 

山楂6克 炒神曲3克 陈皮1.5克 莱菔子1.5克 连翘1.5克 白术6克 

上研成粉末,粥糊为丸。每服6-9克,食后温开水送服。(水煎热服也可)。

大安丸(《丹溪心法》卷5)山楂二两(60g)神曲炒半夏茯苓各一两

(各30g)陈皮萝卜子连翘各半两(各15g)白术二两(60g)上为末,粥糊为丸

服。功用:消食健脾。主治:食积兼脾虚证。饮食不消,脘腹胀满,大便泄泻,以及小儿食积。

本方较保和丸多白术一味,余药用量也较之减少。全方配伍消中兼补,即消食之中

兼有健脾之功,故适用于食积兼脾虚者,对于4,JL食积证尤宜。

320.枳实导滞丸

本方现常用于胃肠功能紊乱、细菌性痢疾、肠炎、消化不良等属于湿热食积者。1.三叉神经痛 2.慢性便秘枳实导滞丸[主治] 湿热食积证。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 脉沉有力。 枳实导滞丸为治疗湿热食积证之常用方。临床运用时,以脘腹胀痛, 泻痢或便秘,苔黄腻,脉沉实为证治要点。 

大黄12克 炒枳实6克 炒神曲6克 茯苓3.6克 黄芩3.6克 白术3.6克 泽泻2.4克  

1.若胀满甚者,可加木香、槟榔以增行气消胀之力;

2.纳差者,宜加山楂、鸡内金等消食之品;

3.腹痛明显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4.上研成粉末,水泛为丸。每服6-9克,食后温开水送服。(水煎热服也可),日2次。

枳实导滞丸[异名]导气枳实丸(《医学入门》卷8)。

[组成]大黄一两(30g)枳实麸炒,去瓤神曲炒各五钱(各15g)茯苓去皮黄

芩去腐黄连拣净白术各三钱(各9g)泽泻二钱(6g)

[用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九,食远温开水

送下(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水泛小丸,每服6—9g,.食后温开水送下,每日2次)。

[功用]消食导滞,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食积证。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病机分析]本方证的成因是饮食积滞较久,生湿化热;或素有湿热又与食积互结

于肠胃,即湿热食积证。食积内停,阻遏气机,则脘腹胀痛;湿热积滞下迫,故下痢或

腹泻;若湿热积滞内壅,腑气不通,又可见大便秘结。而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沉有

力,皆为湿热征象。

[配伍意义]针对本方证食积与湿热并存的发病机制,法当消食导滞与清利湿热兼

施。方中大黄用量较重,,目的在于攻积泻热,使积热从大便而下,为君药。臣以枳实行

气导滞消积,既除痞满胀痛,又增大黄泻下之功,《药品化义》卷2谓其“专泄胃实,

开导坚结……逐宿食,破结胸,通便秘”。该两药对于下痢或泄泻,则体现了“通因通、

用”治法。神曲功能消食和胃,与黄、枳相合,共除致病之因,亦为臣药。佐以黄芩、

黄连清热燥湿止痢;茯苓、泽泻利水渗湿止泻,可使湿热从小便分消,与通腑之大黄相

配,使“邪有出路”;白术健脾燥湿益气,以收攻积而不伤正之效。诸药合用,共达食

消积去,热清湿化的目的,对于湿热食积证较重者尤为适宜。

本方的配伍特点:方中消下与清利并用,但以消下为主。妙在有白术一味,以兼顾

正气,使祛邪又不伤正。.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枳实导滞丸为治疗湿热食积证之常用方。临床运用时,以脘腹胀痛,

泻痢或便秘,苔黄腻,脉沉实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若胀满甚者,可加木香、槟榔以增行气消胀之力;纳差者,宜加山楂、

鸡内金等消食之品;腹痛明显者,可加芍药、甘草以缓急止痛。

3.本方现常用于胃肠功能紊乱、细菌性痢疾、肠炎、消化不良等属于湿热食积者。

[使用注意]泻痢无积滞者,不可妄投。

[源流发展]该方为李呆所创,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卷下。从组成分析,张璐认

为“此枳术丸合三黄汤而兼五苓之制,以祛湿热宿滞也”(《张氏医通》卷13)。若上溯

其源,则以《金匮要略》枳术汤合泻心汤化裁而成。对其主治证,原书着重描述了气滞

症状:“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满,闷乱不安”。而近年出版的《中药制剂手册》

记载则更为全面:“脾胃湿热引起的胸满腹痛,消化不良,积滞泻泄,或下痢脓血,里急

后重。”关于枳实导滞丸的组成变化,《医学正传》卷2增木香、槟榔两味,名为“木香

导滞丸”,则行气消胀之功益著。另外,《张氏医通》卷13将本方由丸剂易为汤剂,加

生姜3片,名“枳实导滞汤”,主要取其效速之意。

[疑难阐释]本方既为治疗食积证的常用方剂,为何不以消食药物为主组成(木香

槟榔丸亦属此类)?且方中仅用一味神曲。分析其理在于,该方证为食积或湿热较重者,

且病位偏下,若以消食之品为主,往往力所不及,唯推之荡之,方可使邪去正安。而

“大黄乃荡涤热结之品,为推送湿热积滞之首”,配伍“枳实破滞气以推积”(《医略六

书。杂病证治》卷8),两药合用,相得益彰,便秘则通,泻痢反止,症虽不同,治法用

药则一。为此,《医方集解》将枳实导滞丸分属于攻里之剂,虽有其一定道理,但根据

方证及方义,将该方归类于消食剂似更贴切。

[方论选录]

1。汪昂:“此足太阴、阳明药也。饮食伤滞,作痛成积,非有以推荡之则不行,积

滞不尽,病终不除。故以大黄、枳实攻而下之,而痛泻反止,《经》所谓通因通用也。

伤由湿热,黄芩、黄连佐之以清热,茯苓、泽泻佐之以利湿。积由酒食,神曲蒸窨之

物,化食解酒,因其同类,温而消之。芩、连、大黄,苦寒太甚,恐其伤胃,故又以白

术之甘温,补土而固中也。”(《医方集解.攻里之剂》)

2.徐大椿:“湿热内滞,积久伤脾,不能运化精微,故大腹胀满,疼痛不已。枳实

破滞气以推积,白术健脾元以运湿,黄连清火燥湿,黄芩清热宽肠,神曲消积滞,甘草

和中州,茯苓渗湿化热以利脾肺,泽泻分清以利膀胱,大黄乃荡涤热结之品,为推送湿

热积滞之首。为末糊丸,白汤送下,使湿热化而积滞消,则脾气健而胀闷退,何疼痛之

不已哉?此导滞开结泻热之剂,为湿热积滞闷痛之专方。”

“湿热内滞,脾气不输,不能消化痰食而痞结于中,故胀闷恶食,腹痛不止焉。此

枳术丸合三黄汤兼五苓之制,以祛湿热宿滞也,热实腹痛者宜之。”(《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8)

3.王泰林:“大黄、枳实荡涤实热,芩、连燥湿清热,苓、泻利湿泄热,神曲消食

和中,白术补脾,湿热积滞白化。”(《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

[评议]本方以泻下破积之品为主以治泻痢,此乃李氏从《素问.至真要大论》“通

因通用”之旨悟出。汪昂所论深刻而透彻,对后学理解本方的配伍意义,颇有启迪。

[验案举例]阴吹《甘肃中医》(1995,1:17):某女。自诉阴道出气,簌簌作响

月余,伴1:3臭,口渴烦热,上腹胀闷,呃逆频作,大便干燥秘结,五日一行,舌红,苔

黄腻,脉弦滑。辨证湿热蕴结,腑气不通。治宜泻热通腑。枳实导滞丸加减,‘药用枳实

20g,大黄、神曲各15g,黄芩、黄连、白术、泽泻、茯苓各lOg。水煎日1剂,连进3剂,诸症愈。.

按语:阴吹一证,较为罕见。本例实为湿热蕴结,腑气不通所致。投以该方则热清湿利,积去腑通,故阴吹自除。

[临床报道]

1.三叉神经痛将本丸改为汤剂加减(枳实12g,大黄后人、茯苓、白术、泽泻、

川芎各15g,黄芩、黄连各lOg,地龙6g。水煎服,每日l剂,早晚分2次服),治疗三

叉神经痛u例。其中痊愈6例,显效4例,无效1例。.

2.慢性便秘以本丸药与果导片进行对照,随机分治疗组31例,对照组29例。

该丸药按《中国药典)一书中的配方制成,方药基本类同《内外伤辨惑论》的制法剂

量,服法:每日1—2次,每次3-6g;对照组应用果导片,服法:每次2片,每日1—

2次。两组服药期间均为5天。治疗组服药后,其中显效25例,有效3例,无效3例,

有效率90%;对照组服药后,其中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9例,有效率70%。两

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意义L2j。.

321.木香槟榔丸

本方现常用于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胃肠炎、急慢性胆囊炎等属于湿热积滞者。1、 胃结石

木香槟榔丸 [主治] 湿热积滞证。脘腹痞满胀痛,或泄泻痢疾,里急后重,或大便秘结,舌苔 黄腻,脉沉实。 本方主治湿热积滞之重证,应用时以下痢后重或便秘,苔黄腻,脉 沉实为证治要点。 

木香3克 槟榔3克 青皮3克 陈皮3克 莪术3克 黄连3克 枳壳3克 黄柏9克 大黄9克 炒香附12克 牵牛子12克 

1.纳差食欲不振者,宜加山楂、鸡内金、莱菔子等消食之品;

2.若舌苔厚者,宜加苍术等以燥湿化浊。

3.上研成粉末,水泛为丸。每服6-9克,食后生姜汤送服。(水煎热服也可),日2次。

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卷12)

[组成]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广术烧黄连商枳壳麸,去瓤各一两(各30g).

黄柏大黄各三两(各90g)香附子炒牵牛各四两(各120g)

[用法]上为细末,水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现代用

法:共为细末,水泛小丸,每服3—6g,食后生姜汤或温开水送下,日2次)。

[功用]行气导滞,攻积泻热。

[主治]湿热积滞证。脘腹痞满胀痛,或泄泻痢疾,里急后重,或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

[病机分析]本方治疗湿热积滞内蕴中焦之证。积滞与湿热相交,则积滞更重,气

阻尤甚。遂见脘腹痞满胀痛;湿热蕴蒸,肠胃传化失常,则泄泻,或下痢赤白,里急后

重。苔黄腻,脉沉实,皆为湿热积滞表现。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湿热积滞证以积滞为主,一般情况下,积滞愈甚,气阻愈

显,反之又加重积滞,两者互为因果。因此治法重在行气导滞,辅以攻积泻热。方中木

香、槟榔皆辛苦而温,前者尤善通行胃肠、三焦气滞,是行气止痛之良品,《本草求真》

卷4曰:“木香,下气宽中,为三焦气分要药”;后者则“破气坠积,能下肠胃有形之物

耳”(《本草经疏》卷13)。两药消痞满胀痛,除里急后重之功甚佳,共为君药。臣以牵

牛、大黄通便泻热,推荡积滞,引邪下行。佐以香附、莪术疏肝破气,其中莪术长于破

血中之气;青皮、陈皮、枳壳理气宽中,共助木香、槟榔行气导滞;黄连、黄柏清热燥

湿而止泻痢。诸药配伍,则积滞下,湿热去,胀痛缓解,二便自调。

本方配伍特点为:集大量行气药于一方之中,以突出行气导滞之功,使气行胀满

除,气行积易消。伍以泻下、清热之品,消下兼清,主次得当。针对泻痢,该方亦体现

“通因通用”治法。

[类方比较]木香槟榔丸与枳实导滞丸均为消下兼清,“通因通用”之剂,皆治湿

热积滞的痢疾或便秘。但同中有异,前方行气攻积之力较强,用于积滞较重,气滞胀满

较甚者;后方清热利湿之效较佳,攻逐作用较和缓,用于湿热泻痢较为适宜。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主治湿热积滞之重证,应用时以下痢后重或便秘,苔黄腻,脉

沉实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若食欲不振,可加神曲、山楂、莱菔子以消食和胃;若舌苔厚腻者,

宜加苍术等以燥湿化浊。

3.本方现常用于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胃肠炎、急慢性胆囊炎等属于湿热积滞者。

[使用注意]本方行气破滞之力较强,对虚人、孕妇忌用。

[源流发展]本方首见于《儒门事亲》卷12,原书对其适应范围记述较具体:“一

切冷食不消,宿食不散,亦类伤寒,战栗头痛,腰背强;一切沉积,或有水,不能食,

使头目昏眩,不能清利;一切虫兽所伤;又背疮肿毒,杖伤掀发,或透人里者;痔漏肿

毒。”可见张氏当时运用之广。其后,某些医家进而补充了有关内容,特别是在消化系

统方面。例如,《医学正传》卷4曰:“男子妇人呕吐酸水,痰涎不利,头目昏眩,并一

切酒毒食积,及米谷不化,或下利脓血,大便秘塞,风壅炽热,口苦烦渴,涕唾粘稠,

膨胀气满。”随之《御药院方》卷3强调:“一切气滞,心腹满闷,胁肋膨胀,大小便结

滞不快利者”。而《不居集.下集》卷5指出本方尚可用于:“肺痰喘嗽,胸膈不利,湿热

黄疸”。鉴于本方选药配伍颇具代表性,所以后世的衍化方较多,据《中医方剂大辞典》

记载即有8首。这些方剂在本方基础上,或减味或加减同时进行。其中《医方类聚》

153引《经验秘方》木香槟榔丸,加沉香、巴戟天、当归,以增行气之力,兼能助阳补

血,消下寓补,正气兼顾。《丹溪心法》卷3引《心印绀珠》、《普济方》卷168引《瑞

竹堂经验方》及《医学启蒙》卷3之木香槟榔丸,三方均加当归、黄芩二味,既增清热

之力,又养血活血,均用于积滞证。其中《绀珠》方还加三棱以助行气,适宜于臌胀有

热者;《启蒙》方则增厚朴、干姜,该方尚能散寒。《赤水玄珠》卷8木香槟榔丸,去黄

连、陈皮,药力稍减,专治痢疾里急后重。《杏苑生春》卷4木香槟榔丸去香附,加当

归,用于气郁成热者。《简明医彀》卷3,去黄柏,加当归、甘草、木通、萝卜子、郁

金、三棱,行气作用增强,又兼顾正气。《蒿崖尊生书》卷7去青皮,加当归、田螺壳、

茵陈,以增强清热利湿作用,善治酒积腹痛。上述数方组成虽略有差异,但多数增当归

一味,以补血活血。说明前贤很重视祛邪不伤正的治则。.、

[疑难阐释]本方虽以木香、槟榔为君,但两药剂量在方中却不大,其义何在千这

主要是针对该方证以脘腹胀痛为主而设,同时又配伍其他行气之品,以突出本丸重在行

气导滞的立意,足见方中君药用量未必居它药之首。这也是以木香、槟榔命名的道理。

关于本方组成,《医学正传》卷4与《医方集解。攻里之剂》分别增加当归和三棱、芒

硝。后世方论以及《中国药典》1985年版,.均据《医方集解》。

[方论选录]

1.汪昂:“此手、足阳明药也。湿热在三焦气分,木香、香附行气之药,能通三焦、

解六郁;陈皮理上焦肺气,青皮平下焦肝气,枳壳宽肠而利气,黑丑、槟榔又下气之最

速者也,气行则无痞满后重之患矣。疟、痢由于湿热郁积,气血不和,黄柏、黄连燥湿

清热之药,三棱能破血中气滞,莪术能破气中血滞,大黄、芒硝血分之药,能除血中伏

热,通行积滞,并为摧坚化痞之峻品。湿热积滞去,则二便调而三焦通泰矣。盖宿垢不

净,清阳终不得升,故必假此以推荡之,亦通因通用之意。然非实积,不可轻投。”

(《医方集解。攻里之剂》)

2.王泰林:“此子和经验方也,善能推陈致新,破结散积。大人食积疟痢;黄疸肿

胀,小儿惊疳积热,皆可随宜服之。木香、香附、青、陈利气宽肠,而牵牛、槟榔下气

尤速,气行则无痞满后重之患矣。连、柏燥湿清热,莪术行气破血,硝、黄去血中伏

热,并为推坚峻品。”(《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

3。李畴人:“以大黄、芒硝推荡血分,牵牛推荡气分,佐以木香、槟榔之行气,黄

连、黄柏之清湿热,三棱、莪术之攻坚削积,青、陈、香附、枳壳走利三焦气分。三焦

之气通畅,湿热之积自行,况有峻速推荡之药,积滞无有不去者也。泻痢因乎湿热积滞

而起,正气、胃气尚未大坏,若不速为逐之,淹缠日久,气血、津液、胃气败坏,虽欲

攻之,奈正气不支,何况宿垢不去,清阳不升,正元有不败者乎?此方为通因通用之

法。”。(《医方概要》)

[评议]本方治证“湿热积滞”诸家均无异议。关于组方配伍,各家皆从行气

破积,清热燥湿分析,可谓有理有据。又汪、李二位均指出本方体现“通因通厝”

治法,特别李氏所论不仅深得要领,而且强调把握时机的重要性,对于临床颇有指导意义。..

[验案举例]胃结石《医学资料选编》(1974,5:16):患儿某,因空腹吃黑枣

40--50枚,引起胃脘痛,经胃钡餐透视诊为胃结石症。开始用小承气汤加消导药,虽

有效但进展较慢,因患儿身体较好,正气未虚,同时结石形成不久,后改用木香槟榔丸

加减(木香、三棱、莪术、砂仁各6g,焦槟榔15g,青皮、陈皮、大黄、焦黑枣粉各

9g,焦三仙、枳实、生牡蛎各30g)以消导通便,推荡实积,服药13剂+大块结石开

始崩解,至19剂结石完全崩解,而患儿在服药间仅大便清稀,胃纳反比服药前增加,

其他无不良反应。

按语:胃结石属于肠胃积滞范围,但较为坚实难除。医者选本方去清热之品,

加软坚散坚消食药物,以突出其行气导滞攻积作用,利于结石的崩解消散,故而获效。:

[实验研究]对离体肠管的影响实验表明,该方对离体肠管有兴奋作用,可增强

肠管的紧张性和收缩性。同时能对抗阿托品的抑制肠管作用。并发现这种作用尤以主药

木香、槟榔明显。

322.肥儿丸

本方现常用于小儿肠道蛔虫病、钩虫、小儿慢性消化不良等属于虫积疳疾者。1、 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 将肥儿丸加减为肥儿散;肥儿丸[主治] 小儿虫积疳疾。消化不良,面黄体瘦,肚腹胀大,发热口臭,大便溏薄, 舌苔黄腻,脉虚弱。亦治虫积腹痛 本方为小儿疳积之常用效方。临床运用时以面黄体瘦,肚腹胀大, 发热口臭为证治要点。 

肥儿丸本方现常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属于脾虚食积者1胃下垂 2.便秘 1.五更泄 2.十二指肠壅积症

肥儿丸 [主治] 脾虚食积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舌苔腻而微 黄,脉虚弱。健脾丸为脾虚食积良

方。临证以食少,便溏,脘闷,苔腻微黄, 脉弱为证治要点。

黄连6克 神曲6克 使君子3克 肉豆蔻3克(面煨) 麦牙3克 木香1.2克 槟榔2.4克  

1.脾虚腹泻明显者,可加白术、茯苓、山药以健脾止泻;

2.虫积腹痛,宜加苦楝根皮、鹤草芽等以增强杀虫之力。

3.上研成粉末,面糊为丸。每服6-9克,空腹,开水送服。(水煎热服也可)。

肥儿丸(《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12)

[异名]七味肥儿丸(《景岳全书.小儿则古方》卷62)、大无肥儿丸(《不居集.上集》卷30)。

[组成]黄连去须神曲炒各一两(各30g)使君子肉豆蔻面裹煨,去面麦蘖炒各半两(各15g)木香二钱(6g) 

 槟榔两个(12g)不见火

[用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萝卜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熟水送下,空腹服

(现代用法:共为细末,糊丸如萝卜子大,每服20--30丸,空腹温开水送下)。

[功用]杀虫消积,清热健脾。.

[主治]小儿虫积疳疾。消化不良,面黄体瘦,肚腹胀大,发热口臭,大便溏薄,舌苔黄腻,脉虚弱。亦治虫积腹痛。

[病机分析]本方证好发于幼弱小儿,常为虫积中焦,又饮食不节,虫食之积,郁

久化热,伤及脾胃,以成疳疾。《小儿药证直诀》卷上曾强调:“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

所作也”。脾虚失运,则大便泄泻;生化乏力,营养不良,则面黄体瘦;积阻气滞,则

肚腹胀大或疼痛;至于发热口臭,苔黄腻等皆为积热所致。

[配伍意义]本方针对虫积疳疾,治宜杀虫消积,清热健脾。方中神曲重在消食,

使君子专于杀虫,《本草纲目。草部》卷18记载:“凡大人小儿有虫病,侵晨空腹食使君

子仁数枚,或以壳煎汤咽下,次日虫皆死而出也”。另外,使君子又为“补脾健胃之要

药”(《本草经疏》卷9),两药相合,共祛食虫之积,以除致病之因,同时亦不伤脾胃,

故为君药。臣以麦芽增强神曲消食之力,因谷类之物,尚可健脾和胃;槟榔既能驱虫,

以助使君子之力,又能行气消胀,以除胀满;黄连清热燥湿,泻其疳热,苦又下虫,以

助使、槟。佐以肉豆蔻、木香行气止痛,其中肉豆蔻尚可涩肠止泻。全方标本兼顾,使

食消虫去,气畅热清。

本方的配伍特点为:以杀虫、消积为主,兼以清热、健脾,照顾全面。患儿服之,

正气得复,则病愈而体肥,故名“肥儿丸”。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小儿疳积之常用效方。临床运用时以面黄体瘦,肚腹胀大,发热口臭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脾虚腹泻明显者,可加白术、茯苓、山药以健脾止泻;虫积腹痛,宜加苦楝根皮、鹤草芽等以增强杀虫之力。

3.本方现常用于小儿肠道蛔虫病、钩虫、小儿慢性消化不良等属于虫积疳疾者。

[使用注意]本方虽名肥儿丸,究属克伐之品,而无补益作用,非虫积疳疾之证

者,不可服用,更不可因“肥儿”之名,误给小儿常服。

[源流发展]肥儿丸始见于《幼幼新书》卷25引《朱氏家传》,由白芜荑、黄连、

神曲、麦蘖四味组成,故《小儿痘疹方论》称之为四味肥儿丸。《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卷12所载,则去白芜荑,加使君子、肉豆蔻、木香、槟榔共七味组成,故又称七味肥

儿丸。原书主要记载其治疗疳疾的症状:“诸疳,久患脏腑胃虚虫动,日渐羸瘦,腹大不

能行,发竖作穗,肌体发热,精神衰弱。”而后《普济方》引《全婴方》、《太平惠民和

剂局方》卷10(宝庆新增方)对此加以补充,分别为“好食泥土”、“面黄口臭”。另

外,《医方类聚》引《澹寮方》谓治:“烂龈”;《保婴金镜》言“食积五疳或颈项结核”。

表明本方尚可用于其他病证。从组成分析,本方由消食药、驱虫药、行气药、清热药和

收涩药等五类药物组成,针对虫食内积,气滞化热以及脾虚泄泻等病机特点而设。后世

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方剂很多,据《中医方剂大辞典》所载,即有40方,从本方加减而

成的也有11首,如《魏氏家藏方》卷10肥儿丸加蟾蜍,以增杀虫治疳之力。《医林纂

要探源》卷9肥儿丸加川楝子,则行气止痛作用较好。《证治准绳。幼科》卷8肥儿丸,

去黄连,加胡黄连。对于加减药物较多的方剂大致可分两类。一是兼顾正气,例如《传

信适用方》卷4引荆南候医方肥儿丸,去木香、槟榔、肉豆蔻,加陈皮、青皮、胡黄

连、龙胆草、芜荑、夜明砂、赤芍、人参。《人己良方》肥儿丸,去木香、黄连、肉豆

蔻,加青皮、武夷茶、芦荟、人参。《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肥儿丸,去黄连,加白术、

山楂、枳实、胡黄连。以上三方除不同程度的加强行气清热、杀虫消食作用外,均加健

脾益气之品以护正。《古今医鉴》卷13引刘尚书方肥儿丸去木香、槟榔、肉豆蔻,加四

君子汤益气健脾,胡黄连、山楂、芦荟以清热消食杀虫,该方补益之功更强,主治小儿

脾虚虫积所致诸疳。二是专于祛邪,诸如《仁术便览》卷4 肥儿丸去消食之神曲、麦

芽,加胡黄连、龙胆草、银柴胡、诃子、芜荑、芦荟、阿魏,清热杀虫涩肠功用皆得以

增强。而《医学启蒙》卷3、《活幼心法》卷8及《摄生秘剖》的肥儿丸,三方均去涩

肠止泻之肉豆蔻,加理气之陈皮、青皮,其中《活幼心法》方又加三棱、莪术、香附、

芦荟、芜荑、胡黄连,则行气杀虫之力更强。《摄生秘剖》方加三棱、沉香、白果、白

豆蔻、蛤蟆,较上方理气与涩肠止泻之效尤佳。

[疑难阐释]关于本方方源一般方书均谓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10(宝

庆新增方),虽然《局方》成书于1078—1085年,早于(肥儿卫生总微论方》(刊于

1156年),但其中宝庆新增方为1225—1227年,晚于《卫生总微》。据此,本方方源应

定为后者。

[方论选录]

1.张璐:“此方近世所传,尚多胡黄连、雷丸、芜荑等味,大苦大寒,大伤元气,

而因名误实,故世多喜服之,意谓有益于儿也。曷知立方之义,本为疳热腹胀羸瘦,故

用去热伐肝之剂,消去疳积,元气得复,儿自肥矣。若本无疳热服之,与引寇破家何

异?尝见富有之家,从幼好服此丸至十岁外,渐至蒸热咳嗽,盖缘真阳亏损,不能振生

发之令,而成童劳者不少。奈何习俗成风,多所未悟,因特表而出之。”(《张氏医通》卷15)

2.汪绂:“谷以养人,而过食成积,‘神曲、麦芽以变化之;食积则气郁,木香、槟

榔以升降之;气郁则生湿热,黄连、川楝子以燥之、泄之;湿热则生虫 ,使君子、黄

连、川楝子以杀之。其肠胃薄而太阴未足也,君黄连以健之、厚之;要其本元火不足,

而脾胃不能化食也,肉豆蔻以壮命火而温之。此方本末条理,非他攻伐之方所可易也。”

《医林纂要探源》卷9).

3.谢观:“此方本为疳热腹胀羸瘦而设,故用祛热消导杀虫之剂,元气得复,儿体

自肥矣。若本无疳热之病,而误以为小儿常服之品,以损削真元,则流弊甚大,不可以

其肥儿之名,遂为所误也”。(《中国医学大辞典》)

[评议]本方虽名“肥儿”,但主要是通过邪去正安,小儿体渐康复而得名,实无

补益之功,属驱虫消积之剂,非虫积疳热所致腹胀消瘦者,不可服之。张璐等均强调不

可以“肥儿”之名,而误以为小儿常服之品。并特别指出:“尝见富有之家,从幼好服此

丸至十岁外,渐至蒸热咳嗽…...而成童劳者不少。奈何世俗成风,多所未悟,因特表而出之”。可谓警世之语。 

[验案举例]小儿疳积《不居集.上集》卷30:汪石山治一小儿病多,因缺乳食

太早所致,或因久患脏腑胃虚虫动,日渐羸瘦,腹大不能行,发竖,发热,无精神,用太无肥儿丸一剂而愈。

[临床报道]小儿疳积将肥儿丸加减为肥儿散;组成:人参、芦荟各8g,白

术、胡连各15g,茯苓9g,川连6g,使君子12g,神曲、山楂、麦芽各lOg,炙甘

草5g,共研末,过100目筛。i岁内患儿每次2引1至3岁3—4g,早晚各1次,

白糖温开水调服。结果:100例患儿中,78例20天痊愈,20例30天内获愈,2例无效。

[实验研究]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在脾虚模型基础上,观察肥儿丸对胃分泌及胃肠

粘膜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脾虚组胃液量、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胃液游离酸

显著增加。扫描电镜显示胃肠粘膜破坏严重。透射电镜显示,胃粘膜上皮退化,胃主细

胞分泌酶原颗粒受抑,壁细胞中线粒体增生,混浊肿胀明显,肠上皮微绒毛稀少短缩,

分布不齐。肥儿丸对上述指标明显改善。

又通过对脾虚小鼠血清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表明肥儿丸对正常小鼠、“脾虚”

小鼠血清锰的含量和“脾虚”小鼠血清铁的含量有提高作用,尤以锰的提高为明显。 

六十三,消补兼施药方

323.启脾散

功用:健脾益气,消食导滞。主治:脾虚食积证。小儿因病 致虚,食少形羸,将成疳积,或禀赋素亏,脾胃薄弱,最易生病者。本方现常用于小儿 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等属脾虚食积者。 

潞党参9克(元米炒黄) 白术9克 莲子肉9克 山楂炭6克 五谷虫炭6克 陈皮3克 砂仁3克 

上研成粉末,每服6克,开水送服。(水煎热服也可)。

启脾散方剂来源清。<成方便读》。

组成与用法人参90克制白术90克莲子肉90克山楂炭60克五谷虫炭60克陈皮30克砂仁30克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温开水送服.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

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与主治功能健脾消积。主治小儿因病致虚,食少形羸,将成

疳疾,或禀赋素亏,脾胃虚弱,常易生病者。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证,厌食,消化不良等病症。

(1)疳证本方加减治疗。积食内停者,加莱菔子、鸡内金,有内

热者,加胡黄连,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i脾阳偏虚者,加炮姜:淡附片;舌干苔红者,加乌梅、石斛。

(2)厌食本方加减治疗。舌苔厚腻湿重者,去人参,加苍术、枳

实,舌红苔光剥者,加石斛、玉竹、沙参,四肢乏力、形体虚羸者,加山药、茯苓。

(3)消化不良本方加减治疗。食滞者,加鸡内金、炒麦芽;气滞

者。去人参,加木香、枳实,有积热者,加黄芩,腹胀便溏者,合香砂六君子汤。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小儿脾胃失健,食少形羸。方用人参、白

术等补中健脾,合山楂、陈皮等消食醒脾.消补兼施,为其配伍特点。临

床应用以食少形赢,为其辨证要点。

启脾丸(《景岳全书》),由人参、白术、陈皮、青皮、炒神曲、炒麦芽、

砂仁、厚朴、干姜、炙甘草组成;功能健脾苏胃;主治脾胃不和,中满痞

塞,心腹臌胀,肠鸣泄泻,不思饮食。

324.枳术丸

本方现常用于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于脾虚气滞食积者。1、胃脘痛 2、 厌食证 

枳术丸[主治] 脾虚气滞食积证。胸脘痞满,不思饮食,食亦不化,舌淡苔白,脉弱。本方为治脾虚气滞食积证的常用方亦

是健脾消痞之基本方。临床 运用时以食少脘痞为证治要点。 

白术6克 枳实3克   

1.若脾虚较重者,宜加党参、红枣、甘草,以助健脾;

2.若见腹泻者,可加茯苓、薏苡仁,以渗湿止泻;

3.若食积明显者,宜加神曲、山楂、麦牙等以消食和胃。

4.上研成粉末,糊丸,每服6-9克,荷叶煎汤或开水送服。(水煎热服也可)日2次。

枳术丸 (张洁古方,录自《内外伤辨惑论》卷下)

[组成]白术二两(60g)枳实麸炒黄色,去瓤一两(30g)

[用法]上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九,用白汤送下,

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共为极细末,糊丸,每服6—9g,荷叶煎汤或温开水送下,日2次)。.

[功用]健脾消痞。

[主治]脾虚气滞食积证。胸脘痞满,不思饮食,食亦不化,舌淡苔白,脉弱。

[病机分析]本方所治乃脾胃虚弱,食积气阻所致。脾虚失运,胃纳无力,则不思

饮食,食亦不化;饮食内停,阻滞气机,故胸脘痞满。舌淡苔白,脉虚,皆脾虚之征。

[配伍意义]脾虚宜补,气滞宜行,食积宜消,若健脾而不消痞,则积滞难去;消

痞而不健脾,即使积滞暂去,犹有再积之虞。唯有健脾与消痞双管齐下,方能正邪兼

顾。方中白术用量倍于枳实,重在补脾益气燥湿,以助脾之运化,脾得补得燥,则运化

自复;臣以枳实行气化滞,消痞除满。李呆谓:“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令人胃气强实,

不复伤也”(《内外伤辨惑论》卷下)。更以荷叶烧饭和药为丸,其中荷叶性善升清,与

枳实相伍,一升清,一降浊,清升浊降,脾胃调和;烧饭养脾胃,以助白术。本方组成

虽简,但寓意深刻,为健脾消痞之平剂。

枳术丸的配伍特点为,消补兼施,补重于消,寓消于补。

[类方比较]枳术丸与健脾丸皆系消补兼施之剂,且补大于消,均用于脾虚食积

证,但各有特点。其中前方药简性平,对于上证较单纯者相宜;而后方用药较多,照顾

亦全面,补脾消食之力皆大于枳术丸,兼能渗湿止泻,适应证又见便溏、苔腻微黄等证较复杂者。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治脾虚气滞食积证的常用方,亦是健脾消痞之基本方。临床

运用时以食少脘痞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若脾虚较重者,宜加党参、大枣、甘草,以助健脾;若见腹泻者,可

加茯苓、苡仁,以渗湿止泻;若食积明显者,宜加神曲、山楂、麦芽等以消食和胃。

3.本方现常用于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于脾虚气滞食积者。

[源流发展]本方是张洁古由《金匮要略》枳术汤衍变而来。枳术汤中枳实之用量

倍于白术,且用汤剂,原书主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其证属于

气滞水停。治当行气消痞。故重用枳实,意在以消为主,且宜速去。张氏针对脾虚气滞

食积证,变换枳、术用量,即重用白术,又用荷叶烧饭为丸,意在以补为主,再易汤为

丸,治以缓消。两方用药虽同,但由于药量比例和剂型的不同,故其功效亦有缓急之

异。张璐赞曰:“二方各有深意,不可移易”(《张氏医通》卷16)。此为洁古活用仲景方

的例证。其后,《丹溪治法心要》卷4枳术丸,加木香、陈皮、山楂、神曲、麦芽、半

夏、姜黄,又增消食和胃之功,主治痞证,心下满而不痛者。《文堂集验方》卷l枳术

丸,加陈皮、赤芍,治食积泻,或胀或痛,痛甚而泻,泻后痛减,得食又痛,粪色白

者。再者,《内外伤辨惑论》卷下的曲蘖枳术丸、木香枳术丸、半夏枳术丸、三黄枳术

丸,《医学入门》卷8的橘半枳术丸,《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卷54的香砂枳术丸,均由

枳术丸加味而成,可见本方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疑难阐释]关于本方用法本方二味碾为极细末,以“荷叶裹烧饭为丸”,立意

不凡。荷叶苦涩性平,虽出于污泥,但玉立于水上,清芳挺拔,尤善升发脾气,以其烧

饭为丸,且谷类本身即有实脾益胃之功,荷、米相伍,既顺脾主升清之性,又助白术补

中之力。恰如李呆所言:“食药感此(荷叶)气之化,胃气何由不上升乎?……更以烧饭

和药,与白术协力,滋养谷气而补令胃厚,再不至内伤,其利广矣大矣”(《内外伤辨惑论》卷下)。

[方论选录]

1.李呆:“白术苦甘温,其甘温补脾胃之元气,其苦味除胃中之湿热,利腰脐间血,

故先补脾胃之弱,过于枳实克化之药一倍。枳实味苦寒,泄心下痞闷,消化胃中所伤。

此一药下胃,其所伤不能即去,须待一两时辰许,食则消化,是先补其虚,而后化其所

伤,则不峻利矣。……荷叶之体,生于水土之下,出于秽污之中,而不为秽污所染,挺

然独立,其色清,形乃空,清而象风木者也,食药感此气之化,胃气何由不上升乎?其

立意用此一味为引用,可谓远识深虑,合于道者也。更以烧饭和药,与白术协力,滋养

谷气而补令胃厚,再不至内伤,其利广矣大矣。”(《内外伤辨惑论》卷下)

2.吴昆:“健脾消痞,此方主之。一消一补,调养之方也。故用白术以补脾,枳实

以消痞,烧饭取其香以益胃,荷叶取其仰以象震。象震者,欲其升生甲胆之少阳也。此

易老一时之方,来东垣末年之悟,孰谓立方之旨易闻耶”(《医方考》卷4)

3.张介宾:“洁古枳术丸,以白术为君,脾得其燥,所以能健;然佐以枳实,其味

苦峻,有推墙倒壁之功。此实寓攻于守之剂,惟脾气不清而滞胜者,正当用之,若脾气

已虚,非所宜也。”(《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卷54)

4.张璐:“海藏曰:东垣枳术丸,本仲景枳术汤,至晚年道进,用荷叶烧饭为丸,

取留滓于胃也。太无日:《金匮》治水肿心下如盘,故用汤以荡涤之;东垣治脾不健运,

故用丸以缓消之。二方各有深意,不可移易。”(《张氏医通》卷16)

5.徐大椿:“脾虚气滞,不能磨食,而饮食易伤,故中脘痞结,谷少肌消焉。枳实

破滞气,力有冲墙倒壁之功,白术补脾元,俾复坤土健运之职,荷叶煨饭为丸,使滞化

气行,则脾土健运有常,而痞结自开,安有饮食易伤、谷少肌消之患哉?此健中消滞之

剂,为脾虚食滞痞结之专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8)

6.费伯雄:“一补脾,一去实,简当有法,勿以其平易而忽之。”(《医方论》卷4)

7。蔡陆仙:“此乃治脾虚食积生痰之方,凡中气虚而有痰者,宜服之。有消补兼行,

去痰不伤气之效力也。”(《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

[评议]前贤从不同角度剖析了本方配伍意义,有助于后学理解。李呆强调枳术丸

消补兼施,消不伤正的配伍特点:“是先补其虚,而后化其所伤,则不峻利矣”。费伯雄

进而指出“一补脾,一去实,简当有法,勿以其平易而忽之”。张璐着重比较枳术丸与

枳术汤,认为“两方各有深意,不可移易”,可谓画龙点睛之笔。另外,蔡陆仙将该丸

用于“中气虚而有痰者”,扩大了应用范围,可供临证参考。

[验案举例]胃脘痛《新疆中医药》(1994,4:64):某男。患胃脘痛3年多,痛

连胁肋,不喜按,食后痛更甚,口干苦,便燥,胃肠钡餐透视为胃窦炎,十二指肠炎。

投药炒枳实80g,生白术60g,制元胡50g,冰片2g,研细粉,早中晚各7g,米汤送服。

1月后复诊,疼痛消失,诸症皆除。

[临床报道]厌食证用本方治疗小儿厌食症70例,将患儿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分为脾失健运组28例,胃阴不足组、脾胃气虚组各21例。治疗前三组性别、年龄、病

程、日摄食量均较接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部病例均口服枳术丸,按不同

年龄给不同剂量。观察三种不同证型厌食症治疗前后日摄食量的变化、临床症状积分的

变化以及不同证型与疗效的关系。结果:三组治疗后日摄食量的增加,与治疗前相比,

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脾失健运和胃阴不足二型与治疗前相比,有非常显

著性差异;对三组不同证型组食欲、腹胀、饮水、大便、精神、面色、出汗等7项症状

治疗前后的积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脾虚健运型治疗后各项症状积分比治疗前明显减

少,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均<0.01);胃阴不足型除精神积分与治疗前无差异外,其

余6项积分与治疗前积分也有显著差异(P均<0.02一O.01);脾胃气虚型的腹胀、饮

水2项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其余各项症状积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

0.01);三种证型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表明胃阴不足型与脾失健运型疗效接近(P>

O.05),二者与脾胃气虚型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枳术丸对脾失健运、胃

阴不足二型的疗效优于脾胃气虚型L1j。.

[实验研究]

1.对肝糖原等的影响枳术丸灌服能明显增加正常小鼠肝糖原而明显降低血糖,

能明显提高正常小鼠对碳末的吞噬能力,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该丸并有增加大鼠胆汁

分泌和抑制正常小鼠胃肠推进趋势L2j。

2.对胃排空肠推进作用的影响枳实与白术以不同比例组方即枳实与白术,按2:1、

1:1、1:2三种比例配伍组方(枳术丸为1:2),对胃排空肠推进有如下影响:三种比例的配

方均可使正常情况下胃酚红残留率增加,而以枳术丸最明显,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尸

<0.05)。说明枳术丸组可明显增强胃的受纳和贮存食物的功能,为食物的消化提供必要

的时间。其他两组药物也有此种趋势,但不明显。对后三段肠管酚红残留率,则枳术1组

(枳实:白术:2:1)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枳术2组(枳实:白术:1:1)较正常组

也有所增加,三组按枳术1组>枳术2组>枳术丸组顺序减少,说明枳术丸组给予了足够

时间使食物在肠内得以充分吸收。若用新斯的明加强胃肠肌肉阵挛性收缩,使胃排空肠

推进加速(即胃残留率明显减少,肠中残留率明显增多),结果三组药均可延缓胃排空和肠

推进,其延缓肠推进作用按枳术丸组>枳术2组>枳术1组顺序增强,并且枳术丸组与枳

术1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枳术丸组的调整作用最好。若给予阿托品造

成胃肠肌肉松弛,使其胃排空肠推进作用减弱,结果枳术丸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

0.05),显示枳术丸有明显的胃排空与肠推进作用L3j。

3.对离体肠段的作用将枳术丸应用水煎法、分煎法和渍药绞汁法分别对动物进

行离体肠段抑制作用的实验观察。结果:水煎组的家兔离体肠段出现了较强的抑制作

用,收缩幅度降低,频率减少,对照组无抑制作用。各组抑制作用强弱如下:水煎组>

渍药绞汁组>分煎组>对照组L4j。

[附方]枳术汤(《金匮要略》)枳实7个(12g)白术二两(6g)以水五升,煮

取三升,分三次温服。腹中软即当散也。功用:行气消痞。主治:气滞水停证。心下

坚,大如盘,边如旋盘,舌苔白滑,脉弦滑。

枳术丸与枳术汤尽管组成相同,为消补兼施之剂。但是各有侧重,丸中白术用量倍

于枳实,意在以补为主,功能健脾消痞,主治脾虚气滞食积证;而汤中枳实用量倍于白

术,偏重于消,行气消痞之力较胜,用于气滞水停证。此外,两方剂型亦不相同,所以

功效缓急有异,补消各有侧重,可见制方之妙。.

325.枳术汤

气滞水停证。心下坚,大如盘,边旋盘,舌苔白滑,脉弦滑。

枳实12克  白术6克 

上二味药用7两冷水浸泡20分钟,再煮取4.2两,分三次温服。当腹部变软后,改为散剂用。

 枳术汤(《金匮要略》)枳实7个(12g)白术二两(6g)以水五升,煮

取三升,分三次温服。腹中软即当散也。功用:行气消痞。主治:气滞水停证。心下

坚,大如盘,边如旋盘,舌苔白滑,脉弦滑。

枳术丸与枳术汤尽管组成相同,为消补兼施之剂。但是各有侧重,丸中白术用量倍

于枳实,意在以补为主,功能健脾消痞,主治脾虚气滞食积证;而汤中枳实用量倍于白

术,偏重于消,行气消痞之力较胜,用于气滞水停证。此外,两方剂型亦不相同,所以

功效缓急有异,补消各有侧重,可见制方之妙。.

326.枳实消痞丸

(失笑丸)本方现常用于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等属于脾虚气滞、寒热互 结者。1、慢性胃炎枳实消痞丸(失笑丸)[主治] 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心下痞济,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畅,舌 苔腻而微黄,脉弦。 本方为行气消痞的重要方剂,以心下痞满,食少,体倦,苔腻微黄 为证治要点。 

干姜6克 炙甘草6无 麦牙6克 白茯苓6克 白术6克 半夏曲9克 人参9克 厚朴12克 枳实15克 黄连15克  

1.证偏寒者,宜减黄连之量,而增干姜用量,或再加附子等温阳散寒;

2.气滞明显者,宜加木香、陈皮以行气止痛;

3.饮食不消者,宜加山楂、神曲以消食和胃。

4.研成粉末,水泛为丸或糊丸,每服6-9克,白汤送下,日2次。也可改为汤剂,水煎服

 枳实消痞丸(失笑丸)(《兰室秘藏》卷上)

[组成]干生姜炙甘草麦蘖面白茯苓白术各二钱(各6g)半夏曲人参

 各三钱(各9g)厚朴四钱炙(12g)枳实黄连各五钱(各15g)

[用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送下,食远

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水泛小丸或糊丸,每服6—9g,饭后温开水送下,日2次。亦可改为汤剂,水煎服)。

[功用]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心下痞济,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畅,舌苔腻而微黄,脉弦。

[病机分析]本方证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包括虚实相兼,寒热错杂。脾虚失运,

胃纳不振,则不欲饮食,食亦难消。气血生化不足,则倦怠乏力;食积内停,传导失

司,则大便不畅;气机阻滞,寒热互结,则心下痞满,脉弦;食积气郁而化热,则苔腻

而微黄。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虽属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虚实相兼,但其中实多虚少,热

重寒轻,所以立法重在行气清热,辅以健脾和胃。方选枳实行气消痞为君,臣以厚朴下

气除满,与枳实合用疗效益显。黄连苦寒降泄,清热燥湿;半夏曲辛散开结,降逆和

胃;干姜温中散寒,三药配伍,辛开苦降,以助消痞除满,温清合用,则寒热并除;人

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化湿,以复脾运;麦芽消食和胃,以上共为佐药。使以甘草调

药和中。诸药合用,使痞消积祛,脾健胃和,则症自痊愈。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消补兼施,以消为主;温清并用,而以清为主,苦降辛开以苦

降为主。因枳实剂量较重,目的在于消痞,故名“枳实消痞丸”。

[类方比较]本方与健脾丸、枳术丸均属消补兼施之剂,但本方消大于补,主治心

下痞满等以气滞为主者;而后两方则皆补大于消,适用于食少体倦等以脾虚为主者。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均体现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泻同施。不同的是,

本方以行气、清热、苦降为主;而半夏泻心汤则无行气之功。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行气消痞的重要方剂,以心下痞满,食少,体倦,苔腻微黄

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证偏寒者,宜减黄连之量,而增干姜用量,或再加附子等温阳散寒;

气滞明显者,宜加木香、陈皮以行气止痛;饮食不消者,宜加山楂、神曲以消食和胃。

3.本方现常用于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等属于脾虚气滞、寒热互

结者。

[源流发展]本方是从半夏泻心汤合枳术汤以及四君子汤化裁而成。说明枳实消痞

丸虽系李呆创制,实乃源于上述数方,反映了李氏学古而不泥古的治学思想。《明医指

掌》卷5的枳实消痞丸,在此方基础上去麦芽、茯苓、半夏曲,加山楂、神曲、猪苓、

泽泻、砂仁、陈皮、.黄芩、姜黄,.则行气、消导、清热之功尤胜,主治食积,心下虚

痞,按之痛者。、.

[疑难阐释]本方主治以痞满为主,方中用参、.术、草等健脾益气之品,是否有壅

滞增痞之虞?分析其道理,需从“痞”的成因谈起,该证既有气机阻滞,又有寒热互

结,同时因脾胃气虚不磨、不运,亦兼食积、湿聚,更加重了痞满。而方中配伍健脾

药,可使脾运正常,胃纳得复,不但无害,:反能有助于消除痞满,体现了“塞因塞用”

的反治法。

[方论选录],,

1.吴昆:“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右关脉弦者,此方主之。痞与“否”同,不通泰

也。《易》曰:天地不交而成否。故肺气不降,脾气不运,升降不通,而名痞也。脾为

邪气乘之,不足以胜谷,故令恶食。脾者卑藏,役气于四肢,而后肢体强健,脾病则不

能致气于肢体,故令懒倦。弦,肝脉也,木来克土,故令右关脉弦。是方也,、枳实、黄

连、厚朴之苦,可以下气;半夏曲、干生姜之辛,可以行滞;人参、甘草、白术、茯苓

之甘,可使健脾;麦蘖善消,则可以推陈而致新矣。”(《医方考》卷4)..、

2.汪昂:“此足太阴、阳明药也。枳实苦酸,行气破血;黄连苦寒,泻热开郁,并

消痞之君药。厚朴苦降,散湿满而化食厚肠;麦芽咸温,助胃气而软坚破结;半夏燥痰

湿而和胃;干姜去恶血而通关,皆所以散而泻之也。参、术、苓、草,甘温补脾,使气

足脾运而痞白化,既以助散泻之力,又以固本使不伤真气也。”(《医方集解.消导之剂》)

3.徐大椿:“胃虚寒滞,膈热不化,故心气不降,脾胃不磨,乃成痞满焉。黄连清

膈热,厚朴泻中满,白术助脾运化,人参益胃扶元,干姜温中散寒,枳实消痞除满,茯

苓渗泻湿气,甘草和中气,半夏化痰涎以醒脾气也。俾寒化气调,则膈热自解,而胃气

温暖,脾元健运,何痞满之不除哉?此疏补兼行、.寒热并施之剂,为胃寒膈热痞满之专

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8).

4.张秉成:“夫满而不痛者为痞。痞属无形之邪,自外而入,客于胸胃之间,未经

有形之痰血饮食互结,仅与正气搏聚一处为患。故以黄连、干姜并用,一辛一苦,一散

一降,则无论寒热之邪,皆可开泄,’二味实为治痞之主药。然痞结于中,则气壅湿聚,

必渐至痰食交阻,故以枳实破气,厚朴散湿,麦芽化食,半夏行痰,自无胶固难愈之

势。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必以四君子坐镇中州,祛邪扶正,并驾齐驱。故此方无

论虚实之痞,皆可治之。用蒸饼糊丸者,以谷气助脾胃之蒸化耳。”(《成方便读》卷3)

5.李畴人:“以参、术、苓、草扶正气,以枳实、麦芽化滞消痞,佐以半夏曲、厚

朴之开痞化痰,生姜、黄连一辛一苦,而治中焦无形湿热。丸以蒸饼,和中化滞,去邪

不伤正,斯为王道之法。”(《医方概要》)。

[评议]诸方论对本方证的“痞”多有阐述。其中吴昆认为:“痞与‘否,同,不通

泰也。《易》曰天地不交而成否。故肺气不降,脾气不运,升降不通,而名痞也”。徐大

椿指出:“胃虚寒滞膈热不化,故心气不降,脾胃不磨,乃成痞满焉”。张秉成曰:“夫满

而不痛者为痞。痞属无形之邪,自外而人,客于膈胃之间,未经有形之痰血饮食互结,

仅与正气相聚一处为患”。并通过分析其配伍意义,进而提出:“此方无论虚实之痞,皆

可治之”,颇为中肯实用。关于本方的君药,汪昂认为是枳实与黄连,枳实“行气破

血”,黄连“泻热开郁”,虽有道理,但根据本方证为以气滞痞满为主,以枳实为君,理

由似更充分。

[临床报道]慢性胃炎用本方加减(干姜、炙甘草、麦芽、白术、茯苓、半夏、

党参、厚朴、枳实、黄连)水煎500ral,早晚2次分服,每次l剂;亦可为小丸,每服

6—9g,日2次,温开水送下,3个月为工疗程。共治疗慢性胃炎30例。结果有效26

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L1j。亦有将枳实消痞丸改为汤剂随证加

减,治疗以胃脘痞闷为主证者120例,连续服药3周。结果:临床治愈9例,占

7.5%;显效19例,占15.8%;有效73例,占60.8%;无效19例,占15.8%。总有

效率为84.2%[”。

[实验研究]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实验证明本方对家兔离体小肠运动呈兴奋和抑制

的双向效应,并能拮抗乙酰胆碱、氯化钡和肾上腺素对离体小肠运动的影响。又本方在

活体动物实验中,能够加快小鼠胃肠推进速度,促进小鼠胃排空速度,显示出促进小白

鼠消化道运动的效应13J。

327.葛花解酲汤

 本方现常用于饮酒过量致醉,或嗜酒成性者。葛花解酲汤 [主治] 嗜酒中虚,湿伤脾胃证。头痛心烦,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 便不利,大便泄泻,舌苔腻,脉滑。 本方为治疗酒湿食积之要方,临床运用以头痛眩晕,胸闷呕吐,食 少体倦,苔腻等为证治要点。 

白豆蔻仁15克 砂仁15克 葛花15克 干姜6克 炒神曲6克 橘皮4.5克 泽泻6克 白术6克 猪苓4.5克 人参4.5克 

白茯苓4.5克 木香1.5克 莲花青皮0.9克  

1.呕吐明显者,宜加半夏、生姜以和胃止呕;

2.食少纳呆者,加山楂、麦牙等以消食化积;

3.偏寒者,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

4.临证可酌加枳椇子。

5.研成粉末,和匀,每服9克,白汤送下。但得微微出汗才有效,酒病去矣。(现代用法:研成粉末,和匀,每服9克,温开水调下)

葛花解酲汤(《脾胃论》卷下)

[异名]葛花解酒汤(《医方大成》卷3)、解酲汤(《脉因症治》卷下)、葛花汤(《不知医必要》卷3)。

[组成]白豆蔻仁缩砂仁葛花各五钱(各15g)干生姜神曲炒黄泽泻白

术各二钱(各6g)橘皮去白猪苓去皮人参去芦.白茯苓各一钱五分(各4.5g)木香

五分莲花青皮去瓢三分(O.9g)

[用法]上为极细末,.和匀,每服三钱匕(9g),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

(现代用法:共为极细末,和匀,每服9g,温开水调下)。

[功用]分消酒湿,理气健脾。

[主治]嗜酒中虚,湿伤脾胃证。头痛心烦,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

便不利,大便泄泻,舌苔腻,脉滑。

[病机分析]酒本水谷之精液酝酿而成,体湿性热,其性剽悍,少饮能通行气血,

内助消化,外御风寒。若恣饮无度,酒毒熏蒸则头晕头痛心烦;脾胃受伤,升降失常,

则呕吐腹泄,食少体倦;脾虚生湿,湿阻气机,则小便不利,胸膈痞闷,苔腻脉滑等。

[配伍意义]本方为李呆针对酒积所伤而创。李氏指出:“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

俱阳,乃无形之物也。止(只)当发散,汗出则愈矣,此最妙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

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何酒病之有”(《内外伤辨惑论》卷下)。为此,本方以分消酒食,

理气健脾为治法。方选葛花为君,该药甘寒芳香,一直被视为解酒醒脾之良品,早在

《名医别录》卷2就有“消酒”作用的记载;《滇南本草》卷2谓:“治头晕,憎寒,壮

热,解酒醒脾,酒痢,饮食不思,胸膈饱胀,发呃,呕吐吞酸,酒毒伤胃。”不仅如此,

葛花轻清发散,能促使酒湿从表而解。《本经逢源》卷2即日:“以大开肌肉,而发泄伤

津也。”其言虽未必尽然,但突出了本品发散之力。本方原书用法曾谓:“但得微汗,酒

病去矣”。即强调了将酒湿从汗解的重要临床意义,而在方中起关键作用的则是葛花。

臣以神曲消食和胃,尤善消酒食陈腐之积;蔻仁、砂仁理气开胃醒脾,以除痞闷,增食

欲;二苓、泽泻渗湿止泻,引酒湿从前阴分消。饮酒过多,必伤脾胃,湿邪蕴结,每滞

中气,故又以干姜、人参、白术和中健脾,其中干姜辛热温散,更有助于化湿;木香、

青皮(莲花青皮:即青皮分办切开,形似莲花)、陈皮理气疏滞,以助白蔻、砂仁,以

上共为佐药。诸药合用,酒湿得去,症自缓解。

本方的配伍特点:发汗和利小便合用,使酒湿从上下分消,同时配伍消食理气与补

气健脾之品以邪正兼顾。从药物组成看,本方无明显寒热之偏。酲:酒醒后所感觉的困

惫如病状态。《诗。小雅.节南山》:“忧心如酲。”毛传:“病酒曰酲。”本方以葛花为主,具

有解酲之功,故名“葛花解酲汤”。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治疗酒湿食积之要方,临床运用以头痛眩晕,胸闷呕吐,食

少体倦,苔腻等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呕吐明显者,宜加半夏、生姜以和胃止呕;食少纳呆者,加山楂、麦

芽等以消食化积;偏寒者,加吴茱萸以温中祛寒;湿热者,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

另外,枳棋子亦善解酒毒,临证时可以酌用。

3.本方现常用于饮酒过量致醉,或嗜酒成性者。

[使用注意]本方耗气伤津,不宜久服。李呆曰:“此药气味辛辣,偶因酒病服之,

则不损元气,何者?敌酒病故也,若频服之,损人天年”(《内外伤辨惑论》卷下)。

[源流发展]本方始见于《内外伤辨惑论》卷下。至明《普济方》卷172引《德生

堂方》之葛花解酲汤,实为散剂,去干姜,加干葛、甘草以增解酲益脾之功。其适用范

围亦有所扩展,又治年远日久,酒疸面目俱黄,不思饮食者。现今《丸散膏丹集成》、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分别将本方改制成丸剂,均名葛花解酲丸,组成略有增减。前

者加莲花;后者减砂仁、干姜,加黄连。上三方对本方剂型的改制,更便于患者的服

用。足见本方影响之深远。关于方中君药葛花的醒酒、清湿热作用,不仅在上述数方中

得以体现,而且以下解酒诸方亦是很好的佐证。例如《普济方》卷297引《德生堂方》

葛花黄连丸,以葛花为主,配伍清热燥湿之黄连,理气导滞之木香、枳壳,升阳止泻之

干葛及止血之槐花。用于嗜欲恣情,酒色无厌,或食煎博之肉引起的痔漏便血等;《滇

南本草》卷2清热丸,重用葛花与清热去湿的黄连、滑石及粉草同用,以治饮酒过度,

酒积热毒,损伤脾胃之呕血、吐血,发热烦渴,小便赤少者。《不知医必要》卷3葛花

半夏汤,由葛花与健脾益气,祛湿化痰,降逆散结之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

夏、生姜相合,适宜于好酒人噎膈。《笔花医镜》卷2葛花清脾饮,以葛花配伍众多清

热利湿之品,如赤苓、泽泻、茯苓、酒芩、山栀、车前子,及行气药如橘红、厚朴、枳

棋子、甘草等,对于酒湿生热所致之头眩头痛者甚佳。《症因脉治》卷1葛花平胃散,

即葛花与燥湿运脾的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合用,善治酒湿而致之半身不

遂。《审视瑶函》卷5葛花解毒饮,其组成有葛花、玄参、当归、龙胆草、茵陈、甘草、

熟地、茯苓、山栀仁、连翘、车前子、黄连,功能解酒毒、.清湿热,兼以养血益阴,用

于饮酒过多、湿热熏蒸,目中风轮黄亮如金之色,瞻视昏渺等眼科疾患。举凡上述,葛

花配伍其它药物,用于酒积所致多种疾患,表明本品确为解酒之良药。

[疑难阐释]关于本方出处本方首见于《内外伤辨惑论》卷下(刊于1231年),

而有的方书认为是《脾胃论》(刊于1249年)或《兰室秘藏》(刊于1274年),三书虽

均为李呆所撰,但《内外伤辨惑论》成书年代略早于《脾胃论》与《兰室秘藏》。故前

书应为方源。

[方论选录]

1.吴昆:“葛花之寒,能解中酒之毒;茯苓、泽泻之淡,能利中酒之湿;砂仁、豆

蔻、木香、青皮、陈皮之辛,能行酒食之滞,生姜所以开胃止呕,神曲所以消磨炙腻;

而人参、白术之甘,所以益被伤之胃尔。”(《医方考》卷4)

2.汪昂:“此手、足阳明药也。过饮无度,湿热之毒积于肠胃。葛花独人阳明,令

湿热从肌肉而解;豆蔻、砂仁皆辛散解酒,故以为君。神曲解酒而化食,木香、干姜调

气而温中,青皮、陈皮除痰而疏滞,二苓、泽泻能驱湿热从小便出,乃内外分消之剂。

饮多则中气伤,故又加参、术以补其气也。”(《医方集解.消导之剂》).

3。吴谦,等:“此方君葛花,佐以辛香之品;用神曲,佐以快气之品;用苓、泽,

佐以甘温之品。服后取汗,是谓外解肌表,内清阳明,令上下、内外分消其患,使胃中

秽为芳变,浊为清化,泰然和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2)

4.李畴人:“酒为湿热水谷合成,最伤肺胃,以胃为酒壅,肺为壅盖,时时熏蒸,

无有不为所腐者。故酒客每病肺胃,或咳或呕,皆乃肺胃气逆而顺降失常也。故治之必

以辛通降逆,疏利中焦气分为主。此方惟葛花擅解酒积,余皆辛化淡渗调中之品,使肺

胃之气化而酒积可去矣。”(《医方概要》)

[评议]对本方君药的看法,汪昂认为是葛花、豆蔻、砂仁三药,原因是:“葛花独

人阳明,令湿热从肌肉而解;豆蔻、砂仁皆辛散解酒,故以为君”;而吴谦指出:“此方

君葛花”。从用量分析,工三药用量最重,这是汪氏以之为君的理由之一;从功用看,

葛花为解酒之专药,加之以该药命名,故现多据此。关于本方的配伍特点,汪氏以“内

外分消之剂”括之;吴谦等进而提出:”令上下、内外分消其患。”皆能深悟李氏的立意。

[验案举例]

慢性酒精中毒《浙江中医杂志》(1995,6:256)某男。有酒精依赖史20余年。1

周前出现肢体震颤,5天前出现幻觉。辨证为脾胃虚寒,寒湿内蕴,气滞血瘀,酒毒犯

脑。处方:葛花、茯苓各15g,木香、砂仁(后下)各5g,青皮、陈皮各6g,神曲、

党参各lOg,泽泻、三棱、莪术、猪苓各20g,丹参、生龙骨、磁石各lOg,水煎服,

每日1剂。嘱禁酒。10剂后精神症状消失,胃纳增。至今精神状态良好。

[临床报道]酒精所致幻觉用葛花解酲汤治疗12例,药用葛花、枳棋子各15g,

木香、青皮、陈皮各5g,神曲、泽泻、砂仁、猪苓、茯苓、党参、白蔻仁、白术各

10g,干姜6g,水煎服,每日2次。治疗期间注意饮食,绝对禁酒;同时补充维生素B

族及烟酸。12例中,8例以幻觉为主,药后幻觉消失,精神状态恢复正常;4例伴有妄

想,幻觉消失后亦随之消失。12例患者均伴有程度不同的震颤,精神症状消失后,震

颤仅有所减轻,其他躯体病变依然存在。

[实验研究]抗乙醇中毒结果表明,葛花解酲汤及加枳棋子的组方都能降低乙醇

中毒小鼠血液乙醇含量,提高肝脏乙醇脱氢酶的活性,从而增强肝脏对乙醇的生物转化

功能,达到解醉的作用。

另有研究结果表明:葛花解酲口服液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抑制低剂量

乙醇引起小鼠兴奋状态,拮抗高剂量乙醇引起的抑制现象),对惊厥小鼠有保护作用等。

328.伐木丸

本方常用于钩虫病患者,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贫血。1、钩虫病 伐木丸[主治] 黄肿病。面色萎黄,面目浮肿,胸腹满伺,心悸气短,体倦乏力,舌苔白 腻,脉濡。 本方主治脾湿食积之黄肿病。临床运用时以面黄浮肿,心悸,乏力 为证治要点。 

苍术1000克(米泔水浸二宿,同黄酒面曲120克炒赤色) 绿矾500克(醋拌晒干,入瓶,火煅)   

1.湿盛者,宜与平胃散合用,以增强燥湿运脾作用;

2.若虫积末除,可加布袋丸以驱虫扶正;

3.体弱者,宜与益气补血之八珍汤合用。

4.研成粉末,和匀,每服3克,食后米汤送下。

伐木丸、(《张三丰仙传方》,录自《本草纲目》卷u)

[异名]阴 丸(《医学入门》卷7)、三丰伐木丸(《中国医学大辞典》)。

、[组成]苍术二斤(1000g)米泔水浸二宿,同黄酒面曲四两(120g)炒赤色皂矾一斤(500g)醋拌晒干,入瓶,火煅.

[用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好酒、米汤送下,一日

二三次(现代用法:共为末,醋糊为小丸,每服30~40.丸,日二、三次,食后米汤送下)。..

.[功用]消积,驱虫,燥湿,泻肝。.

[主治]黄肿病。面色萎黄,面目浮肿,胸腹满伺,心悸气短,体倦乏力,舌苔白腻,脉濡。

.[病机分析]本方所治黄肿病,为食积不化,脾湿不运引起。食积伤脾,肝旺克

脾,均可导致脾虚。脾虚则生化无力,见面色萎黄,心悸气短.体倦乏力;湿邪内蕴,

泛于肌肤,则面目浮肿;湿阻气机,则胸腹满闷。.苔白腻,脉濡,皆为湿阻征象。

[配伍意义]针对本方所治脾湿食积之黄肿病,治宜燥湿运脾,消食化积之法。为

了防止肝旺克脾,故尚寓有泻肝之义。方中重用苍术,该药辛苦而温,为除湿之要药。

(本草正义》卷1曰:“苍术,气味雄厚,较白术愈猛,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痰饮,

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凡湿困脾阳,倦怠嗜卧,肢体酸

软,胸膈满闷,甚至腹胀而舌浊厚腻者,非苍术芳香猛烈,不能开泄,而痰饮弥漫,亦

非此不化”。臣以皂矾(即绿矾),其味酸涩性凉,既燥湿化痰;以助苍术之效,又消积

杀虫,以除致病之因;同时尚有补血之功,以兼顾正气。《本草纲目》卷H认为:“盖此

矾色绿味酸,烧之则赤,既能人血分伐木,又能燥湿化涎,利小便,消食积,故胀满,

黄肿,疟痢,疳疾方往往用之”。黄酒面曲,即为煮酒用的酒曲,长于消食化积,为佐

药。三药合用,使湿去食消肿退,则邪去正复。

本方的配伍特点为:辛苦酸涩并用,“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素问。藏气法时论》)。辛散苦燥,方以祛湿为主。且酸味人肝而泻肝,以防止肝木克

脾,而加重脾湿。泻肝即伐木,故名“伐木”。

[临床运用]

工.证治要点本方主治脾湿食积之黄肿病。临床运用时以面黄浮肿,心悸,乏力

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湿盛者,宜与平胃散合用,以增强燥湿运脾作用;若虫积未除,可加

布袋丸以驱虫扶正;体弱者,宜与益气补血之八珍汤合用。

3.本方常用于钩虫病患者,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贫血。

[使用注意]本方无补益作用,正虚者不宜单独运用,忌与黄病绿矾丸同用。

[源流发展]本方传说为《张三丰仙传方》,最早转引该方的《本草纲目.石部》卷

¨认为其主治证为:脾土衰弱,肝木气盛,木来克土,病心腹中满,或黄肿如土色”。

而《医学入门》卷5引周益公方进一步描述症状:“黄肿,水肿腹胀,溏泻”。在《纲目》

基础上有所补充。关于伐木丸的组成药物仅有三味,其中皂矾因显绿色,故又名绿矾。

若将其用醋烧煅后,可变为绛色,则称着绛绿矾,亦叫绛矾或矾红。历代医家一直视之

为治疗黄肿胀满、血虚萎黄、疳积虫证的常用之品,由于主要含有硫酸亚铁,因此近代

又将其用于钩虫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贫血。下述皂矾单方或复方的临床应用即是很好的说

明。诸如:《医级》卷8皂矾散,就用本品一味治黄疸肿满。《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

12绿矾丸,亦单取皂矾,以猪胆汁为丸,用于疳疾有虫,爱食泥土者。另外,《医学纲

目》卷2工、《医学正传》卷6引《集验方》、《续名家方选》共载三首绿矾丸,组成分别

是绿矾、南星、神曲、大皂角、红枣;绿矾、五倍子、针砂、神曲;绿矾、蜀椒、枣

肉、胡桃。均适宜于黄肿病。现今,《河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介绍以青矾配伍米醋、

黑豆、米饭为丸,专治钩虫病。足见皂矾对于黄肿病等的佳效已被古今医疗实践所证

实。而伐木丸中绿矾与苍术、酒曲同用,与上述诸方比较,燥湿消积之力尤强。

[疑难阐释]关于本方方源本方虽最早见于《张三丰仙传方》(刊于1391年),

但该书已佚传,而本方有关内容后世许多医书曾转引,究竟哪部医书首先引用?今人看

法不一,《方剂学》统编教材四版等认为是《绛雪园古方选注》(刊于1732.年),实际上

《本草纲目》(刊于1578年)即记载伐木丸,所以方源宜为《纲目》。

[验案举例]钩虫病《河北中医》(1982,4:11):某女,27岁。症见面部萎黄无

华,呈严重贫血现象。头昏C、悸不宁,足痿步履无力,婚后五载未孕,脉来虚软。大便

检查:蛔虫卵(+),钩虫卵(++)。势属病久,毋能攻伐,应服伐木丸1月后,面部

红润,脉象亦起,粪便检钩、蛔虫卵(一)。某男,49岁,症见面色不荣,羸瘦乏困懒

动,心悸头昏眼花,两足浮肿,脉象细弱,舌苔薄白。自服伐木丸38天后,症状完全

消失,更其形矣。

按语:上2例均为钩虫病所致,前者证虽属气血不足,但进一步发展可发生黄肿

病,后者已见黄肿诸症,故皆用伐木丸获效。

也”(《景岳全书.杂证谟》卷29)。、前述乌梅丸、布袋丸的组成均寓此意。.

一般情况下,驱虫剂常以驱虫药物为主组成,诸如:使君子、苦楝根皮、雷丸、榧

子、川椒、芜荑、鹤虱、槟榔、南瓜子、鹤草芽、贯众、乌梅等。不同的虫疾,选用的

驱虫药应有所侧重。若为蛔虫,宜首选使君子、苦楝根皮、鹤虱、芜荑;若为虫积腹

痛,宜首选乌梅以安蛔止痛;若为绦虫,宜首选槟榔、南瓜子、鹤草芽、雷丸;若为钩

虫,宜首选榧子、贯众等。为了促进虫体的排除,组方往往在驱虫的同时,可适当配伍

大黄、芒硝类泻下之品。前述槟榔即有驱虫与攻积双重作用,故多伍用,代表方为化虫

丸。再者,临证时应根据兼夹症及患者的体质状况选配相应的药物。例如:兼寒者,宜

与干姜、吴茱萸等温中散寒之品同用,.代表方为理中安蛔汤;偏热者,宜伍黄芩、黄

连、黄柏类清热药物,代表方为连梅安蛔汤;伴有脾虚者,宜配伍人参、党参、白术、

甘草等健脾益气之品,以扶正驱虫,代表方为布袋丸;如果病机属寒热虚实夹杂者,则

宜配伍散寒、清热、补益药物,以全面兼顾,代表方为乌梅丸。

内服驱虫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宜空腹服,忌油腻;②某些驱虫药有毒,故用量

应适度,且不宜连续服用,以免中毒或伤正;③由于某些驱虫剂不仅有毒,且有攻伐之

力,所以对于老年体弱者及孕妇,宜慎用或忌用;④临证时宜结合粪便检验,若发现虫

卵,再辨证选用驱虫剂;⑤驱虫后,要注意调理脾胃,以善其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